寒風乍起的深秋,柿子成了這個季節的寵兒。
連日來,柿子就像是長在了微博熱搜一樣,#柿子究竟有什么魅力# #柿子和秋天有多配# #街頭刮起柿子風#……更有越來越多的柿子產品出現在各種“洋氣”的地方。
喜茶上市首款以柿子為主打的茶飲“喜柿多多”,被消費者們評為“喜茶好喝前三名”,喜茶還在抖音專門設置直播間,特別介紹這款新品。
除了不少現制茶飲品牌推出柿子飲品,咖啡館里的柿子拿鐵、柿子甜品也多了起來,如此高頻的“出鏡率”讓人沉浸在整個秋天溫暖而甜蜜的味道里。
那么,繼小眾水果黃皮、油柑、芭樂之后,街頭巷尾常見的柿子,憑啥一躍成為新晉網紅?
柿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水果,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古人曾記載柿有七絕:“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老舍寫他理想的居所時說,院子里一定要有幾株果樹,于是他就在小院就種了柿子樹,還給院子取名“丹柿小院”。
因“柿”諧音“事”,古人便將諸多種喜慶吉祥的內涵融入其中,如“事事如意”、“事事安順”、“事事平安”等。
在老北京和舊時江南的習俗中,農歷正月初一,用柏樹枝、柿子(或柿餅)與金桔一起放入一個盤子中,組合成吉祥品置于堂前茶幾上,借其諧音,謂之“百事大吉”。
到了現在,諧音梗被新茶飲拿捏得更是明明白白。
據《2022中國飲品行業產品報告》中統計顯示,2021年,有近三成的產品使用了諧音梗做營銷,2022年在全年50個飲品品牌中上新的1753款產品,其中使用諧音梗傳播產品的共有286款,占比約16%。
諧音梗的常客們草莓、芋泥、桃子、杏......,已經被玩膩了。SEVENBUS推出了“一杯柚莓了”,張智霖給袁詠儀點的“紫薯芋泥”(只屬于你),好利來推出“遇見‘莓’好”草莓熊系列蛋糕,奈雪更是每天更新美團頭像,有“擺爛桃”、“少來這桃”、“桃子一家人”等。
會玩的茶飲品牌自然也不會“放過”柿子這個陳年老梗了。
“柿柿”如意、好“柿”發生、喜“柿”連連、心想“柿”成、好“柿”成霜、“柿”不可擋……一語雙關,產品原料口味一目了然,消費者立馬get。
更有“你沒柿吧”,“無柿發生”等犀利吐槽產品接連問世,和當代壓力山大的打工人產生了強烈共鳴,簡直就是嘴替沒錯了。
中國是世界柿子產量第一的國家,柿子作為原料,有著品種豐富、成本低的優勢。
中國柿子品種繁多,有臨潼火晶柿子、房山磨盤柿、桂林恭城月柿、仰韶牛心柿、富平尖柿、曹州鏡面柿……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柿子種植,各有特點。
廣茂的種植區域決定了柿子相對較低的成本。
據咖門報道,北嶼茶事的柿子批發價3元/500g,單杯至少使用150g柿子果肉,算上損耗,單杯成本在0.5元。如果根據淘寶上柿子的價格看成本,火晶柿的價格為6元/500g,按照60%的出肉率算,去皮后成本2元/100g。門店批量采購價格更有優勢,單杯成本也不到2元一杯。
較低的成本、豐富的品類選擇使柿子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咱就是說,相對動輒幾十塊錢一斤的車厘子、楊梅,誰能不愛物美價廉的柿子呢?
獨立消費分析師劉戈認為,柿子能被更廣闊的市場pick,更像是一次口味上的“國潮”效應。
首先,“季節限定”是食品、餐飲行業非常珍貴的賣點,特別在農業發展、物流進步、水果口味無限內卷的當下,一直不被注意的傳統水果柿子,反而因其口感的季節限定感而顯得十分新穎且稀缺。
不僅如此,隨著柿子品種改良和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有關柿子的飲食禁忌已經被更加安全、便利、好吃的柿子破除,特別是現制的柿子產品,讓在意“吃相”的都市年輕人,可以“優雅”地享用柿子。
總 結
或許就像瑞幸捧紅了椰子,奈雪推廣了油柑,自帶“喜”氣的喜茶也是今年柿子成為網紅的主要推手。不過,相比往年深秋都被人們念叨的桂花、栗子,柿子能否成為每年“秋季限定”中的固定嘉賓還是未知數。
比如在供應鏈端,如何解決產品的季節性供應和運輸存儲難題。柿子作為季節性水果,市場供應主要集中在9-11月份,其他季節往往難覓其蹤跡。如果沒有辦法形成穩定長期的供應鏈體系,只能做應季的引流款,肯定沒辦法成為像椰子和芒果這樣的超級爆款。此外,柿子非常柔軟,在運輸存儲過程中非常容易破損,不僅帶來了成本壓力,同樣也不利于產品品質的穩定性。
面對一款有機會,且尚未充分開發的新賽道,如何做好柿子產品的創新研發,挖掘潛在的爆款機會,值得當下的新茶飲品牌好好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