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疫情防控放開這個呼聲越來越大。畢竟對于普通人來說,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最重要的。
疫情三年,國家對疫情的一個應對處理防疫機制就是動態清零。這是一場危機管理,目的并不能完全的讓疫情的傷害抹平,只能說是減少造成的沖擊。
我們的工作生活受到影響的同時國家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一個災難的危機管理機制是權衡利弊后產生的。
疫情對影院,KTV,酒店,還有旅游跟餐飲等等這些行業的沖擊,影響了這些行業的收入更影響了許多人的就業,很多人承受著收入減少,還有貸款養小孩的壓力,春節無法團圓,甚至奔喪都不可得的慘狀。都想著能早日放開疫情防控。
但是疫情放開的條件成熟了嗎?國家為什么還依舊堅持一套防疫機制,還要投入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去堅持動態清零?而且這一政策還造成了各個地方經濟上的次生損害。
這都因為眼下放開的條件還不成熟。我想最起碼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新冠感染的致死率要足夠的低,如果放開導致了10萬人以上的死亡,這個是不可以接受的;而且癥狀也要足夠的輕,感染新冠后像我們年輕人年輕力壯的挺一挺,也就扛過去了。但是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老人,而新冠對于老年人跟有基礎病的人的一個沖擊是比較大的。我們將心比心,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需要我們共同一起去維護。
第二,放開后的應對機制要準備得足夠的充分才能承受得住。根據國外的經驗,放開后會迎來一波感染的高峰。而我們中國14億人口,平時普通的感冒或者一些其他的疾病,去醫院就醫都有得掛號排隊,有些擁擠,人滿為患的。如果感染新冠爆發高峰,某個時間段都往醫院去,普通人還能從容就診嗎?這樣就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還會造成相互更大的感染。
而我們國內的工廠多,就像這一次富士康的事件,就充分說明了工廠感染造成企業的一個無法正常生產,對各行各業也是很大一個沖擊。
所以說全面放開防控看起來很簡單是一個想法,但實際上是個巨大的系統性工程。除非我們能夠確確實實做到精準的早反應,早發現,早處理。而面對我們14億的人口,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實質上,現在的動態清零防控政策,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一直也沒有多大了。可能就是頻繁的核酸檢測對個人比較麻煩,但相對于大規模的感染,確實是早發現早處理的關鍵步驟。防疫對老百姓是一個麻煩事情,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個麻煩事有一個最不壞的結果。
像我,出門戴口罩,三天一檢,已經是一種習慣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