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一個只知道待在家里的家長,教育的路子往往越走越窄。
出去看看,你才會知道,各行各業,三教九流,都有自己的充實與幸福,并不只有考上北大清華才幸福。
換句話說,教育孩子的時候,眼光不能只盯在孩子身上。否則,視野越來越窄,目標越來越集中、越來越高冷——直到高考揭榜的那一刻,去體驗夢想的轟然崩塌。
眼光向外,多看看世界,就會知道,路有很多條,每一條都有每一條的幸福。幸福絕不只走一條路。
這么多年來,無論是關于家庭教育的思考,還是自己培養孩子的實踐,都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考上大學,甚至北大清華斯坦福,找到一份好工作,這算是教育的目的嗎?某種程度上,當然算,但絕不是終極目的。
是成才嗎?當然算。畢竟每一次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孩子成才。
然而,什么才算成才的標準?北大清華、高薪工作?于是又繞回到老路上了。
目標的不確定性,讓我們的教育之路充滿了坎坷和惆悵。家長們在“上北大的終究是少數”的理性和“努力也能上清華”的非理性中搖擺,在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中糾結,在“基因決定論”和“環境影響論”中抱怨……
幼兒園孩童的家長們,都有個北大清華的夢想,到了小學,這種夢想被擊碎了一半;到了初中,被擊碎80%;到了高中,已經被擊碎了至少99%。
初三到高三階段的家長,是最容易泄氣的。夢想被擊碎之后,索性自暴自棄,孩子既然如此,隨他去吧。
偶爾成績有所抬頭,頓時又生出許多勇氣,感到“這孩子就是不知道學,一旦認真學還是有希望的”。直到看到下一次考試的成績單。
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反復復,揉揉捏捏,直到粉碎。
這種時刻,很容易失去方向感。失去方向感,意味著不確定性增多;而幾乎所有的惆悵憂傷不痛快,都源于不確定性的增多。
作為資深家長,我必須勸你一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找到方向感。
如果你早就打算讓孩子搞什么強基計劃、自主招生、藝術特長,方向自然很明確了;如果沒那個條件呢?方向感還會有嗎?
可能很難,但必須找到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要讓你的家庭教育,擁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
——學會幸福。
聽上去很虛,甚至很虛偽。但這是我們的教育,必須達到的終極目標。失去這個目標,再高冷的教育,都只能是失敗。
必須教會孩子如何幸福,如何學會幸福。幸福是一門科學,而且需要學(可以參閱一些心理學書籍)。
所有的成長,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在學習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充實,而不是冷漠和無聊。
如果你是虎爸虎媽式教育的擁躉,我未必贊同你的某些做法,但是,如果你能夠讓孩子在刻苦的訓練、學習中,大量釋放多巴胺——這種幸福的終極毒素,那么你的教育就是成功。
韋東奕為什么對解數學題如此癡迷,根本原因就是他在解題的過程中,大腦大量釋放多巴胺,這種感覺讓他沉醉。
即便孩子喜歡廚藝,喜歡亂涂亂畫,只要在這個過程中,他能感受到幸福,這樣的教育就是成功。
困難很多,讓他試著去突破一丁點,感受那一丁點帶來的幸福。不要盯著高山,高山讓人壓抑,壓抑就很難幸福。
聽說這叫幸福學。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