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普及之前,家庭小作坊加工的產品,靠的是手藝,憑著手藝吃飯的工匠就是財富。可以做到來去自由,走到哪里,采購一些簡易設備,就可以再開張大吉。
數據車床和模具大規模普及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工業化發展成就了產業鏈。不論是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抑或是全球化興起之初,產業鏈都能頑固的成長,并遵循一定規律,頑強地從海外到沿海再到內陸,從城市到鄉村的轉移。
道理很簡單。一旦企業倒閉,不但很多人失業,相關的設備/技術/管理方面的積累也都會毀于一旦。而且這樣的倒閉,還會導致更多上下游企業倒閉,整個產業鏈陷入窒息狀態。
這個跟通貨緊縮時期的“產業鏈窒息”有異曲同工之處。是以,產業鏈轉移也是一門學問。
改開后,我們都知道接納了多少港澳臺資金,卻不知道,我們容納多少了低端加工產業。
當時這么做,是時代的分工,也是融入全球化的敲門磚。底子太薄,沒有積累,不得已而為之。
在加入WTO的時候,我們有了積累,也有了市場,更有了接納產業鏈的基礎。大家都知道西方給了我們多少東西,但是我們接收了多少西方國家淘汰、更替下來的產業鏈卻不一定知道。
基于此,有專家就說過,加入TWO,我們強烈希望,西方也是樂見其成。各取所需罷了。
在全球化停滯不前,脫鉤、脫鏈甚囂塵上的當下,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轉移疊加的壓力加大,既要又要的矛盾凸顯。
而一帶一路戰略推出,就給沿線國家發展帶來紅利,使得產業鏈轉移和產品輸出成為可能,也讓某些產業鏈擺脫窒息的風險,一舉兩得。
故,只要用心應對,沒有過不去的坎,方法總比困難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