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顧名思義,指文學和藝術。文學也好藝術也罷,本身就是無形的。用電影的方式處理,就化身為電影中的情節;用電視的方式刻畫,就演變為電視里的故事;用文學的方式塑造,就轉變為文學作品流傳于世……那話劇舞臺中的文藝,又是個什么樣?正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抗戰中的文藝》,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一位位赫赫有名的文藝工作者,脫離了時間的桎梏和書本中的原型,以全新的形象出現在舞臺上,出現在觀眾的視野里。
假如把中國的近代史比喻成一本書,那無疑是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的續集,《狂人日記》的續集里通篇下來只有受壓迫、受剝削幾個字。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整個國家和人民都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此時的文藝,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引擎,成為開智人民、促使人民思想覺醒的有生力量。從1931年到1945年的這十四年間,不光是抗戰的十四年,也是文藝蓬勃發展、傳播思想、發光發熱的十四年。從東北作家群到左翼作家聯盟,從戲劇舞臺到電影運動,從《義勇軍進行曲》到《紅星照耀中國》……文藝仿佛化身為一盞明燈,驅趕了黑暗的恐懼,照亮了前進的迷途,更照進了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心坎里。
優雅永不過時,文藝又何嘗不是如此。如何表現抗戰時期的文藝,就成了擺在導演和編劇等人面前的難題,畢竟走自己的路,也是有難度的。為了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抗戰中的文藝》加入了“雙演生態”這種表演的新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場表演中,融入了影像出演和舞臺出演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舞臺后方的大銀幕上,魯迅、茅盾、夏衍等人依次出現,將文藝創作的心聲帶給觀眾;而舞臺上的表演也在進行之中,演員們沉浸在角色的世界里;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醋成了全新的聯動與補充。
道聽途說盲人摸象,是無法感受文藝的真正魅力的。《抗戰中的文藝》帶來的不只有創新,還有演員們孜孜不倦的努力與付出。演出中,你會看到蕭紅、丁玲、秦怡、張瑞芳等女性文藝工作者,而演繹她們的則是宋佳、萬茜、關曉彤和吳謹言。呈現給觀眾的,不光是文藝工作者的人物群像,還有鮮活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科學技術是公認的第一生產力,在文藝演出中,在戲劇舞臺上,到處都有科技的身影。特別是舉各方之力的“中國戲劇現場”云演播平臺,有央視網“5G+4K”、“8K+AI”等技術的助力,使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成為“思想+藝術+技術”三者融合的產物。
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可見文藝的重要性。文藝,自誕生之日起,就被人們賦予各種屬性,成為人們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的有益補充。《抗戰中的文藝》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毫無冷場,自始至終讓觀眾處于亢奮狀態、帶給觀眾十足的心意,這既是文藝的審慎魅力,也是戲劇有別于其他藝術的獨到之處。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央視網聯合出品的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已定于線上演播,沒有機會現場觀看的,2022年11月18日20:00可以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各平臺官方賬號、央視網、央視頻、新華網、咪咕、中國聯通、沃視頻、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芒果TV、抖音、快手、視頻號全平臺線上觀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