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深圳的這個周末,我推掉了所有的邀約,單獨帶孩子找了個安靜的地方,住下來,這會給我?guī)韮刃牡陌矊帯?/p>
當然陪孩子玩也是一大要務,昨晚回來時,剛一進門,小兒子就撲到我懷里,表現出長久的親昵;大兒子畢竟是大了,過了用語言表達心情的年齡,只是微笑著走到門外,幫我把行李箱提進來,嘴上念叨著:終于回來了。
進門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按照我提前計劃好的,告訴他們我把北方的秋天給你們帶回來了,說完就把行李箱的兩本夾滿了樹葉的樹送給他們,一人一本,從頭翻到尾,伴隨著一陣陣的驚呼。
這一刻,我是滿足的,看得出,他們也是開心。
久別重逢的第一個晚上,陪他們修好了略有故障的電子設備,樓下溜達了一會兒,敘敘舊。似乎是不盡興的原因,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兒子要求一塊睡,繼續(xù)聊天。
晚睡前的那一個小時,我們聊到了他在班里交的新朋友,聊到了學習、聊到了日常和周末時光,每聊完一個話題,當我提議睡覺的時候,他都會說上一句:睡不著。
大約說了五六個睡不著吧,終于在我強烈的要求下,他才不情愿的換了個姿勢,也就花了一兩分鐘的時間,就沉沉睡去。
我是答應他們出來玩的,所以他們對于這個周末充滿了期待,我也當給自己休了個周末,找一處遠離人煙的山林,在重山懷抱里,玩到精疲力盡。
兒子周末的作業(yè)有點多,我們找了民宿大堂的桌子,在輕柔的背景音樂里,攻克了一門又一門學科,在輔導孩子作業(yè)的時候,突然就想到了一本書:《打造讓孩子自主學習的住宅》,這本書的作者是四十萬靖和渡邊朗子,在日本長期從事住宅研究。在完成這本書前,他們采訪了超過200個日本學霸家庭,得出了家庭內部空間布置對孩子學習自主性影響的分析結論。中心思想就是,孩子學習的空間宜開放不宜封閉,最好是時刻可以感知到家庭其他成員當下的活動狀態(tài)。
在這樣一張大桌子上,我在敲文字,他們在寫著自己的作業(yè),偶爾問一些問題,雖然經常會打斷我,但卻不像在家中書房里獨自寫作時被打亂時的煩亂情緒,因為在這樣一個公眾空間里,人的接納度也會變得高一些。
互動的過程,還有一位路過的客人進屋打聽客房,看到桌子上擺放的書籍兩眼放光,開心的說自己的孩子也上一年級,用的教材都是一樣的,彼此交流了一些學校和孩子的信息,在一抹熟悉的氣息中消失在彼此的夜色里。
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流動的、溝通的,所有的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互動下完成的。
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其實學習都應是開放的,不應是在某個房間才被想起的事情,它存在于家庭和社會的每個場景下,可以是吃飯的時候、可以是一起讀書看報的時候,可以一起出游的時候,也存在于睡前的閑聊時光。
我是比較喜歡每隔一段時間都投身于自然中去,不管是農村還是山林,只要是陌生且寧靜的環(huán)境,都會讓我重新積蓄力量,以面對接下來風云突變的挑戰(zhàn)。
一路風景,一路從容,一半煙火,一半人間。
每一次浪跡心外原野的回歸,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活在這世間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匆匆無為的過客,而是恰逢其時的少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