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層面的疫情防控算好了大賬,自省市以下的層層執(zhí)行算好了小賬嗎?需不需把每一個普通人的小賬算好?
昨天一篇新華時評的題目是“抗疫需要耐心、細(xì)心,更要有愛心”,很顯然這句話不是對我等普通老百姓說的。
我相信這篇時評文章絕不是無病呻吟,每個人讀到這些句子都會有感而發(fā)。因為近三年來,幾乎沒有人沒被層層加碼過。
這里面的一個直接根由,就是很多地方以“斗爭思維”來推行防控工作,動輒喊出“斗爭”“戰(zhàn)斗”這樣不顧一切的絕對性口號,“清零”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成了壓倒一切的最優(yōu)先斗爭目標(biāo)。
這樣的他們算大賬了嗎?顯然是會算的。他們算小賬了嗎?或許算過,但絕對沒有算每個人的民生的小賬。
——鐵鏈鎖門算的是什么賬?
——給儲戶賦紅碼算的是什么賬?
——不讓農(nóng)民到空曠的田地里勞作算的是什么賬?
——強制貨車司機在駕駛室里吃喝拉撒算的是什么賬?
——把低齡陽性幼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隔離算的是什么賬?
——找個黑地兒拘他三天算的是什么賬?他的軟肋是他兒子算的又是什么賬……
無數(shù)這樣的事實證明,層層加碼把“動態(tài)清零”執(zhí)行成了“絕對清零”,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執(zhí)行成了“清零至上”,只算了一個“清零”的總賬,沒有算每個人的民生的小賬。
這些從群眾中來的政策執(zhí)行者,為什么來了之后就回不到群眾中去了?為什么他們連起碼的人性溫度和同情心都沒有了?
這是大問題,這是小賬不小,這個問題里面很可能會醞釀出潰堤的蟻穴、燎原的星火!
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犧牲少數(shù)、保全多數(shù)的年代,沒有必要把疫情防控看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沒有必要把疫情防控過度崇高化,疫情發(fā)展到今天就更沒有這樣的必要了。
除去政策的調(diào)整,“動態(tài)清零”的終點無外乎是三個:開發(fā)高效疫苗、開發(fā)出特效藥物,亦或是病毒變異到毒性足夠低。
在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達到之前,一切的“動態(tài)清零”防控舉措,必須是足夠可持續(xù)的。這就必須既要算整體的大賬、也要算個體的小賬,要把個體的民生在防控中的重要性不斷往前提,要把最前排的位置讓給避險、逃生、求救、救援……
要讓每一個遇到危急情況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因為任何理由,而被防控阻攔在危險之中。
事無巨細(xì)、不厭其煩地為一個個個人的民生算小賬,才是一級級政策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最大的良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