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最后的安排
第一節:孫權的抉擇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后專心內部事務,費祎也無意發動對外戰爭,魏蜀兩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調整了其國內的工作重點。
而吳國在經過多年的南魯黨爭后,吳國政壇在三個國家中是最為波譎云詭的,太子黨與魯王黨都遭到了孫權的打擊,已有多名大臣死于非命。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在這場權力比賽中,他們較量多個回合并沒有分出勝負,因為裁判員孫權還沒有給出比賽結果。
很顯然,孫權已經厭倦了這場黨爭。這場曠日持久黨爭,給吳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孫權思索多年后,覺得是時候該對這件政治事件做一個了斷,否則再內斗下去,國力消耗殆盡后,吳國就等著破產了。
孫權的抉擇
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秋季。
這個季節,正值雨季,尤其江南地區更是秋雨綿綿不斷。連續多日的暴雨導致丹楊、句容以及故鄣、寧國等地洪水泛濫,引發山體崩塌。受災地區的人民損失嚴重,田地被淹,房屋倒塌,許多人顆粒無收,甚至多年的積蓄都付諸東流。
面對這一場突如其來自然災難,孫權在不安之中下詔免去受災地區拖欠多年的賦稅。洪水過后,孫權開展災后的恢復和重建工作,給災區老百姓發放種子,盡快恢復農業生產,指派官員去慰問災民。
此時的孫權,隱隱感覺這次災禍是上天警告他的不作為。在孫權看來,他的不作為之事是不能處理好立儲問題,導致群臣斗爭。孫權意識到君臣相疑,內部不和,將會對吳國產生致命危害,孫和不再適宜當儲君。于是孫權將孫和軟禁起來,打算改換接班人。
孫和被軟禁的消息一傳出來,吳國群臣震驚了。于是驃騎將軍朱據、尚書仆射屈晃帶頭抗議,他們率領眾多屬下接連幾天跪在宮門外為孫和求情。這些抗議者每人頭上抹泥,將自己捆綁起來,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孫權在寢宮內聽見外面吵鬧聲一片,遂登上白爵觀向下觀望是怎么回事,只見朱據等文臣武將滿臉涂上泥巴跪在地上請愿。威嚴的皇宮,跪著一排臟兮兮的“乞丐”,這成何體統!
對于孫權來說,這是赤裸裸的威逼!孫權看見朱據、屈晃帶頭鬧事,心中非常反感這種示威行徑,斥責朱據、屈晃等人無理取鬧。從這一刻起,孫權下定了決心,打算廢除孫和,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看見孫權無動于衷,遂上表進諫,引用晉獻公逼死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兒子奚齊的典故進行勸諫。當年晉獻公在寵妃驪姬枕邊風的吹拂下,廢嫡立庶,最后導致晉國大亂。
朱據也緊接著上奏,說道:“微臣聽聞太子是一國之根本,孫和為人儒雅,仁慈孝順。陛下立他當太子,天下歸心。而如今陛下突然責罰他,將引發群臣疑慮。當年晉獻公聽信寵妃驪姬而害死太子申生,漢武帝偏信江充而使戾太子冤死。微臣擔心太子無辜受害,到時候陛下再建立思子宮懷念太子,也無法使太子復生了!”
朱據引經據典,引用晉獻公和漢武帝的故事。這兩位帝王聽信讒言,在小人的陰謀陷害之下,申生和戾太子都無辜蒙冤,最后被逼自殺身亡。在巫蠱案之后,漢武帝意識到錯怪了太子劉據(戾太子),遂建立思子宮,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之情。
朱據據理力爭,勸諫孫權不要重蹈覆轍,以免到時候后悔莫及,再怎么補救都無法挽回當初的損失了。
屈晃也不甘落后,也極力勸諫道:“太子仁慈開明,這是四海皆知的事情。如今三方鼎峙,實在不宜搖動太子的地位,以免讓大家產生眾心。希望陛下多做思考,老臣冒犯龍顏,雖死猶生。”屈晃說完就不停叩頭,直至鮮血橫流,依然辭色壯烈,完全是一副舍生取義的樣子(“叩頭流血,辭氣不撓”)。
群臣激切上書,決心誓死捍衛太子的正統地位,想讓孫權妥協,恢復孫和的自由和地位。孫權沒有聽從勸諫,他聽聞這些影射話后,更加怒火中燒,這些人不僅把他比喻做不辨是非、年老昏聵的晉獻公和漢武帝,還集體罷工到皇宮中請愿威脅他,這還了得!
于是孫權派人將陳正、陳象滿門抄斬,同時將朱據、屈晃拖進大殿吃板子,各杖打一百下,以儆效尤!
由于朱據是孫權女婿,而屈晃以忠義著稱于時,所以孫權不想誅殺這兩個人。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朱據被降職為新都郡丞,屈晃被革職趕回家當一個庶民。
朱據被打得遍體鱗傷,一瘸一拐地回家收拾行李準備離京赴任。中書令孫弘嫉恨朱據,自然不會放過這次能害死政敵的機會。于是孫弘利用孫權重病臥床不通外部消息的好機會,大肆詆毀誣陷朱據。
當然,孫權聽了這些讒言后,自然很生氣。孫弘看見孫權對朱據發怒了,竟然自作主張,偽詔賜死朱據。當時朱據還未上任,就接到了賜死詔書,只得飲恨自殺,時年五十七。朱據為人謙虛,輕財好施,一心為國,最終卻被小人誣害,落個矯詔賜死的悲慘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孫權聽信讒言后,對太子孫和完全失望了,下詔正式廢黜孫和,將之趕出京城流放到故鄣,并且追究替孫和說好話的大臣的責任。
據史料記載,群臣中因勸諫而被誅殺流放的多達幾十人,許多人都被牽連治罪。孫權公然制造冤假錯案,時人都為他們感到冤屈。(《三國志》:“竟徙和于故鄣,群司坐諫誅放者十數。眾咸冤之。”)
孫權處理了太子黨后,深感事態嚴重,兩黨斗爭已經消耗了大量國力,魯王黨也不能再存留下去了。所以孫權在流放孫和的同時,下詔賜死魯王孫霸。
孫霸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之下,突然接到賜死詔書,傻眼了,想不到父親竟然讓他去死!孫霸以前不斷打小報告,不斷挖坑設陷阱,不斷下圈套,陰謀陽謀用盡,最后卻是連自己也掉進去了,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參與謀害太子孫和的魯王黨羽也被孫權清算了,全寄、吳安、孫奇等人悉數誅殺。而諸葛恪的長子諸葛綽是孫霸的賓客,也受到此事牽連,理應在處決名單之中的。不過,諸葛恪是孫權身邊的紅人,所以孫權不想親自下詔處決諸葛綽,而是遣送他回家交付給諸葛恪,讓諸葛恪管教好自己的兒子。孫權此舉無疑是暗示諸葛恪——你自己看著辦吧!
當然,諸葛恪作為一個從政多年的政治家,自然領悟到了孫權的隱藏意思。于是諸葛恪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只得忍痛“大義滅親”,用鴆酒將諸葛綽毒殺了,并給孫權上了一道請罪表。
孫權對諸葛恪的做法很滿意,沒有再為難他。諸葛恪毒殺親兒后取得了孫權的信任,即將踩著兒子的尸體登上了權力巔峰。
這場長達八年的黨爭內斗,沒有贏家,多位重臣將領因此或喪命或被棄用,吳國實力嚴重下滑,開始由盛轉衰。
孫權以血腥手段強行結束南魯黨爭后,于同年十一月,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此時孫亮只有八歲,自然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孫權晚年廢掉二十七歲的孫和,改立年僅八歲孫亮為皇太子,顯然是留下了隱患——君弱臣強!
伐吳
魏國征南將軍王昶(chǎng)坐鎮南線戰區,時刻關注著吳國政壇的動態,他看見孫權誅殺流放了大量官員,覺得乘吳國內亂之際出兵征伐,仍不失為一個好時機。
于是王昶將相關情報向朝廷匯報,上奏道:“孫權流放賢臣,嫡庶爭斗激烈,我們可以趁著他們的內部紛爭不停之時,出兵控制吳蜀兩地。白帝與夷陵這一帶地方,黔縣、巫縣、秭歸、房陵等地都在江北,老百姓和新城郡相接,我們可以襲取此地。”
要知道,自從高平陵政變之后,司馬懿掌控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成為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所以司馬懿接到親信的軍情匯報后,經過判斷后認可了王昶的看法,遂批準了。當然,司馬懿是會讓曹芳下詔伐吳,畢竟流程還是要按程序走的。
王昶得到許可出兵詔書后,馬上部署了軍事行動,三路出兵伐吳。
按照出兵部署,王昶率軍攻打江陵,牽制吳軍主力;荊州刺史王基率軍攻打夷陵,截斷吳軍派往巫峽地區的救兵;新城太守州泰率軍攻打巫縣、秭歸、房陵一帶,配合其他兩路作戰。王昶軍隊到達江陵后,在兩岸砍伐竹子,用竹子和粗繩做成橋索渡江攻打吳軍。
當時鎮守江陵的守將是朱績,名將朱然的養子。
朱然在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去世后,朱績繼承養父的事業,被任命為平魏將軍、樂鄉督,負責鎮守江陵。
王昶率軍渡江偷襲,駐守江邊的吳軍沒有防備,只得逃奔到南岸。朱績集結軍隊,開鑿了七條道路前來阻擊魏軍。王昶看見吳軍出城反擊,馬上派上弩弓手用可以連續發射的連弩射敵。
一時之間,箭如雨下,紛紛向吳軍身上招呼。朱績招架不住,只得率軍連夜逃入江陵城中,憑借城池堅守。王昶乘勝追擊,斬殺了數百名跑得慢的敵軍,繳獲了一批鎧甲物資。
朱績躲在堅城中,堅守不出。當然,王昶也知道強攻是很難攻破江陵,想將敵軍引誘出城到平地后再與之交戰。于是王昶想了一條誘敵妙計,引誘朱績出城。
只見王昶率領五路軍隊從大路撤退,制造回家的假象蒙騙吳軍,并暗中設下伏兵等待敵軍。與此同時,王昶又派人騎馬挑著所繳獲的吳軍鎧甲物資,圍繞著城墻四周騎走以激怒敵人。
吳軍站在城頭,看見魏軍撤軍了,剛喜上眉梢,誰知道不過一會兒,魏軍又在城下開巡游展覽會——展示戰利品!這是赤裸裸的羞辱!所以吳軍又喜又怒,群情激奮,請求出城追擊撤退之中的魏軍。
為了妥當起見,朱績寫信給駐守公安的奮威將軍諸葛融,信中寫道:“王昶遠道而來,其軍隊疲憊困乏,馬無食料,戰斗力不足而走,這真是上天幫助我們。
如今我想追擊他們,但兵力過少,您可以引兵接應,共同夾擊魏軍。我想在前頭打敗他們,然后您帶兵乘勢由后而上,這豈是一個人的功勞?戰機不可失,我們應當同心協力追擊敵軍。”
諸葛融答應了朱績的出兵要求。
于是朱績率軍出城追擊魏軍,一路跟蹤王昶,來到離江陵城三十里地的紀南,不知不覺掉進王昶提前設下的陷阱里。
王昶看見朱績上當了,指揮各路軍隊圍殲吳軍。交戰剛開始時,朱績還能憑著高昂的士氣擊退魏軍的進攻。但是諸葛融卻放鴿子了,沒有出兵跟進,導致朱績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
一番混戰下來,朱績不敵敗走,其麾下的部將鐘離茂、許旻當場被魏軍斬殺。此一戰,吳軍損失慘重,損兵折將,丟下許多鎧甲、戰旗、戰鼓、珍寶和武器。
敗訊傳到建業后,孫權極為憤怒,下詔痛責諸葛融不配合朱績作戰。但由于諸葛融是功臣諸葛瑾之子,并且其兄諸葛恪位高權重,深受孫權的器重,所以諸葛融才逃過一劫,沒有被革職查辦。雖然朱績打了敗仗,但孫權依然嘉贊他,認為這次戰敗是諸葛融失職導致的。本來朱績與諸葛恪、諸葛融兄弟關系不好,經過此事后,雙方怨結更深,關系更加惡劣了。
魏軍大獲全勝,繳獲了大批戰利品。然后,王昶整頓軍隊,勝利班師。
王昶這一路打了勝仗,王基在夷陵也取得了勝利。當時王基率部攻打夷陵,吳將步協不敢應戰,緊閉城門自守。
王基看見步協堅守不出,于是佯裝攻城,但實際上分兵襲取吳軍防守薄弱點——雄父糧倉。
吳軍沒有防備,被魏軍打個措手不及。魏軍偷襲得手,繳獲三十余萬斛糧食,俘虜了吳軍安北將軍譚正,并且納降幾千人。
取勝之后,王基遷移了這幾千降民,將之安置在新設的夷陵縣。接著王基根據以往魏吳作戰的歷史經驗和現實軍事斗爭的需要,又給朝廷上表,報請修建上昶城,建議將江夏郡的治所遷移到上昶城。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上昶城位于今天的湖北云夢縣,所以王基把江夏的郡治搬遷到上昶城,是想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建立水軍訓練基地,更好操練水軍,組建一支強勁的水師對抗吳國的水軍,以進逼夏口。王基的戰略調整給吳國造成極大的壓力,此后吳軍不敢輕易渡江進攻魏國。
王昶和王基都取得勝利,州泰也功不可沒。由于州泰牽制了吳軍在巫縣、秭歸、房陵一帶的兵力,這些城池不敢輕舉妄動出兵救援江陵和夷陵。
戰后論功行賞,王昶被提升為征南大將軍,進封為京陵侯,享受三公待遇。王基因戰功被賜爵關內侯,繼續協助王昶鎮守荊州。
王基大刀闊斧治理荊州,明確各項規章制度,整頓軍隊,鼓勵農事。同時,王基重視教育,修建學校。這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措施,贏得了高度的社會贊譽,魏國南方地區受益的老百姓都交口稱贊他。(《三國志·王基傳》:“明制度,整軍農,兼修學校,南方稱之。”)
本節完。
本文節 選自: “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