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鐘會都是曹魏時期有名的大臣、文人,兩個人都以才情著稱于世,在電視劇《軍師聯(lián)盟》和《虎嘯龍吟》中,楊修和鐘會這兩個人所占的分量也都不算少,給人的感覺,兩個人都是青年公子,意氣風(fēng)發(fā)的模樣。而事實上,楊修比鐘會大了50歲,楊修生于175年,在219年被曹操斬首。那年他虛歲45,那時候鐘會還沒出生,鐘會生于225年。
他們兩個身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第一個方面,他們都出身名門,楊修出生于弘農(nóng)楊氏,弘農(nóng)是現(xiàn)在河南省三門峽靈寶這一帶,弘農(nóng)楊氏在整個漢朝一直當(dāng)大官兒,且楊氏世傳《歐陽尚書》,名望極高。楊修的父親楊彪是東漢末年的太尉,位高權(quán)重,楊彪對漢獻(xiàn)帝忠心耿耿,對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對曹操的飛揚(yáng)跋扈他是心存不滿的,漢獻(xiàn)帝衣帶詔其中重要的一個參與者和策劃者就是楊彪。
楊彪的兒子楊修,看到漢室氣數(shù)已盡,楊修積極投靠曹氏集團(tuán),曹操一直在曹丕和曹植這兩個兒子之間考察哪一個人適合做他的接班人。每個公子下面都有很多人追隨輔佐他們,就像以前的門客。楊修堅決追隨曹植,當(dāng)時給很多世人感覺曹操可能會立曹植,因為曹操和卞夫人更加寵愛曹植,曹植有才華,而且性格非常灑脫豪放,讓人喜歡。
曹丕比較沉穩(wěn),也有文采,但文采比不上弟弟曹植,他的性格也有一些憂郁陰沉,不是特別明朗。他也比不上另外一個弟弟曹彰,曹彰不喜歡文學(xué),但是打仗特別勇猛,他的胡子是黃的,老爸曹操特別喜歡他,溺愛地叫他黃須兒。曹彰能夠保障曹操的安全,曹操自豪地說過,有黃須兒在,他就不用發(fā)愁。所以曹丕、曹彰、曹植這3個嫡子,作為嫡長子的曹丕好像是最不受父母待見的一個人。
楊修看到這一點(diǎn),覺得曹植是最有投資價值的,他堅定不移地跟著曹植,在曹丕和曹植爭世子的過程中。楊修替曹植出了很多的主意。擾亂了曹操的一些計劃,讓曹操心生恨意。
楊修確實很聰明,但是他不掩蓋自己的聰明,不斷抖機(jī)靈,很多事件他都能夠猜透曹操的心聲,曹操雖然表面上哈哈大笑,佩服夸贊德祖的才華,贊德就是楊修的字,其實心里應(yīng)該是不滿的,有哪個人喜歡別人一眼就洞穿自己的心事?尤其是作為梟雄的曹操,所以他對楊修的不滿慢慢積藏在心中。
最讓曹操惱怒的有兩件事,曹植雖然有才華,他在生活中非常豪放,經(jīng)常喜歡喝大酒,楊修基本上整天跟曹植在一起,是他的最信任的親信。有一次,曹植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大罪,他喝得酩酊大醉,連夜駕車闖司馬門,司馬門是只有天子才能走的道,當(dāng)時很多人不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也想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而這時候他的兒子卻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相當(dāng)于授人以柄。所以這讓曹操大怒。跟曹植坐在這輛車上的就有楊修。
按道理來說,曹植和楊修都應(yīng)該斬首,曹操把這個事大事化小了,處罰了曹植,把這個事情壓下來了。但這件事情讓他堅定了不立曹植為接班人而改立曹丕。
讓楊修送命的事是另一件。楊修、曹植、隨曹操在外征戰(zhàn),有一場戰(zhàn)爭曠日持久,打也打不下來,曹操準(zhǔn)備退兵。 有一天晚上發(fā)布了一個軍事命令,代號“雞肋”。別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兒,楊修則收拾行囊,別人問他怎么回事,他說:“大王定了雞肋這個行動代號,那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是要撤軍了。”曹操大怒,說楊修動搖軍心。他本來就惱恨楊修擾亂了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兄弟關(guān)系,干涉了曹操的家事。
這一次,曹操有借口說楊修擾亂軍心,為了穩(wěn)定軍心,在陣前把楊修斬首。
其實楊修之死和45年后的鐘會之死相比,還算是個不錯的結(jié)局。他的后代楊囂、楊準(zhǔn)、楊嶠等等依然是魏晉時期的名人。
再說鐘會。和楊修類似,鐘會也出身于名門世家,鐘會的父親鐘繇是曹魏時期的重臣,他還有一個特別風(fēng)雅的地方,是特別著名的書法家,擅長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多種書法,他的書法造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他也酷愛收藏書法名帖。
鐘繇有兩個兒子,長子鐘毓、次子鐘會。在電視劇《軍師聯(lián)盟》和《虎嘯龍吟》里面,可能為了突出鐘會,把鐘毓和鐘繇的很多事兒就放到了鐘會的身上 。
鐘繇在曹操一生關(guān)鍵的時刻起過關(guān)鍵的作用,比如說,董卓及屬下挾持漢獻(xiàn)帝在長安的時候,是他協(xié)助曹操和漢獻(xiàn)帝建立聯(lián)系,此后又帶著漢獻(xiàn)帝逃出長安回到洛陽,此后曹操才有可能把皇帝從洛陽接到許昌,雖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的確保障了天子的安危。
挾天子才能令諸侯,才把北方的文臣武將糾集在一起,聽天子號令其實也就是聽曹操的號令。對于曹操統(tǒng)一北方,這是很關(guān)鍵的第一步,因此曹操稱鐘繇是吾之蕭何,此后鐘繇成為曹魏的股肱之臣,擔(dān)任過太尉、大理寺卿、相國等職。
鐘毓作為鐘繇的嫡長子,出任過大理寺卿,相當(dāng)于司法部長,他在審理夏侯玄案件時曾有夏侯玄的美貌而“欺負(fù)”他。也算是小人行徑。
曹操非常看重鐘繇,但曹魏政權(quán)比較短命,曹氏家族跟司馬氏家族不斷較量的過程中,鐘會依附于司馬懿,和鄧艾一樣,屬于司馬懿的門生。所以在電視劇里他經(jīng)常對司馬懿自稱學(xué)生。
鐘繇去世的時候鐘會才只有5歲,不可能像電視劇里那樣,他們父子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書法,商討朝中的局勢,分析各方之間的利害關(guān)系。
遺傳的力量是巨大的,鐘會書法造詣也很高,而且很有謀略。正如楊彪、楊修父子分別走漢室、曹氏兩個不同路線一樣。鐘繇、鐘會分別走的路線是曹氏和司馬氏。鐘會極力靠近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鐘會這個人愛權(quán)謀,不知為什么,他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不知道性取向有沒有問題,因為他畢竟是世家大族,一般來說都是三妻四妾,都希望子孫繁盛。他的哥哥鐘毓有4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過繼給了鐘會。
鐘毓知道自己的弟弟好弄權(quán)術(shù)、心術(shù)不正,也許有一天會遭到大禍,他有一次就對司馬昭說起這個擔(dān)憂,說他弟弟聰明過頭、忠厚不足,有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要連累整個家族。因為那個時候如果要犯了謀逆的罪,那都要誅三族。司馬昭聽了哈哈大笑:“如果有一天鐘會真的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罪,那我只罰他一個人,不會連累你鐘家一門的!”
果然,在264年的時候,鐘會因為和鄧艾一起伐蜀,鐘會是主將,鄧艾屬于先鋒,征蜀取得了巨大勝利,滅了蜀國。其實決定性的勝利是鄧艾打出來的,這個奇功也是鄧艾立下的。 鄧艾應(yīng)該記頭功,而鄧艾一時也有些驕傲了。鐘會就給司馬昭寫信,說鄧艾有謀反之心。他其實是想奪了鄧艾的功勞。
鐘會收割了鄧艾的一切榮耀,更重要的是鄧艾手下的人馬,加上投降的蜀國軍隊,鐘會手底下掌握了20萬的軍隊。
鐘會誣陷鄧艾,造成鄧艾滿門抄斬,可惜了這位曹魏的奇才將領(lǐng),也是忠心耿耿的將領(lǐng)。
會咬人的狗不叫,真正想謀反的不是鄧艾,而是鐘會。
鐘會認(rèn)為自己太聰明,以前在司馬師、司馬昭的身邊出謀劃策,干成過很多的大事,平叛、伐東吳,現(xiàn)在伐蜀,他立了很多的功勞,還包括誅幫助司馬家誅滅異己,他都是沖鋒陷陣的。當(dāng)時他的影響也很 大,他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他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司馬昭將來是會殺他的。所以到了四川這個地方,他覺得自己手底下也有20萬兵馬,又有天府之國的地勢優(yōu)勢,因此他就要謀反。
當(dāng)然,鐘會叛亂很快被平定了,鐘會謀逆,要被誅滅三族。司馬昭這個人也算言而有信,幾年前曾經(jīng)跟鐘會才的哥哥鐘毓說過,如果鐘會犯了什么事兒了,只懲罰鐘會一個人。所以殺了鐘會,還有鐘會的2個兒子,雖然這2個兒子是他哥哥鐘毓的親生子,但是過繼給鐘會了,就算是鐘會的兒子。而鐘毓另外的兩個兒子得以幸免。
司馬昭殺鐘會這一年是264年,他的哥哥鐘毓在前一年263年已經(jīng)死了,可是因為鐘毓曾經(jīng)預(yù)判過他弟弟會出事兒,也跟司馬昭說過這個話,萬幸把自己這一支保存了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