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fā)展,農村各項建設如火如荼。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在不少地方,修路架橋的工人忙得不亦樂乎。日前,攝影師一行到皖西南山區(qū)采風,發(fā)現(xiàn)當?shù)匦蘼返墓さ噩F(xiàn)場熱火朝天,然而,工人卻都不是本地人。他們一邊干活,一邊用不太標準和普通話交流著。
“我是貴州人,他是廣西人,從家到這里都有千里以上?!币晃还と苏f,他們在這里相遇,是一種緣分,在謀求一份收入的同時,也是在為當?shù)刈鲐暙I。過不了多久,等這條路修通后,也不知道能給當?shù)貛矶啻蟮男б婺兀?/p>
要說路能給當?shù)貛硇б婺鞘强隙ǖ模と藗儾贿h千里來修路,確實是“做貢獻”,不過,附近一位村民聽到此話后,卻辯論道,跑這么多路來打工,最主要不是獲取一份收入嗎?然而,工人們表示,說出收入確實“不高”。
這些工人的工作是鋪瀝青路面,由于路基是一段一段完工的,完工一段鋪一段路面,因此,不能連片操作,鋪完一段路后,將機器拆分開,用汽車運到另外一段路上再鋪,就這樣,拆分機器和運輸都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工人們只能是休息。
“我們的工資是按月算的,一月不管干多少天,工資都是一樣的,自然工資不高。”一位工人說道,雖然工資不高,但是,有時一天要干12小時以上,原因很簡單,鋪路是個連貫的事情,不能停歇,否則瀝青就冷卻了,無法保證質量,所以必須將一段路鋪完再休息,即使是遇到吃飯時間,也是輪流抽出一二十分鐘在路邊搶著填填肚子。
這樣的工作方式或許不少人并不喜歡,但是,工作的需要只能是這樣,這能不叫做貢獻嗎?說到這里,附近的村民也就沒說什么了。
其實,在這里干活的人,以前也是普普通通的村民,甚至有的還是老年人。看!這就是他們工作時的樣子。
寒冷的天氣,為了不讓路面受凍,有的工人還將廢舊的被子鋪在路面上。“不管收入多少,質量是第一,既然做就要將其做好?!惫と藗冞@樣說。
不遠千里來山里打工,既然收入不高,為啥要來呢?有的工人說,這種工作很適合他,每個月有干活的時間,也有休息玩的時間,多好,也有工人是另外一種看法。
有工人說,他在浙江、湖北、安徽等多地干過活,提起哪條路,哪棟房子,他就感到自豪,因為那是他參與修建起來的,滿滿的幸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