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成都老牌抄手,自然讓人想到大名鼎鼎的龍抄手,該店從1941年創立至今,已整整八十年歷史。但在龍抄手誕生前后二十多年間,成都的抄手豪杰卻另有其人。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有幾家著名的抄手鋪,東城根吳抄手、暑襪街矮子齋抄手、騾馬市廚子抄手和華西壩林抄手,他們分列四方,各懷長處,各有擁躉。
名氣最大當推吳抄手,除東城根外,在青石橋和三橋亦設分店,另有多家模仿者散落城中,以致外地慕名而至之客難辨真假。1937年,物理學家吳大猷來川大任教,租住于少城娘娘廟街,不遠處即是東城根吳抄手,他后來在《回憶》中寫道:街頭就有“真正”的“吳抄手”——兩個特別的引號,不知當年吳老先生是否遭遇“李鬼”之憾。
吳抄手發端于民國初年,初為沿街擔販,后在娘娘廟街口設店經營,以雞湯抄手、紅油抄手和紅燒牛肉面著稱。據說龍抄手創始人之一的張光武,在開店前曾到此“研學”技藝,探尋訣竅。五十年代初,重慶幾位老閭直接把吳抄手三個大字掛上山城,照辦了同樣赫赫有名的重慶吳抄手。
廚子抄手與林抄手皆為抄手專門店,前者常年在騾馬市受蓉人青睞,后者則在華西壩贏取八方師生喜愛。與三家不同,矮子齋抄手將成都人和成都小吃的情趣集于一身,獨具風格,自成一派。
矮子齋開辦于1928年,舊址在暑襪南街東側,大致在后來四川省電影公司斜對門,老板姓葉,因其身材矮小,故名。
其他地方的人,多諱言自身生理缺陷,川人不僅無所顧忌,還用作食肆招牌以吸引顧客,諸如陳麻婆豆腐、痣胡子龍眼包子、啞巴牛肉焦餅、張麻子脆臊面、馬癩子牛肉、駝子面、跛子面等。盡管這些多出于好事者玩笑,但身懷絕技的廚人對待玩笑的態度,是開得起也接得住,終歸就黑底金字掛在了堂前。
不過葉老板實有高明之處,他在“矮子”二字之后續了一個“齋”字,立馬顯出高人一籌的超然脫俗,雖不能同高級餐館雅得出奇的字號相提并論,之于同類型小吃招牌,已然鶴立雞群了。
老成都人對吃是很講究的,對大菜筵席的高標準、高要求自不必說,即便對街頭小吃,也絕非過門大嚼,以圖一飽,或者淺嘗輒止,純貪一味,而是鑒賞多過果腹,感覺勝過味覺。
無論淑女紳士還是販夫走卒,他都會告訴你郭湯元的芯子是如何的豐富,不同時節吃不同甜味的湯元是如何愜意,賴湯元的皮子是如何滋糯,蘸碟是如何高明,也會告訴你鐘水餃的肉餡是如何的潔而精,甚至同樣是素面,他也會說出銅井巷用的才是地道的紅白窩油。
對矮子齋的抄手,經驗豐富的食客照舊可準確說出他的原湯用了多少材料熬制,火候幾成,時長幾分。更有機敏的老饕,幾個來回后便發現驚天機密,原來矮哥賣的幾樣特色小菜,都出自熬湯舊料。
這是矮子齋與眾不同的第二個地方,抄手永遠是當家,但身邊也永遠有幾樣護法小菜如影隨影,互成彼此,相得益彰。
矮子齋主打原湯抄手和酸辣抄手,每日一早到市場備足上好的豬大骨排骨、豬蹄、豬肚、豬大腸、整雞及當季鮮蔬,葷料入鍋與老湯同熬,適時撈起做成魚香排骨、麻辣排骨、紅燒帽結子、紅燒珍珠肉、豌豆燒肥腸、洋芋燒蹄花、菌燒肚條、青筍燒雞,做好的燒菜倒入幾個方洋鐵桶,列陣店前,以微火保溫。
午時開門營業,客人隨到隨吃,抄手原湯酸辣自選,抄手吃完可免費續湯,燒菜涼菜大份小份任意,菜肴精致,湯鮮味美,價格低廉。矮子齋店堂既窄且深,可容十來桌人,天天門庭若市,賓主喧嘩。等物事賣完,主人立刻換上一個斗大的“畢”字木牌,宣告今日煞各,明日請早。
開張不久,葉老板又推出原湯抄手與青筍蹄花合二為一的蹄花抄手,抄手煮熟盛入碗中,旋即舀一瓢原湯燒制的青筍蹄花覆蓋其上,青筍鮮綠爽脆清香,蹄花軟糯輕啖即化,抄手皮薄餡豐外柔內嫩,鮮湯醇厚晶瑩,入口濃香不膩,色香味俱佳,名聲大震,風靡蓉城。
正當生意鼎盛時,矮子齋差點改庭換市。1936年,成渝鐵路完成首次勘測,擬在北門外偏東一帶修建成都火車站,城內交通相應布局,擬新辟一城門,直通獅子巷、暑襪街以達南大街,將簾官公所街、拐棗樹街、暑襪街、青石橋街、新開街、鹽道街、純化街一線拓寬改造為乘車之快捷馬路,矮子齋所在的暑襪街是通衢核心,沿途商戶皆有調整可能。次年,倭寇點燃蘆溝橋炮火,修路一事因就停滯。
雖與圖紙的南北干道擦肩而過,暑襪街繁華如舊,矮子齋依舊同兩個好鄰居聯袂寫情畫意。
暑襪南街靠東大街口處,有家賣鹵菜的小食攤,老板姓駱,人稱駱鹵菜,攤中鹵味品種豐富,味道鮮美,尤以砂仁肘子、肚條、肥腸小有名氣。由駱鹵菜往北不遠處,即是聲名卓著的全興成燒房,在矮子齋落足暑襪南街時,它已在此盛行百年,早就有口皆碑。
時人就食,先在駱鹵菜切點砂仁肘子、紅鹵肚腸,再到全興成打點全興大曲,奢侈點的打新潮的冷氣大曲,最后到矮子齋點份麻辣排骨、一碗蹄花抄手,酒足飯飽后,續碗原湯下肚,心滿意足。半醉半醒間出得門來,雙眼迷瞪,咧嘴一翹,非夢似夢,非仙賽仙。正如老全興那副楹聯,“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門一拱歪之乎”,寫意極了。
抗戰后,葉老板之子繼承父業,遷址暑襪北三街續寫興隆。1956年,矮子齋成為首批公私合營的飲食店,1979年又率先恢復老招牌,在下東大街經營,直至本世紀初消失。其后曾有名為葉記矮子齋的抄手店開于望平街,數年后也銷聲匿跡。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