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柏樹文化,先看一則故事。
據晉葛洪《抱樸子·仙藥》載:漢成帝時,幾個打獵者在終南山發現一個沒穿衣服,身上長滿黑毛,跳坑越澗如飛的人。打獵者悄悄跟蹤,然后包圍起來抓住此人。原來是個女人,她說是秦朝時的宮人,關東兵入侵,秦王投降后,她逃入山中。在山上常常因無食而饑,便用柏葉、柏子來充饑。開始吃時有些苦澀,后來漸漸適應,便常用此來充饑。久而久之,只覺冬天不再怕冷,夏天不再怕熱,到漢成帝時她已在山中活了300歲。——這個故事給柏樹增加了廣泛的文化內涵,我們就由此說開去。
松柏松柏,通常都是連起來的“對對詞”,類似的還有“楊柳”等。千年松萬年柏!“柏堅不怕風吹動”。柏與松一樣,四季常綠,堅韌不屈。因松、柏性相同,故古人在很多詩詞中都常把柏與松并稱。
柏屬松柏科之檜屬,與松一樣為常綠喬木。柏,古亦寫作“栢”,其義為百木之長。長者,其中一個主要含義為壽命之長,俗言有:“千年松,萬年柏。”是說柏比松壽命還要長。
柏為我國古老樹種,歷史悠久,在我國至少有4000多年歷史。《詩經·邶風》中即有“泛彼柏舟”的唱詞。柏的種類也較多,有側柏、扁柏、翠柏、圓柏、垂柏、香柏、花柏、羅漢柏等。《廣群芳譜》:“柏一名掬,樹聳直,皮薄肌膩,三月開細瑣花,結實成球,狀如小鈴多瓣,九月熟,霜后瓣裂,中有子大如麥,芳香可愛。”《六書精蘊》云:柏,陰木也。木皆屬陽,而柏向陰指西,蓋木之有貞德者。故字從白。”《花經》亦云:“柏又名檜,生于山地,枝葉密生,干聳直而質堅,致有‘松貞柏堅’之佳譽。柏不畏寒冬之雪打冰凍,而翠綠如常,故更有‘松柏長春’之美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柏性后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所以可人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避邪,皆取于此。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體輕,亦其證驗矣。”
所以,柏不僅是長壽之木,而且常食柏子、柏葉亦可延年益壽,返老還童。《列仙傳》就記有:“服柏子人長年。”柏葉不僅可以吃,還可烹湯、泡酒。——鄙人2021年“十一”小長假,在江西上饒廣豐,就曾飲過柏子酒、紅豆杉子酒。那一帶的人們有用柏樹子泡酒的傳統和習俗。
民間還傳,喝柏葉湯和柏葉酒可避邪,延年益壽。所以,舊時春節不少地方都有喝柏葉湯和柏葉酒、柏子酒的習俗。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漢代時人們已有喝柏葉湯和柏葉酒以求長壽的習俗。
柏的另一層文化內涵與松一樣,也是高官厚祿的象征。宋王安石《字說》云:“柏猶伯也,故字從白。”伯居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第三位,所以古代朝廷官署又稱柏臺、柏署。
柏還稱將軍,來源于一則故事:當年漢武帝巡視嵩陽書院時,一進院門見到一株周柏,高大挺直,氣宇軒昂,當時封為“大將軍”。但進人院內,又見一株更大的柏樹,說只好屈封為“二將軍”。后又遇見一株比前二位更高更大,也只好封為“三將軍”了。結果是大將軍高興得前仰后合,笑歪了身子(現主干傾斜);二將軍生氣,氣破肚皮(現主干下面有一空洞);“三將軍”氣得跳腳(即樹根露出地表,早已枯死)。因古人多以官爵來衡量人生,后世稱柏為“將軍”,柏的這些稱謂都與官爵有關系。
柏樹生命力極強,耐干旱瘠薄,在一般樹木不能生長的石灰巖、紫頁巖和花崗巖山地,柏仍可以生機盎然,披綠疊翠。更令人軟佩的是,它既耐得零上40攝氏度的酷熱,又能忍得零下35攝氏度的嚴寒,林學家稱贊它是改造大自然的功臣。孔子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在孔廟大成門內就有一株挺拔的古檜柏,碑刻為“先師手植檜”,傳說是孔子親手所植的松柏。此柏歷經風霜雨雪幾千年,死而復生,幾經榮枯。明文人張岱《陶庵夢憶)載:“歷周、秦,漢、晉幾千年,至晉懷帝水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子孫守之不毀。至隋恭帝義寧元年復生。后五十一年,至唐高宗乾封三年再枯。枯三百七十有四年,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再榮…”幾生幾死,真是神奇。
說到周柏,不能不說山西晉祠的周柏,其圣母殿旁有一株臥伏的老古柏,形似臥龍,傳為西周時所植,所以叫“臥龍周柏”。10多年前,筆者曾前往晉祠觀看過,也是嘆為觀止。宋歐陽修有詩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另外,武侯廟的古柏也很馳名,很多詩人多有贊詠。唐李商隱寫有《武侯廟古柏》詩:“蜀相階前柏,龍蛇捧悶宮。”詩人雍陶有《武侯廟古柏》詩:“此中疑有精靈在,為見盤根似臥龍。”
說到古柏,不能不提到漢武帝,可能是因為他喜歡柏樹,所以很多古柏都與他有關系,并流傳有很多神奇的故事。相傳在黃陵的古柏中,有一棵僅次于軒轅柏的側柏,人稱“武帝柏”。是說漢武帝遠征朔方,勝利歸來,去朝祭先祖。在祭祀前他將身披的金甲解下,隨手掛在身邊的一棵柏樹上,樹上留下甲痕。至今,這棵柏樹皮上密布有斑眼,并時常流汗而出。此柏漢武帝時已是一棵大樹,算來至少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三齊略記》載:“堯山在廣固城西七里,堯巡狩所登,遂以為名。山頂立祠,祠邊有柏樹,枯而復生,不知幾代樹也。”少林寺有一棵“臥龍柏”也為周柏,有一次被惡風連根拔起,甩出有三四十步遠,但它落地又生根,依然挺立生長在山風口上,蒼郁翠綠,顯示出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古人還認為柏為木之貞德者,凌寒不凋,堅貞有節。古代陵寢、祠堂、廟宇等地常植松柏,稱為“柏陵”、“柏宇”。揚州有一家服裝企業,專做警察等各類制服,名為“柏泰集團”。有一次鄙人詢問柏泰集團的副總王桂蓉,公司名稱為何叫做柏泰。她說,這兩個字都是吉祥字也,“柏”自不必說,“泰”也是吉祥,否極泰來、安若泰山、國泰民安、泰然自若等等。其實,這是人們文化觀念上的偏差。準確地說,柏往往與文明肇端圣地、圣賢英杰相伴隨,所以人們常常以松柏來象征文明和先烈,孔廟和黃陵就廣植古柏。黃陵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其軒轅廟就有十余棵蒼柏,樹旁立有石碑,上刻“黃帝手植柏”五個大字。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因黃帝又稱軒轅,故這些柏樹又稱“軒轅柏”。按此推算,此柏至少有4000高齡了,很受人們崇拜。
另外,古人還認為柏可鎮邪消災。《周禮》有:“方相氏毆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與柏。墓上樹柏,路口致石虎,為此也。”《東方朔傳》有:“柏者鬼之廷也。”后世遂有“鬼畏柏樹”的俗信,所以陵墓多種柏,以避邪消災。
此外,在傳統觀念中,百言極多,因諸事冠以百而概全部,如百事、百川、百鳥、百樹等。因柏與“百”諧音,以柏子象征“百子”,為舊時婚嫁和祈子的必備之物,以祝多子多福。民間吉祥圖案還把柏與柿子、橘子結合,寓意“百事大吉”。把柏與如意、柿子結合,寓意“百事如意”,亦用于新年的祝吉納福。贊頌柏樹的詩很多,而宋代愛國主義詩人陸游晚年所寫的一首《蒼檜》詩最獨特。詩云:“北風卷野天晝晦,雨如皆熊穿星背。老夫下床行躡履,稚子抱書坐持蓋。豈無長楸與巨竹,千折枝摧共顏沛。孰能不動安如山?屹立庭前獨蒼檜。”該詩前六句似乎與寫蒼檜無關,好像是寫詩人的艱難處境,北風狂卷,天野晦暗,大雨如箭,射穿屋背,屋內已灌滿雨水,老人穿上木屐下床,幼兒找雨具蓋書。楸木巨竹,都被狂風吹得干折枝摧,唯獨蒼檜仍巍然屹立如山。詩人正是借贊頌蒼檜,表達自已的心志。
詩人陸游處在南宋時期,金人人侵,山河破碎,主張抗金,但由于奸臣秦檜當道,他“報國欲死無戰場”,不但報國無門,還遭罷職。陸游罷職歸鄉后,并未因位卑而忘國,仍念念不忘收復失地。這首詩正表達了詩人大義凜然、絕不低頭的愛國情懷。
柏還體現在命名上頭,前面說過,揚州有個柏泰集團,鄙人有個叫做楊樹柏的朋友,也有個叫孫英柏的女同學,還有個長輩親戚的小名直接叫做“小柏子”!可見柏樹是吉祥之樹,柏由此也是吉祥之字。這些就不一一贅述了。(江蘇花木文化研究根華供稿,東部戰區創作室吳國平和中國刑警學院董杰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