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里,清明,算得上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清明兼具節日與節氣的雙重身份。
早在西漢時期,包括清明在內的二十四節氣系統便正式形成。此后兩千余年間,王朝更迭、歷法變遷,但二十四節氣卻從未改變,默默守護著華夏先民的農耕生產。
到了唐代,清明又與寒食節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節日。
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就有“寒食、清明四日為假”的規定,到了唐德宗貞元六年,又將清明節的休假時間進一步延長為七天,所謂“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日。”
元日節就是中國傳統的春節,由此可見,在唐代的時候,清明節的地位與春節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清明又是一個死與生交織,樂與悲共存的日子。
《禮記》有云:“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古人選在清明這一天祭拜天地神靈,祈禱萬物生長順遂。同時,也祭掃自己的祖先,追思逝者的恩澤,感恩現世生活的美好,這就是“慎終追遠”的意義。
那么,清明節的起源與流變是怎樣的?在這一天里,各地都有什么樣的米蘇習慣、飲食娛樂?
在《節日里的中國·清明》這本書里,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勃老師,向我們講述了掃墓、祭祖、踏青、蕩秋千等清明節俗,以及春餅、青精飯、清明粑、螺螄等節令風物。
就拿清明最主要的民俗——掃墓來說吧。你知道中國人為何要祭掃祖先嗎?
那是因為,上墳祭祖是我們人生必經的一道手續。
父母長輩健在時,我們的人生尚有來處,但當往昔的一切溫馨回憶,都化作凋零的花瓣,隨風飄逝時,我們才不可避免地意識到:人生再無來處,只剩歸途。
一座座千里孤墳,便是那歸途指向的終點。
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中,祭祖,也是為了更好地記住——記住你的姓氏,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從何處而來,也記住你為何而出發——唯有記住過去,我們才能看清明日的方向!
祭拜完祖先之后,清明節還有另外一重意義,那就是順應時節,從大自然無私的饋贈中,體悟“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生機與活力。
清明處于仲春與暮春之間。這一天,氣溫回升,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所以古人稱之為清明,最適宜踏青出游。
很多詩人都留下了清明踏青的詩句,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張炎的“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還有歐陽修的“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都是此中佳作。
此外,中國人還是一個最講究吃的民族,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時候吃,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很多傳統文化藏在里面。
子曰:“不時不食。”這句話就是教導我們,要遵循自然之道,飲食要講究“時令”,到什么時候,吃什么東西。比如立春吃蘿卜,謂之“咬春”,三月要采龍須菜,圖的是沾沾仙氣兒,五月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新玉米。
那清明節該吃什么呢?
在江南,青團是清明最應季的時令美食。江南人把春天第一次吃青團,叫作“嘗春”。
綠油油的新鮮艾草搗成汁,把軟糯的糯米皮染成碧玉色,再包上各種美味的餡料,就是一顆美味的青團。袁枚在《隨園食單》寫到:“搗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
在福建、潮汕、臺灣等地區,則保留著清明吃“潤餅”的習俗。
潤餅又名春餅,做法也很簡單,攤開用面粉經加工烙成的薄餅皮,抹上辣醬、甜醬,撒上花生末,放入紅蘿卜絲、米粉、蠔仔煎、豬肉片、豆芽、豌豆、煎蛋、豆干等各色菜肴,包裹成卷。
卷好一張潤餅后,雙手捧起,細嚼慢咽,別有一番風味。因此閩南人素有“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的說法。
書中講述了許多有趣的民間節俗,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先民與時間相處的智慧,并重溫那些藏在節日里的生活美學。
書中還精選了近60幅高清古畫,為我們再現了悠遠而明媚的清明,透過這些栩栩如生的畫作,隨著作者娓娓道來的講述,我們得以從古人的日常生活里,擷取一縷傳承的煙火氣。
中國古代節令文化內涵宏富,外延廣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歷朝歷代,傳承相繼,屢盛不衰,故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構件和組成部分,值得每個人反復體悟和思考。
而這套《節日里的中國》,就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探究古代民俗的一扇窗口。除了這本《清明》之外,這套書還包括其他幾冊,分別是:
《春節》:厘清春節自夏代至今的傳承脈絡,揭示新舊時間交替的奧秘。在時間的終極儀式中,體會春節蘊含的感情與愿望、倫理與信仰。
《端午》:歷數兩千年端午節俗演變歷程,重新發現屬于中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端午。
《中秋》:梳理數千年來中秋節俗的傳承脈絡,打撈時光里獨屬于中秋的自在和詩性、浪漫與狂放。
《重陽》:挖掘戰國至今的重陽節俗與風物,打撈兩千年來的重陽軼事,揭開記憶繩結中積淀千年的重陽之美。
總之,這套書既是一部中國節日文化史,又是一部綿延千年的中國社會生活圖卷,五位作者以時間為脈絡、地域為框架、節俗為肌理,深入探究中國文化流變史,在節俗中挖掘民族性格的脈絡。
在這套書的引導下,我們將穿過歷史的重重迷霧,看到節日背后隱藏著的另一種歷史畫面、另一種歷史場景、另一種歷史風情、另一種歷史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