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臺州首條市域鐵路S1開通,比溫州S1算是遲了4年。今年年初我專門去體驗了一下他們的S1。看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溫嶺段),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臺州S1融入到了他們的市民生活。而溫州的S1,開通四年至今還沒做到這點,在市民中的存在感很低。
從今年的春運數據,可以看出溫州S1和臺州S1的差距。據相關部門統計,春運40天,臺州S1的旅客客運量為130.49萬人,而溫州S1的客運量只有95.3萬人。金華的市域鐵路金義東線的客運量則更高,達到了176.65萬人。
客流量是檢驗一條線路成功與否的標準。溫州的市域鐵路客流量比不上其他城市中心區的地鐵客流量,屬于正常。但比不上比自己還小的城市的市域鐵路,那就是失敗。
究其原因,S1除了眾所周知的線路偏之外,站點的設置同樣很有問題。我們就來對比一下臺州S1和溫州S1的站點設置。
先看臺州S1。
除了連接高鐵站臺州站和溫嶺站,臺州S1還連接了不少商場、醫院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比如:
國博中心站連接了銀泰城和在建中的國際博覽中心。
國博中心站
恩澤醫院站就在恩澤醫院的大門口。
臺州客運南站與地鐵站近在咫尺。
溫嶺第一人民醫院站連接了醫院和溫嶺寶龍廣場。
九龍大道站地下出口就是溫嶺銀泰城熱鬧的地下商業街。大城市常見的地鐵商業配置,在浙南最先實現的是縣級市溫嶺。
溫嶺銀泰城熱鬧的地下商業街
好的商場和大醫院,往往是一座城市人流量最集中、最具輻射力的地方,吸引著全市的人流。臺州S1懂得把它們都串聯起來,大多還是無縫連接。而溫州的S1呢?
溫州S1在運行幾年之后,其實線路旁也建了一些商場、醫院、寫字樓等。但無論是已有的還是后來新建的,都和S1站點保持著遠遠的距離。S1仍舊像是機場和動車站專線。
龍灣萬達廣場,溫州第一個大型商業綜合體,龍灣的商業中心之一,比S1建設要早。S1經過這一區域,如果把站點設置在萬達廣場和奧體中心之間的永定路上,是個絕佳的位置。然而S1偏不連接萬達廣場,非要隔遠自己另外蓋一個小商場物業。結果這個小商場至今運營不起來,沒什么商家入駐。
奧體站地鐵上蓋,幾年過去仍沒起色(照片攝于一年前)
印象城mega,鹿城目前最大的商場。和惠民路站直線距離450米,主商場與地鐵站步行距離900余米。比S1要遲建。那么當時商場為什么不規劃在地鐵站旁,打造軌道物業呢?現在只能寄希望站點旁能再建一個大商場,與印象城有較好的連接。
附二醫甌江口院區,比S1要遲建,是甌江口人流最大的地方。被安排在離甌華站直線距離670米的位置。
附二醫龍灣院區,也是后建,離科技城站1.3公里,基本脫離了步行距離。科技城目前在建有不少寫字樓項目,但地鐵站卻設置在科技城最邊緣,同樣難以步行通達。而科技城站雖然建了一個TOD商場印象匯,但由于其體量不大,很難對遠距離市民產生吸引力。
印象匯與科技城站無縫連接。但是小商場能不能吸引遠處客流坐S1前來呢?
不止S1如此,S2、S3同樣有此問題。比如S2的萬岙站與正大廣場,莘塍站與新湖銀泰城,S3的瑞祥站與瑞安人民醫院瑞祥院區,明鏡公園站和瑞安吾悅廣場,還有附一醫、大學城等,本來都可以和軌道站有更進一步的距離,從而帶動更大的人流。但規劃總是讓它們一一錯開。
當然,也有連接比較好的,比如s3溫州中學站和萬象城,s1甌江口站和在建中的博覽中心等。但這樣的例子太少。
(好的)商場醫院等大流量公共場所和軌道交通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這些場所能吸引更多人乘坐軌道交通,軌道交通也為這些場所帶來更多更遠的人流。而溫州總是忽視這種關系,規劃的種種不合理,造成兩敗俱傷。
寫這篇是希望溫州能吸取過往的經驗教訓,學習兄弟城市更好的規劃布局,在未來的建設中,讓軌道交通能真正深入到百姓生活,為出行帶來便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