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JG改革方案公布以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清理BW人員的行動正在全國各地拉開序幕,在這場大戲上演之后,有人憂愁有人喜。
憂愁的人大多是擔心自己手中的飯碗不保,歡喜的人則高興自己能在這場大戲之中渾水摸魚,搖身一變從編外變成了編內,比如北方某市的公路中心就在這場大戲開始之時轉編了一批編外人員,還不用任何考試,這估計羨煞了一大批脫不下長衫的當代大學生們。
減少財政供養人員,清理bw人員的行動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歷史上古已有之,只不過古代的時候還沒有編外人員一說,那時候叫冗官冗員,裁撤冗官冗員的事,每個朝代都干過,但大多以失敗告終,那么現在我們清理編外人員的行動能成功嗎?
一、二者的目的不同
古代裁撤冗官冗員大多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是一種無奈之舉。古代王朝裁撤冗官冗員時,官民比例已經嚴重失調,基層百姓的供養負擔極大,已經不堪重負。同時,大量的冗官冗員人浮于事,貪腐現象極為普遍,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朝廷國庫資源,同時還阻礙了朝廷政令的暢通。因此古代裁撤冗官冗員的直接出發點就是要減輕國庫壓力,減輕百姓負擔,重新激活王朝的控制力。
而現在清理編外人員的目的卻是為了適應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需要,以清理編外人員為手段,不斷優化行政機構編制,提高行政效率,是一種主動的優化行為。
二、二者推進的方式不同
古代裁撤冗官冗員時為了達到最快減少國庫開支的壓力,大多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以朝廷下發指標的方式,來硬性規定各地衙門需要裁撤的冗官冗員的數量。這種方式往往適得其反,真正裁掉的都是沒背景的,有背景的反而還越來越多。
而現在則基本上靈活的向地方下放了權力,并且采用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式來分流和清理現有的編外人員,同時通過公開招聘、擇優錄用等方式對清理后的崗位進行及時補充。這種方式既能夠保證清理工作的穩步推進,又能夠保證日常工作不受影響。
三、二者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
古代在裁撤冗官冗員之時,整個官僚體制已經相當臃腫和腐敗,整個官僚體制中的冗官冗員大多為地方豪強和大官僚的嫡系,因此在推進裁撤冗官冗員時阻力極大,真正被裁撤掉的往往都是一些冒名者。
而現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環境已經相當多元,清理下來的編外人員其合法權益不僅能夠得到保障,同時在退出體制后也能夠迅速實現就業。
綜上所述,無論是古代裁撤冗官冗員還是現在清理bw人員,從一定程度上其出發點都在于維護公共利益,只是由于社會環境的限制,和實施方式與目的的天生缺陷,導致古代裁撤冗官冗員大多的結局都是冗官冗員越裁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