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物志(10)諶重
在今天的南昌縣荊山村,有個叫上諶店的地方。相傳,這里是如今中國諶氏始祖諶重所居之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諶重的故事。
諶重,字文疊。東漢時期豫章郡南昌縣人。《南昌耆舊記》載,漢和帝年間(79—106),諶重官拜薛縣縣令(薛縣在東漢時屬豫州魯國,今山東滕州市南)。
諶重
當時,諶重以德行高尚而聞名鄉里。在薛縣任上,諶重聽說父親去世,辭官歸鄉,在父親墓旁嚎啕大哭,哭聲震動鄉里。相傳,諶重的哭聲和孝行,都感化了墓旁跳脫的白兔,使得白兔都變得安靜下來、和順乖巧。
為父守喪三年期滿,諶重被鄉里舉為孝廉,遠近聞名,再次被朝廷征召為官。據《南昌諶氏族譜》記載,這一年是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諶重于此年被舉郡中舉為博士(掌握一門或幾門儒家經典的學者),并出任京輔都尉(兩漢時負責京師地區治安的官吏之一,分左右京輔都尉)。
之后,諶重轉任右內史都尉。右內史掌管京冀地區的右扶風,即漢扶風郡。因在京冀地區,歸司隸校尉統轄,故一般稱為右扶風,治所在槐里縣,也就是今陜西興平縣東南。右內史都尉又稱右扶風都尉,西漢時設置,東漢初年被裁撤。漢安帝時,因西北三輔地區(關中)受到羌人侵擾,又重新恢復這一職位。到漢順帝時,西北地區持續受到羌人侵擾,朝廷因而派諶重出任右扶風都尉,管轄右扶風地區平定羌亂的事宜。
漢代右扶風郡
此后,諶重再次入朝為官,詔拜大司農加奉車都尉。這里,大司農是本職,掌管國家錢糧。奉車都尉是加官,相當于一個宮廷內的榮譽頭銜,管理皇家車馬,俸祿是兩千石,和郡太守、諸侯國相等級相當。
后來,諶重又被朝廷外任,赴任荊州刺史(荊州,治所南郡,今湖北江陵縣,荊州轄境相當于今湖南湖北全境和河南南陽地區,刺史是漢代州一級最高行政長官)。
在荊州刺史任上,諶重發展地方生產、重視文化教育,政績卓著,受到當地百姓稱頌。諶重理政荊州多年,最終卒于任上。諶重去世后,當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在南郡郡城江陵縣的城南外,建立了一座諶侯廟,用以歲歲紀念諶重。據記載,諶侯廟一直到《南昌耆舊記》成書的明代,還保留在江陵縣城南外。
諶重是諶氏家族歷史上的重量級人物。自諶重之后,諶氏家族開始有比較詳細的家族傳承記載。傳說,諶氏是帝堯后代大節之后。大節封于諶地,故其后以地名為姓。又有一說,諶氏出于周幽王第十四子的后裔,也是以封地為姓。不管哪種說法,均指向諶氏得姓來源于祖先封地一說。
《諶氏族譜》記載,西漢末年,諶氏族人遷居于豫章郡塢土塘(今江西南昌縣),即諶重出身之地。到漢和帝年間,諶重官拜薛令,諶氏發跡,開始在史書上留下記載。
諶氏族譜
關于諶重的記載,歷史流傳不多,大多出于《諶氏族譜》,可靠性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歷史上確有諶重其人。且在諶重之后,諶氏家族之人開始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諶重之后,諶氏家族開始在今江西地區繁衍。后來,諶氏又有一支族人因躲避戰亂,遷入福建地區,這應在南朝至唐宋時期。后來,隨著戰亂和遷徙,諶氏家族散播于湖南、廣東四川、貴州、浙江等南方各省。另有兩支諶氏族人在明清時期遷居東北和山東地區。
今天的諶氏家族中,諶重所在的南昌豫章堂是重要一支。今天的江西諶氏基本都屬于這一支,也就是諶重直系后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