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不餓,卻忍不住吃下一大塊蛋糕,或者一袋薯片?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飲食習慣和情緒有關,比如在壓力大的時候,就想吃甜食或者油炸食物?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那么你可能是一個情緒性進食者。
情緒性進食是指在沒有生理饑餓的情況下,因為某種情緒而吃東西。這種行為通常是為了緩解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沮喪、孤獨、無聊等。但是,情緒性進食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導致體重增加、健康受損、自我厭惡等后果。那么,為什么我們會出現情緒性進食呢?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飲食選擇呢?
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你介紹五個與情緒性進食相關的原因:
1.皮質醇誘發的渴望
皮質醇是一種應激激素,它在身體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當我們長期處于壓力狀態時,皮質醇的水平就會升高,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讓我們對咸的、甜的、高脂肪或者加工食品產生渴望。
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們經常面臨食物匱乏的危機,所以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來應對。而這些食物可以提供更多的熱量和滿足感。
但是,在現代社會和工業化國家,當食物隨處可得時,這種曾經有利于適應的機制就會導致過度攝入和肥胖。
2.社交性進食
很多人在遇到壓力時,會尋求社交支持,這是一種很好的緩解壓力的方式。
但是對于那些想要控制飲食的人來說,社交場合往往也是一個誘惑。因為當我們和朋友聚會時,我們往往會選擇一些美味而不健康的食物。
比如,在朋友肩膀上哭訴時吃下兩碗巧克力冰淇淋,在夜店里享受一盤油炸小吃,在看球賽時分享一包薯片,或者在和室友討論恐怖約會時吃掉一塊芝士蛋糕,這些都是社交性情緒性進食的表現。
3.緊張情緒
當壓力或焦慮時,很多人會變得“口頭多動”。有時這會導致咬指甲或咬牙切齒,而往往也會導致無意識地吃東西或者在不餓的時候吃東西。
很多人,在緊張或無聊的時候,會不停地吃零食或喝汽水,給自己的嘴巴找點事情做。
4.童年習慣
有很多人都有一些溫馨的、與食物相關的童年回憶。
無論你的父母是用甜點來獎勵你,用冰淇淋來安慰你受傷的心靈,還是為了慶祝你的成功而做你最喜歡的菜(或者帶你去吃大餐),這都可能養成用你用食物安慰、獎勵自己的習慣。
5.壓抑情緒
最后一個許多人暴飲暴食的情感原因是為了平息不舒服的情緒。
比如,一些不喜歡沖突的人可能會用一塊蛋糕來應對生活中的挫折,而不是直接面對問題。
同樣地,一些人可能會用食物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寂寞、無助、憤怒、恐懼、內疚、羞恥等負面情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