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里,懷化國際陸港最牛的地方或許就在于“港”,也就是剛才片子里描述的龐大的,以及越來越龐大的吞吐量。
然而這話未免外行了點兒。
陸港之所以叫做陸港,那就是因為它跟空港、海港,甚至跟公路港都是不一樣的。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船只,特別是貨運船舶,行駛速度是很慢的,只要不是惡劣的天氣和暗礁叢生的復雜港灣,你老遠就能用肉眼看到別的船只,該避讓就能避讓。
空港則是一個立體交通網,塔臺在遇到航班密集的時候,就會通過高度差來運作,要求不同的航班維持不同的高度,從而避開事故,增加空港的吞吐效率。
而公路港呢?
你隨便找個物流園進去看看就知道了,它里面廣闊的前坪,各類貨運車輛錯落有致,雖然繁忙卻并不見那水泥地面上有規范的劃線,老司機們完全能隨心所欲地根據視野和聽覺來操控著車輛進出。
……
那么鐵路港呢?
它可不是空域,玩不了立體交通。
甚至連公路都不如,它不是一個平面,可以讓你想左就左,想右就右。對于單獨一列車來說,它就是兩條鋼軌卡死了的平行線,你只能前進后退。
它更加不如海港,鐵路那堪比飛機的速度,絕對給不了司機們用肉眼去預判危險的時間。
所以鐵路為基礎的國際陸港,最牛的地方并不是“港”,而是“網”。
一張四通八達,勾連各地還能暢通無阻的鐵路網,他就一定要有一個碾壓空港、海港、公路港的超強腦回路,所有的指揮中樞都是超視距預判,火車頭上的司機們才能帶著慢慢一列車的東西貨暢其流。
這個腦回路,它的名字叫做:鐵路通信與信號。
在懷化國際陸港,承載這個腦回路的顱腔,叫做“懷化電務段”。
沒錯,按照這個腦回路的名稱,鐵道電務系統是分為了通信和信號兩大板塊。而通信板塊里面,還曾經衍生出了相當發達,甚至碾壓中國電信的民用通信業務。于是乎到后來這一部分民用通信業務就被剝離出來,成立了鐵通公司,最后并入了中國移動。
接下來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看看懷化國際陸港的腦回路,在一分鐘的時間內都能做些啥子。
我們這個《Lost Station》系列的前面4章,基本上都在描述一個叫做“懷南”的位置,而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講述的地點,也就是以國際陸港腦回路的所在為核心的另外一個區域:懷北。
穿過這個鐵路橋構成的涵洞之后,就算是真正進入懷北的核心圈了。當然在這個洞口的位置,也有一處懷鐵的站段單位。
很多人知道鐵路有自己的水電段,鐵路職工的用水用電都是獨立的一套管網。但是圖中這個單位“供電段”就不一樣了,即便你是鐵路家屬,他也不會去管你家的空調電視的用電,人家這個團隊,是專門用來保障鐵道線上的電力供應的。
你家里的空調冰箱,到了用電負荷高峰期的時候,還能拉一下閘斷一下電。
可是鐵路上是不能斷電的呀,一秒都不行。否則你想想電力機車的車頭豈不是要失去動能,道岔也會停擺,信號燈會滅掉……之前我們說的那個腦回路單位就會徹底癱瘓。
越過橋洞之后是第二個單位。
懷化房建公寓段,在最開始的時候叫做“懷鐵建筑段”。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建筑單位,整個懷化國際港的骨子是四通八達的鐵道線,但是所有的功能模塊,無論大的小的,只要是需要設備和人的作業場所,你都要有大大小小的房子蓋起來,當然也就更不用提各單位機關大院、家屬區,懷鐵的醫院、學校等等了。
給大家看看上個世紀懷鐵建筑段在家屬區這方面的作品哈。在懷北,他們折騰了好多個片區,其中剛剛過鐵路橋的這一片呢,叫做“光明里片區”,嗯,光明里,我怎么聽著都像是老上海那種“弄堂”的名字。
以上都是去年,2022年回去的時候拍攝的,因為每隔一定年份,就會要在外立面重新刷漆,所以看不出來什么歷史滄桑感。不要緊的,同樣是上面這一組房屋,我給你們瞅瞅2008年他們的樣子。
光明里片區有一個分界線,除了開始那個鐵路橋涵洞之外,另一端,則是另外一座鐵路橋。
跟之前那座鐵路橋是反過來的啊。之前那個是人從橋下過,火車橋上走;而這一座橋是人從橋上走,橋底下才是鐵路軌道。
橋下的鐵路軌道,并不過旅客列車,而是只過機車頭,我們稱之為“機走線”,也就是機車頭走過去的線路。它的末端就是懷鐵機務段了。而懷化這種“山城”的地貌,大修大改太耗成本,你看它這個鐵路橋,其實就是直接利用了兩山夾一溝的谷地去鋪設軌道,而左右兩側山坡上,就開始錯錯落落地去蓋房子。
這個還是我小學同學的家,就這么孤懸在山坡上,現在人去樓空了
這是換了個角度,站在橋上往谷口的山坡上看
這一張是2008年在橋面往另一側的山坡拍攝
OK,接下來走進這些上世紀的八零后家屬樓……當然不可能是電梯房啦,我們瞅瞅樓道里頭是個啥樣子。
電閘是放在戶門之外的,最早是老式閘刀開關
都搞了一個用防蚊紗網包裹的防盜鐵柵欄門
這是一樓,還能清晰看到老式閘刀電閘
樓道采用鏤空采光設計
光明里的這種房子,我應該是住了3年,然后就又搬了。
下面又回到國際陸港的腦回路,給你們看看我爹媽上班的地方,不過我是進不去哈。
最早懷鐵電務段的門是開在這里的,你們看那倆守門的石獅子還沒搬
以前哪有這么多的車位,是一個十足的職工活動空地
我媽辦公室在左邊那棟樓,我爸在右邊
仔細看對面樓上的空間,有信號機,還鋪了鐵軌,模擬訓練場
可惜都是站在門外隔著欄桿拍攝的,保安一直用懷疑的眼神瞅我
現在就從我搬家到光明里之后,每天上小學念書的路線,給大家看看風景。
先從早飯說起。
五碗三瓶兩個桶。
就算你現在到懷化來,正宗一點兒的本地粉館,他每一個餐桌上都是這樣的標配,而不是像有些連鎖餐飲那樣,把各種佐料配料集中到前臺某個位置,然后各個餐桌的客人全都擠到一個位置去拿取。
五碗是五種配菜,包括一種辣椒和四種腌泡菜。
三瓶除了一瓶陳醋,另外就是一瓶花椒油和一瓶山胡椒油(木姜子油)。
兩個桶就是一桶牙簽和一桶卷紙。
而提到米粉就有些悲哀了,科技的進步反而造成了品質的下降。我說的跟粉店師傅的廚藝無關,而是米粉本身。
在傳統的年代,一斤蒸熟的大米飯能做幾斤米粉出來,這是有一個恒定的標準的,不同的米粉廠設備、手藝上有些差別,這個數值會略有偏離,但也不大。
可是后來科技進步了,通過增稠的手段,即便不使用有害的化工原料,也可以用相對廉價的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的加入,來使得一斤熟飯能造出更多量的米粉來。
但是,那個口感啊……
我現在住的地方,整條街,只有一家粉店每天都會進一定量的,用傳統技法,制造的純粹大米粉條。老板告訴我說這種米粉比現如今所謂量產的常規米粉,每斤進價要貴0.4元。
但是口感贊啊。
吃完早飯去上學,第一個要經過的地方,就是這個黑科技的廠門口。
是的,你從大門和外立面,實在跟黑科技聯系不起來。
懷鐵橡塑廠,不就是個搞注塑的么,有什么黑科技呀?
列位,我記得前面幾期的時候,里面有一個老懷鐵貨運編組場的拆遷現場視頻,那個視頻里面有一個鋼軌拆除之后,很多人在回收鋼軌和枕木之間的一種塑膠墊片的情況。
這個墊片的用途我在之前的篇幅里說過,是用來緩沖火車對枕木對路基的壓力的,但是你想,火車那么高的速度,那么大的重量,而且長年累月,你這玩意兒又是直接放在戶外日曬雨淋連個遮陽棚都沒得,倘若是常規的天然橡膠或者石化合成品,那豈不是分分鐘就給廢了?
所以要用到黑科技了。懷鐵塑膠廠要從一種叫做杜仲的中藥材的樹皮里面,提取一種叫做“反式聚異戊二烯”的東西,這玩意兒跟馬來西亞種植園里的天然橡膠的分子式一模一樣,就特么排列順序丫是反過來的。而就是這么一種反式排列,它就造成了杜仲橡膠逆天的耐操性,被當成了七度空間墊在鐵軌下面,真是透氣吸水防側漏……
之后就要經過懷鐵電務段的路口,就是在這個路口,我那時候上六年級的時候,在這個位置,發現地上有一毛錢。
當時的¥0.10元長下面這樣啊。
那時候的一毛錢還是有些購買力的,那我當然要撿起來了。撿起來一看,它是卷成了一個圓柱體,還用一根細細的紅色縫紉線給綁住了。
這是搞啥子啊?
拆開一看,里面是一張疊好卷好的信紙,臥槽……就是那種臭名昭著的“連鎖信”,尼瑪從東北到唐山,從威海到鄭州,舉了一堆的例子,說誰誰誰撿到這東西以后自己又照樣復制了十個圓柱體的一角錢到處扔然后就如何升官發財,然后誰誰誰置之不理,就各種禍不單行。
我后來想了一下,原樣折回去,又用那張一角錢卷好,紅繩子捆好,帶到學校,走到女廁所的墻外,對著氣窗口往里一扔……
本來嘛,對這種事情神經過敏的人群,不就是她們么,這叫物盡其用。
再接下來的路就比較玄幻了,要橫穿鐵道線,要進山,要從山里那種廢棄的建筑物廢墟里面過,要……我總覺得我們那時候簡直就是在修仙。
路邊的很多植物你有的時候也搞不清是野生的還是附近人栽種的,反正無論有毒沒毒你都最好別去摘,因為這些地方不一定有人,但必定有蛇且有狗。
啊,終于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