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面盉hé
商后期 民國時期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現藏: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人面盉hé高11厘米,口徑8厘米,民國時出土于殷墟,后經盧芹齋與人合辦的盧吳公司流失海外。
出土時保存不好,曾經被細致地修復過,故宮有三件復制品保存。
這件盉最引人注目的是蓋子上長龍角的人面,寬鼻闊口,粗眉臣字眼,仰視天空,罕見而奇異。
器形像卣yǒu,但腹部有一個管狀流,所以命名為盉hé。
盉的功能專家有不同的看法。《說文》中說:“盉,調味也。”王國維先生曾經作《說盉》,認為盉是用來調和酒水的。
后來考古發現有盤、盉同出,例如本號寫過的西周中期的霸國鳥形盉,與盤同出,銘文都稱“作寶盤盉”,證明是搭配使用的水器。馬承源先生認為盉就是盛清水的。盉盛水,與酒器組合就調酒用,與盤組合就盥洗用。
那么這件盉的人面有什么含義呢?
人面紋飾的銅器罕見,已知的有商后期的大禾人面紋方鼎,現藏湖南博物院。
2018年香港大唐國際春拍,出現了一件商后期人面紋矛頭,上面的紋飾與人面盉完全一樣。
人面可能代表著商朝人心目中所信仰崇拜的最高神靈。
近年又有學者指出: 如果觀察人面盉的后面,會發現一條龍身,與蓋子上的人頭聯成一體。 人頭生雙角,后腦勺下接盤曲的龍身,在盉的頸部兩側還可以看到兩個龍爪,所以整體造型應該是“人面龍身”。 這種立體形象與平面紋飾相結合的裝飾手法,也常見于商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上。
關于人面龍身(蛇身),《山海經》等典籍記載很多,是古代傳說中常見的形象。如伏羲、女媧、雷神等,具體所指則難以明了。
23 、小臣艅yú 犀尊
商后期 清代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
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件犀尊長32.8厘米,高22.9厘米,造型是一只寫實的雙角犀牛,蓋子遺失,商代青銅器中犀牛造型的僅此一件。
犀尊通體光素無紋,厚重樸實,造型生動,角、耳、蹄包括身上的褶皺都惟妙惟肖,可以認出是一只蘇門答臘犀。
內底有銘文27個字:“丁巳,王省夔kuí京,王賜小臣艅yú夔貝,唯王來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肜róng日。”
銘文記錄的是商紂王征伐人方(即東夷),此事殷墟甲骨上也有記載,賜給小臣艅yú夔貝,小臣是官職,是商王朝的后備官員,艅yú受賞而作器。
小臣艅犀尊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是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
“梁山七器”出土后轟傳一時,藏家、學者爭相收藏研究,是清末金石界的一件大事。不幸的是,現在僅有一件太保鼎在天津博物館,其他的或不知所蹤或流失海外,令人扼腕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