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航空母艦登上了世界軍事舞臺之巔,“海軍強國”成了所有沿海軍事集團的主要發展綱領。冷戰的軍備競賽,又將這種發展狂潮推向了高潮。
總體來看,海軍力量強盛的國家,除了要有經濟作為支撐,一個沿海的地理環境也是基礎,比如中美俄,英法,日本、韓國、印度等。
至于那些缺少出海口,國境線與海洋無緣的國家,海軍就并非剛需。
但夢想不應該被剝奪,就好比每個男人都曾向往大海……
蒙古海軍“七武海”大家都耳熟能詳:3條船,7個人,兩門炮,司令都沒見過海。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個國家的海軍,他的命運,比蒙古更加悲慘。
烏茲別克斯坦,一個中亞內陸國,曾擁有全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阿拉海,也稱“咸海”一半的治權。咸海湖面最廣時期,南北跨度435公里,東西290公里,與我國華中地區一個行省面積相當。而其衍生支流還形成數十個小湖,幾十萬公頃的沼澤和濕地,生態環境豐富。
在全盛時期,咸海漁業發達,從業者數萬,捕撈量占蘇聯總量的1/6。
發達的產業需要維穩,在上世紀90年代,中亞各國陸續開始發展海軍力量。于是,本非沿海國的烏茲別克斯坦,決心以咸海為依托,打造一支內海海軍。
起步很艱難,尤其在蘇聯大解體的影響下,想要發展出一支能看的海軍部隊,沒鈔票是不行的。直到21世紀初,阿富汗戰爭爆發后,隨著國際環境的寬松,經濟的復蘇,烏茲別克斯坦斥巨資從歐美、阿聯酋等國相繼購入了大大小小40艘巡邏艇、掃雷艇等中小型軍艦,組編2500多人,組建出一支實力不俗的海軍艦隊。
然而天不遂人愿,這支咸海艦隊剛成立不久,就被上帝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時間要追溯到解體前夕。
蘇聯成立之初,當局曾針對咸海出臺了一系列改造政策。其主要建設工作大致是:在咸海南北兩條母親河,也就是主要徑流河——錫爾河與阿姆河,攔河筑壩,開墾支流,將周邊的沙漠和荒地改造為棉糧耕地,從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工作。
這就是著名的“自然改造計劃”,包括卡拉庫姆運河、阿姆布哈爾引水渠、塔什薩卡引水渠等工程等。
值得注意的是,咸海之所以被稱為咸海,是因為流入的水量小于蒸發量,含鹽量遠高于普通淡水湖。再加上咸海處在降水少的地區,所以實際面積一直在緩慢縮減。
而運河工程的搭建,則進一步加速了這個過程,咸海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從國家整體經濟建設的角度講,這項工作是成效顯著的:
這些巨量的水利設施,將卡拉庫姆沙漠改造為數十萬公頃的生產良田。為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了一半的國民電力供應。
到了80年代,蘇聯的棉花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5,其中95%都來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新農田。
此外,蘇聯境內40%的水稻、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產于此地區。
然而,強行改造大自然結果終究是涸澤而漁。農業的碩果如果沒有環境治理保駕護航,一切都將化為泡影。
粗獷的農業經濟雖然帶來了顯著效益,但蘇聯人并沒有意識到,改造流域的水資源平衡已經被打破。隨著開荒面積的不斷擴張,水資源的供給量逐漸入不敷出,水循環被不斷打破。而且由于支流越來越多,河水在分流過程中大量蒸發、滲透,沒得到有效利用。
這樣一來就導致,農田的良率開始下降,農作物減產。
而曾經一望無際的咸海,也隨著河水注入量的減少,水平面不斷下降,水運經濟崩潰,漁業遭到毀滅性打擊。
到了80年代末,咸海蒸發為南北兩海,大片干涸的湖底積滿鹽分。在風力的作用下,這些鹽分被吹進蘇聯人新建的農田,造成土地鹽堿化、沙漠化,曾經的良田又再次變回了荒漠。
水資源的消失和糧食的匱乏,擊垮了當地的民生,大自然的報復,來得是如此迅猛。
盡管咸海的干涸已成為既定事實,但烏茲別克斯坦人顯然低估了它消失的速度。海軍建設工作盲目開展,一擲千金,僅僅數年后就全部擱淺,淪為“河床軍”,成為世界一大奇景。
如今,屬于烏茲別克斯坦的南咸海只剩下1000多平方公里,比“自然改造計劃”前縮水了幾十倍。按照估計,到了2030年,整個咸海就會徹底消失,成為歷史。
改造自然,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本身并無過錯,但一旦超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只會適得其反,自食惡果。烏茲別克斯坦海軍的誕生與毀滅,只不過這場浩大的人與自然戰爭中的小小縮影罷了。更多的苦難,早已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