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東風來。
千里淄博趕“烤”,外灘人潮如海,圓明園門票首次售罄……
帶著積攢三年的熱情,“史上最火五一”以2.74億國內旅游人次,1500億國內旅游收入,摁下了中國經濟復蘇的加速鍵。
中央政治局會議說,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
而現在,整個世界都已經見證,重新爆發活力的中國,是何等大潮翻涌,生機勃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上海。
五一長假期間,中國五座城市接待游客數量破千萬,上海以1564.94萬排第二;五座城市旅游收入超百億,上海以188.97億排第一。
以“五五消費節”為引領,數字經濟為引擎,這座“中國消費第一城”,用充滿魄力的頂層設計,打造出了一個提振中國消費的“上海樣板”。
(2023年5月1日的上海外灘,圖片來源于微博)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之都,更是中國的消費之都。
十里洋場,東方都會,黃浦江邊的燈火繁華,引領著中國的時尚與潮流。
2022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4萬億元,規模為全國城市之首;全球零售商集聚度超過55%,國際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過90%,僅次于迪拜,為全球第二;口岸消費品進口額在全國的總體占比超過40%,其中服裝甚至接近70%。
疫情之前,上海就已經提出“上海購物”計劃,計劃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引領國際消費潮流的風向標,以及人人向往的“購物天堂”。
疫情期間,上海首創的全國首個大規模綜合性消費節慶活動“五五購物節”,更是在中國剛打贏第一波疫情遭遇戰,人心浮動,消費凋敝的關鍵時點,有力促進了上海的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也為各地的穩經濟促增長樹立了政策標桿。
據統計,自2020年以來,每一屆“五五購物節”都舉辦重點活動超200項、特色活動超1000項,參與企業線上超50萬家、線下超10萬家,發放消費券超100億元。
如今,疫情已經消退,而這個發軔于疫情的五五購物節,卻已經承擔了新的歷史任務,因而更加繁榮。
今年,是中國的“提振消費年”。如何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營造消費氛圍,提振消費信心,這個問題的答案,上牽中國經濟,下系億萬民生。
而“五五購物節”,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鍵時期,上海乃至中國商業創新的一個“新樣本”。
作為由政府主導的城市節慶,“五五購物節”以強有力的政策舉措和政商合作,凝聚了這座中國GDP第一強市的各方資源,確保了整個活動強大的影響力和標識度。
與此同時,它又大膽擁抱在線經濟、新型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瞄準疫情催生出的消費新模式和新理念,充分發揮社會合力,打造了一個“買全球、賣全球”的消費創新高地。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五五購物節”既立足上海,又跳出了上海。
它不僅是上海恢復和擴大消費,全力“穩增長”的關鍵抓手;也不僅是上海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戰略的重要引擎;更是一個輻射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開放平臺,是疫情之后,中國提振消費信心一個新的“風向標”。
【2】
城市,并不是一個冰冷的地域概念,而是人、空間、經濟與文化共同組成的,有溫度,會流動,可感知的多元共同體。
作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交融的“中國之窗”,上海的“城市溫度”是包容。
在上海,我們能聽到龍華寺的梵唱,也能聽到徐家匯的圣歌;可以在老街品茶,可以在新天地喝咖啡,這里也從不排斥任何可以帶來進步與開放的創新。
“五五購物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同樣源于上海對數字新經濟的敏銳與包容。
如果說,“五五購物節”是提振消費的“上海樣板”,那么,這個樣板的背后,離不開強勁的數字引擎。
在2020年,直播電商才剛剛興起,“五五購物節”就已經全面擁抱這一消費新模式,短短兩個月內,通過直播電商吸引了超52萬家線上商家和超10萬家線下商家參與,組織直播帶貨場次超過29萬場,累計觀看人次達9.5億。
事實上,也正是在當年4月,“五五購物節”揭幕前夕,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了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以數字科技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抓住了時代的“新機遇”。
如今,伴隨電商、直播等新經濟發展,伴隨以90后和00后為主力的消費升級,從形式、結構、場景到工具,整個中國的消費趨勢都已經全面顛覆。
上海也在數字治理、零售新業態、直播經濟、金融支付等各個領域,充分發揮新技術的便利優勢,優化消費供給結構,最終實現了迅速集聚全球消費資源,加快創新消費場景。
以直播電商、新電商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更是在“五五購物節”中,不但自身實現迅猛增長,也對實體消費帶來了明顯的反哺和拉動。
【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
作為誕生于上海的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已連續四年積極參與“五五購物節”,累計投入消費補貼逾120億。
更重要的是,新經濟并不是簡單的交易方式變化,更代表著從管理、生產、銷售、物流、金融、信息等整個消費產業體系的全面改變。
從長期來看,上海打造國際消費中心的宏大藍圖中,不僅是用戶消費的“買買買”,還更著眼于如何帶動產業發展,優化消費環境,構建消費生態。
而在這些方面,拼多多都與上海實現了同頻共振。
消費補貼上,拼多多主站開啟40億消費補貼,設立“拼在上海 樂享多多”購物節專區,撬動萬人團、多人團等資源,聯合總臺央視、東方衛視舉辦專場帶貨直播,開啟了覆蓋全體上海市民、輻射全國的消費狂歡季。
場景創新上,拼多多展開新供給嘗試,多多買菜在全市16個區1.3萬個居民小區投放了6000萬張買菜專用消費券,圍繞上海老字號、名特產、對口支援與對口合作地區優質商品等,落實“天天有活動,日日有爆點”。
消費組織上,拼多多充分調動了“上海團長”的力量,讓促消費的政策與服務進區入戶,提升買菜服務對周邊消費的輻射效應,對于盤活小店經濟起到了精準促進的作用,做到了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
質量升級上,翠恬生菜、極星小番茄等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明星產品登陸上海多多買菜,不僅促進了科研成果的銷售轉化,也進一步滿足市民對于健康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升級,助力了上海農業的供給側升級。
定向援助上,拼多多通過直播,幫助安徽六安瓜片、云南蒙自藍莓等上海對口支援與合作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破圈,讓更多優質的特色農產品獲得更大市場。
所以,拼多多不僅發揮了高達8.69億活躍買家群體的龐大流量效應,幫助上海本地老字號品牌及產品實現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突圍;
不僅以集聚全球消費資源的強大供應鏈和高額補貼,激發消費最后一公里、15分鐘生活圈的煙火氣,讓3000萬上海居民享受了消費愉悅;
更重要的是,它以自身的資源與技術,催生消費全周期的產業創新,驅動消費供需結構優化,從而與上海真正產生“乘數效應”,讓更多人看見了上海的消費潛力,看見了中國商品的豐富度,看到了疫情之后,廣袤中國噴薄涌動的無限消費活力。
很多人可能會問,中國電商平臺并不少,為什么特別提拼多多?
不僅僅因為,拼多多根植于上海,與這座城市有更多的情感共鳴,為這座城市的消費創新投入了更大努力。
更重要的是,“上海樣板”不僅是上海模式的成功實踐,也是拼多多模式的成功實踐。
提振消費,靠的不是口號。
從國內到全球,購物節早已泛濫成災。“五五購物節”最終的成功,依然是回到了那個根本邏輯:用戶愿意買單。
這也正是拼多多的優勢與初心。
在提振消費的時代命題中,拼多多有著三個無可比擬的獨特性——最低價格、最全品類、最優服務。
(1)最低價格:
拼多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讓供需之間能夠更加精準匹配,形成規模經濟,從而降低了邊際成本。
通過“零傭金”等手段,為商戶提供合理的市場進入成本,同時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價廉物美的產品,以此吸引更多的商戶和企業進入,激發更大的消費潛力。
拼多多對市場的垂直細分再造,進一步提升消費服務能力,交易撮合效率也是所有電商平臺中最高的,有效幫助了消費者縮小價格信息差和決策成本。
(2)最全品類:
拼多多普惠的,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有全國各地的中小企業和農產品商家。
通過供應鏈優化,結合品牌化、規模化的系列活動,整合多方資源,在“以補促消”的同時,實現了“以銷帶供”。
針對不同地域、年齡、身份消費者的細分需求,對生活必需型消費和改善型消費提出有針對性的供給方案,還能反向推動商品提質迭代,不斷完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景。
最終,從國際大牌、“滬字號”國貨、到邊遠山區的特色農產品,它們的勢能都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在更好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振了整個消費生態的正向循環。
(3)最優服務:
消費者的體驗,是整個消費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
對此,拼多多一直有充分準備。
拼多多貫徹“消費者優先”原則,完善監管規則和交易規則,強化售后服務保障和支持體系建設。
尤其是在傳統的7天無理由退貨等電商服務基礎上,進行了大量微創新:
比如把店鋪5分鐘內回復率不能低于70%,升級至店鋪3分鐘回復率不低于80%;
對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近期升級為“包郵區”;
把絕大部分品類從支持72小時發貨,升級至支持48小時內發貨;
在售后策略上對老人及偏遠地區的消費者進行服務傾斜;
而多多買菜在“五五購物節”的“買菜進社區”,探索志愿者送菜上門等嘗試,更進一步優化最后一公里的消費體驗,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整體來說,無論降低消費門檻,豐富供給釋放需求,還是優化消費環境,拼多多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上海切中了當下提振消費的關鍵痛點,實現了真正的消費普惠。
【5】
將視野拉遠,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上海樣板”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說,疫情期間的促消費,是穩經濟。
那么,當下的促消費,則是中國在全新歷史時期,切換發展車道的根本底座。
疫情疊加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我們既需要消費來提振經濟信心,更需要消費來支撐經濟主體結構從外需向內需的關鍵轉變。
所以,在兩會的《2023 政府工作報告》中,擴大內需在經濟工作重點中的位序,從去年的第5部分,提升為了今年的首位。
商務部甚至也將2023年定為中國的“消費提振年”。
而各地政府也普遍強調,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湖北、福建、云南、海南等省份目標今年的社零增速目標,甚至超過了10%。
如何擴大消費規模、創新消費能力,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開辟發展新賽道、培育新動能的一個必選項。
從文旅局長們的“Cosplay大賽”,到五一期間的旅游潮起,本質都是這場時代大潮的折射與縮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與拼多多的成功實踐,不僅服務了產業鏈和消費者,不僅為它們實現了發展的跨越,更為其他城市的消費提振,提供了參考和學習的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