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作為西漢開國皇帝,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卻完全是一副小人的模樣,以至于甚至獲得了“流氓皇帝”之類的稱號。然而,一個人能夠數年內奪取天下,建立一個王朝,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劉邦同樣如此,這一切從劉邦起兵前的48年人生中便能窺探一二。
01.早年曾試圖入仕,后得以結識張耳
雖然劉邦出生時,劉家已經淪為了自耕農,但相較于普通百姓而言,劉邦的出身其實并不簡單。劉邦祖上出身秦國,后在秦國與魏國交戰中被俘,這一脈遂在魏國安邑生根發芽,后因秦國奪取安邑,劉氏家族又被迫遷居魏都大梁。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五國伐齊之后,魏國得到宋國豐邑一帶(曾被齊國吞并),于此設立大宋郡,并從大量遷徙百姓于此建立城邑,劉邦曾祖劉清則被任命為豐公(即豐邑邑令),劉清遂與家人遷居豐邑。
劉清去世后,其子劉仁承襲豐公之位,相傳其富有百萬,積善布施,有恩于人,后來家財施盡。劉仁生子劉煓,而劉煓便是劉邦的父親,由于祖父劉仁散盡家財,而劉煓又沒能承襲豐公之位,因此劉煓便就此淪為了自耕農。
雖然劉邦出生時家族已經衰落,但憑借數代積累,相較于普通百姓而言,劉邦的生活條件無疑還是要好上很多,也正因如此,在那個文盲率極高的年代,劉邦才得以讀書識字。
當然,無論劉邦家中的家業大小,在“宗法制”影響力巨大的先秦時期,劉邦作為家中的第三子,是根本沒有資格繼承家業的,將來無非也就是分得一塊土地成為自耕農。對于讀過書的劉邦來說,他自然不滿足于只做一個自耕農,因此他選擇了那個年代大部分讀書人都會選擇的一條路,那便是入仕為官。
在那個年代,讀書人想要入仕,無非三條路可走,要么名聲在外被諸侯王征召,要么游說各國君主獲得賞識,要么投入貴族卿大夫門下充當門客以求獲得推薦。而以劉邦當時的學識和聲望而言,前兩條路想都不用想,實際上只有第三條路可走。
既然要投效于人,自然要選個絕佳的投效對象,而作為魏人的劉邦,首先想到的便是聲名遠播的信陵君魏無忌。于是,年少的劉邦便離開家鄉,跋山涉水來到了魏都大梁,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魏無忌早已經去世了。
好不容易離開家鄉的劉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鄉,于是他便在大梁又打聽了起來,想要另尋一個投效對象,后得知外黃令張耳在大肆招攬門客,于是欣然前往。
張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因故脫籍隱姓埋名流亡外黃,并在岳父的支持下成為外黃縣令。劉邦拜見張耳后,兩人一見如故,一番攀談之下,張耳更是將劉邦視為好友。如此,劉邦便在張耳處客居數月,這才心滿意足的返回家鄉。
02.秦國滅魏后返鄉,于家鄉招攬門客
自從與張耳結識后,劉邦便時常前往外黃拜訪張耳,經常一住便是數月之久,這段經歷不僅極大增長了劉邦的見識,更使得他具備了一定識人用人能力。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所滅,張耳不得不散盡門客閑居外黃,數年后又因秦始皇的通緝,而與好友陳馀潛逃陳縣。
魏國滅亡后,劉邦也不得返回家鄉,由于秦國律法嚴苛,劉邦此后再也無法輕易離開家鄉。于是,無所事事的劉邦,便在家鄉學著張耳招攬起了門客。
以劉邦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聲望,自然不可能像張耳那樣大肆招攬門客,因此招攬對象和數量都嚴重縮水,無法招攬天下英才,他便選擇了從同鄉中挑選跟隨者;沒辦法揮金如土供養衣食住行,劉邦便選擇了請客吃飯、樂善好施來拉近彼此關系。
自此之后,劉邦便招攬了一幫同鄉好友,不是今天去跟那群狐朋狗友吃飯喝酒,就是拉著一群“門客”去給那家幫忙辦事,整日忙的不可開交。然而,劉邦自認是在招攬門客,但在其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事生產,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結交狐朋狗友,動不動就給家里要錢的混混。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隨著齊王建的投降,歷經十年統一戰爭,秦始皇終于一統天下。此后,秦始皇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行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劉邦的老家豐邑和后來他的主要活動區域沛縣,便被歸屬于泗水郡。
當時,由于缺乏選官機制,地方上只有郡守、郡監和縣令(縣長)、縣丞、縣尉等主要官員由朝廷直接任命,至于其他郡縣佐吏和鄉、里、亭等基層屬吏則只能從當地選拔。
憑借著識字這個天然優勢,再加上祖上治理豐邑積累的威望和多年來在外行走積累的人脈,劉邦經過推舉之后,極為順利地通過了官吏選拔考核,被任命為了沛縣泗水亭的亭長。秦朝以五戶為一伍,兩伍為一什,十什為一里,十里為一亭,而劉邦這個亭長,不僅管理者轄下千戶人家的治安、緝盜工作,還負責有接待來往官吏,以及運輸、采購、傳遞文書等事。
不同于后世的吏員,秦朝時的亭長雖然官職不大,且不由朝廷任免,但在任命后卻需要在朝廷備案,且由朝廷配備官印,俸祿亦由朝廷發放,倒也算是半個朝廷命官了。
出任泗水亭長后,由于工作關系,劉邦便搬到了泗水郡的治所沛縣居住,而平日里除了公事之外,仍然繼續著自己的招攬“門客”大業,雖然早年他也憑借著為人豪爽講義氣,在身邊聚集了不少追隨者,但大多是盧綰、樊噲、周勃、王吸、召歐這些出身微寒之人,直到出任亭長之后,他才開始真正接觸當地上層人物,并很快結識了沛縣豪族雍齒、王陵和主吏掾蕭何、沛縣獄掾曹參、曾任廄司御后任縣吏的夏侯嬰、獄卒任敖等人。
03.劉邦志向極為遠大,逃奔芒碭山神跡顯現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忙于全面推行改革的同時,并沒有留給百姓太多休養生息的時間,由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等軍事行動和修筑秦直道、修驪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每年都要從民間征調大量役夫,于是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便要經常奉命押送役夫前往各地服役。
一次,劉邦押送役夫前往咸陽,途中正好遇到了秦始皇的東巡隊伍,劉邦遠遠看去,只見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哎呀,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由此可見,此時的劉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亭長,但他的志向可一點都不小。
在此期間,因避仇從單縣遷至沛縣的呂太公,以自己善于相面,而劉邦面相富貴為由,將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至于呂太公嫁女的真正原因,個人認為應當是由于劉邦在地方勢力極大,黑白兩道通吃,呂太公為保護全家周全,這才選擇了劉邦。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之后劉邦在一次押送徒役前往驪山途中,徒役們不斷逃散,劉邦自知如此下去就算到了目的地徒役沒有逃散,自己也會被處死,于是干脆將徒役全部釋放,帶著愿意跟隨自己的十幾個人逃入了芒碭山。
就在劉邦逃亡之后,豐沛一帶開始流傳出各種關于劉邦的離奇傳言,例如劉邦母親夢中遇到天神,蛟龍盤身生子;又如劉邦身邊常有龍氣纏繞,并說當年秦始皇說“東南有龍氣”就是在說劉邦;再如傳說劉邦乃是赤帝之子,逃奔芒碭山時曾斬殺白帝之子幻化的一條白蛇等等。
在劉邦逃奔芒碭山期間,陳勝吳廣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發動起義,而起義的地點便位于泗水郡蘄縣的大澤鄉,由于秦二世胡亥忙著尋歡作樂,秦朝喪失了最佳撲滅起義的時機,結果導致起義規模迅速擴大,泗水郡、碭郡、陳郡等地皆被波及,而由于此前的傳言,不少人紛紛前往投奔劉邦,使得劉邦借此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
陳勝起義之后,楚地項梁、齊地田儋、東海郡秦嘉,乃至于很多秦國地方官亦紛紛起兵,由于義軍規模太大,泗水郡郡守郡監率兵北撤薛郡避難,而沛縣縣令為求自保亦決定起兵,并在蕭何、曹參建議下召回在外的劉邦,之后卻又擔心劉邦隊伍太大難以約束,雙方遂發生內訌,劉邦殺死沛縣縣令后正式起兵,這一年劉邦已經4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