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生活學習中,因為各種目的,我們需要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面對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人,我們想要促成一些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在與他人交流時注意“度”的把控。因為許多時候,讓我們功虧一簣的,在于我們輕信他人、禍從口出。
那么什么時候該閉嘴,什么時候可以說呢?對于這一點,《鬼谷子》一書中指出了兩點:一是要觀察對方秉性,預判對方反應;二是要了解對方意圖,以此判斷是否訴求一致。
說到這里,有朋友可能就會問了,如何知道他人秉性、了解對方意圖呢?不要著急,且和顏小二一起細品《鬼谷子》一書中的奧妙與智慧。
一、《鬼谷子》:欲共事,先知人秉性
關于如何判斷一個人的秉性,這里就不得不和大家一起品一品《鬼谷子》一書中的這樣一句話: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以為牧之。
鬼谷子這句話是說,這個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擁有各式各樣的秉性,有的人是賢才之輩,但也有人資質平庸是,有的人是智者,但也有人可能腦子不那么靈光,有的人性格勇猛,也有人十分膽小懦弱。因此,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秉性,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自己的判斷。
其實鬼谷子這句話對于我們處理生活中各類事情來說,更趨于告誡我們,可以根據人的秉性去“對癥下藥”,靈活確定下一步怎么做。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可能比較冒險,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合伙人”卻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這種時候,要想說服對方一起成事,就要注意突出“安全感”,降低“風險”,甚至做好對方不愿意陪自己冒險的準備,提前制定B計劃,以免突發情況讓自己措手不及。
也就是說,一件事情說與不說,怎么說,我們首先要對我們“合伙人”的性格秉性有一個了解,這種時候,就相對容易“預判”對方的反應,繼而自己也能在“成事”上做到準備周到。各位體會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二、說,還是不說?《鬼谷子》:推測對方意圖
想要成事,光了解相關聯的人的性格秉性只是其一,這還不夠,“成事”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息交換”的過程。對于“信息”交換這件事情,我們交換多少信息,如何對“信息”進行加工,如何讓對方更容易與自己同一陣營,從而避免禍從口出、功虧一簣,這是難點。
為了攻克這個難點,顏小二這里便要和大家說一說《鬼谷子》一書中的下面這句話了:
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閨而捭之,以求其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過了解一個人的愛好以及欲望,并且順著這個人,以此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真正目的。然后再結合這個人的言辭,去客觀分析實際情況,再來決定自己是說還是不說。
這句話中,鬼谷子首先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欲望,并且滿足這個人的欲望,來推斷這個人的真正目的,然后再結合這個人的語言表達,撇開其主觀感受的“枝葉”,大致看到事情本來樣貌的“主干”。以此,就能知道,對方和自己的目的是否一致,大家是否是利益共同體,是否可以合作。
如果利益一致,需要與對方合作,那么因為了解對方意圖,也就知道如何做,可以達到“投其所好”的目的,并積極展現互利共贏“信息點”,更好地促成合作。
3、寫在最后
最后,顏小二也就不啰嗦了,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面對性格各異、目的不明的各類人,我們想“成事”,就要懂得了解對方的性格秉性,簡單來說就是判斷對方是聰明還是愚鈍,是勇敢還是懦弱等等,繼而可以初步預判對方在面對事情時的反應和態度。
其次,了解對方秉性,只是“成事”的基本,還要通過滿足對方的欲望,來觀察對方的意圖,通過分析對方的言辭,來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以此判斷對方的立場、利益訴求,繼而明白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能說,以便更好地促成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
最后,還是那句話,《鬼谷子》一書中揭露的為人處世的技巧、道理,有一個基本大前提,便是“良善”,如果僅僅因為一己私欲,將《鬼谷子》一書中的智慧異化成害人的計算和謀略,傷人害己的結局,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