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凡是一種谷物,都懷有釀成美酒的夢想,這讓它們不再僅被用于簡單飽腹,而可以留香于世。小麥、高粱、大米、玉米等,無不爭先恐后,在釀酒中占得一席之地。
眾酒糧之中,若要問誰更重要,小麥實至名歸。雖然它沒有莫言筆下的《紅高粱》,那么讓人記憶深刻,但大多數美酒的誕生,都得益于小麥之功,小麥具備協調眾糧的“領導能力”,是白酒釀造中名副其實的“幕后統領者”。
小麥(拍攝?李虓)
如果把釀酒比作一家公司,大多數糧食,不過在一個部門工作,而小麥則可身兼數職,即是釀酒原料,又是制曲原料。而由小麥所制備的大曲,更是很多白酒香型的“立身之本”,左右糧食的轉化走向,對美酒風味的產生和定型,至關重要。
因此,從歷史上看,小麥對于釀酒業的發展,具有赫赫之功,呈現出精彩紛呈的麥和酒的“光陰故事”。
01
小麥,為何是最強曲糧?
4000年前,小麥“翻越”帕米爾高原,正式傳入中國。但初來乍到的小麥,至后來兩千年內,都是名不轉經傳的存在。不用說釀酒,甚至在日常飲食中,都不受待見。這是因為:小麥的生長不適應中國環境,而且當時的祖先還不大會吃小麥。
比如,甲骨文里的“來”字,形如小麥,對秦人而言,小麥是一種與生活相隔遙遠的食物,進而演變出“靠近、過來”的含義。
小麥(拍攝?李虓)
小麥的祖先,原生長于地中海,冬季溫和多雨,決定了小麥越冬還暖時,需要充沛的水源滋養,而在發明灌溉以前,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并不能滿足這一條件。長期以往,小麥只能在河流沿岸少量種植。種得少,吃得更少,由于小麥堅硬的種皮和鋒利的麥芒,讓人無從下嘴,被視為“野人之食”。
到了東漢,圓盤石磨終于登場,饅頭、面條等面食有了可能,這時人們對小麥的態度也逐漸好轉,但與人們習慣食用的小米、大黃米相比,小麥仍舊不是主糧,這讓其有機會為釀酒作出貢獻。
小麥用于釀酒,除了因為不是主糧的誤打誤撞之外,也得益于它異稟的釀酒天賦——容易產生微生物菌群。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發現,小麥是最為怕潮而易發酵的谷物,釀酒和制曲正利用了這一特點。
麥粒
根據現代科學統計,每1g小麥含霉菌7.3×103個,酵母菌4.39×104,細菌2.85×105個,這要比其他谷物更多。而從營養層面來分析,小麥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無機鹽等的營養結構超級合理,組織結構松軟,吸水性強,微生物發酵唾手可得。
時至今日,大多數黃酒和白酒的制曲原料,都必有小麥參與。不同酒廠釀美酒,對酒曲的要求和配料均有不同,但對小麥的處理要求,卻出奇一致,形成了所謂“爛心不爛皮”“梅花瓣”,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感官標準。足見,小麥對酒曲發酵和質量的重要意義。
02
善釀酒者,必善治麥
由于小麥和釀酒的微妙關聯,歷史來看,小麥較早種植的地方,會有比較好的美酒誕生,比如,安徽、河南、山東,都曾有各色久負盛名的美酒出現,這其中,安徽亳州,正是典型。
如上文言,小麥進入中國初期,只能在河流沿岸種植。而位于黃河和淮河兩河貫穿中心地帶的亳州,充沛的水源為小麥的灌溉提供了極大便利。
亳州·渦河(拍攝?李虓)
釣魚臺遺址(拍攝?李虓)
在亳州譙城東南處,淮河第二大支流渦河沿村而過。1955年,安徽省博物館對這里進行了考古發掘,呈現出著名的“釣魚臺遺址”,不僅出土了石斧、石錛、陶鬲等生活器具,更在陶鬲中,發現了珍貴的碳化小麥,被中國科學院認定為“中國古小麥”,時間可追溯至大汶口時期。亳州,也成為目前被認定的最早小麥種植地之一。
小麥的較早種植,為亳州美酒的誕生提供了先機。漢代時期,麥曲開始廣泛普及,如西漢揚雄《方言》中,記載了七種漢代酒曲,名稱均以“麥”為偏旁部首。而東漢所著《四民月令》中,詳細記載的酒曲制作工序,關鍵點就是“可搗擇小麥,溲之……寢臥之”,與現在的臥曲法十分相近。
《九醞酒法》(拍攝?李虓)
因此,得益于小麥的優勢和麥曲的先進,漢代亳州地域的美酒較早出名,代表性的即是“九醞春酒”。公元196年,曹操還將釀造這種美酒的《九醞酒法》,晉獻給漢獻帝劉協,“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臘月制曲……三日一醞釀,九日一循環,如此反復……”,成為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貢酒”。
03
小麥與古井的雙向奔赴
時至今日,亳州亦是名酒名城,這里出產的“老八大名酒”古井貢酒,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古以來的小麥地域優勢。
比如,古井貢酒的釀造工藝,有“兩花一伏”的用曲關鍵點,使用“菊花曲”、“伏曲”、“桃花春曲”(亳州非遺)三種酒曲,三者均要以小麥作為原料。同時,古井貢酒以多糧發酵而成,小麥也是重要的釀酒原糧。
古井桃花春曲(拍攝?李虓)
因而,無論歷史傳承,還是當下應用,古井貢酒對小麥都格外重視。在2021年,古井集團與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等各大科研院所聯手,成立了古井貢酒糧食研究院,對釀酒原糧進行深度研究,尤其是基于釀酒小麥的品質提升課題,分別從“古井中高溫大曲小麥原糧品種的選育”和“古井釀酒專用小麥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兩方面入手,在制曲和釀酒雙重環節,讓古井小麥原料的種植和使用進一步得到優化。
與此同時,安徽作為產麥大省,近年來產量和品種也均得到雙提升,尤其是亳州地區,曾在2021年、2022年兩年刷新省產小麥的單產紀錄,先后獲得單產860.6公斤、900公斤的成績,單產、總產、面積“三增”,實現“十九連豐”,這從農業角度,為古井貢酒提供了豐厚的原糧助推。
古井集團大楊鎮小麥基地(拍攝?李虓)
而為了確保從源頭實現品質可控、可追溯,近年來,古井貢酒在安徽多地簽設小麥種植基地,并引進采用綠色優質高效技術,綠色統防統治、生物防治,通過物聯網監測溫濕度,形成了“統一品種、統一選地、統一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入倉”的“六個統一”操作規范,標準化收割,一天可完成收獲作業,小麥不落地,高效歸倉,保證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古井小麥收割(拍攝?李虓)
小麥與古井的雙向奔赴,所帶來的不僅是美酒的誕生,也讓釀酒業回歸農耕的本源,依賴農業、支撐農業,才能獲得更利于社會和產業的發展動能。古井貢酒的小麥種植,不僅給農民帶來了銷售和價格的保障,更為農村、農業融入了土地集約化、種植標準化的先進路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條件和便利,帶動了鄉村振興。
正如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先生在近日收麥活動上所言,“讓農戶不愁種、不愁賣,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善釀酒者,必善治麥,治麥足,則鄉村興、美酒香。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行業評論作家、策劃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