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水華
圖 |canva
本文鳴謝大地文旅集團、臨夏河州牡丹嘉年華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奉命遠嫁吐蕃。
這樁名義上的政治婚姻,被大唐和吐蕃兩國寄予厚望。為了表達和平友好的誠意,文成公主一行帶去了大量技術、農產品和種子。
從此以后,雪域高原有了油菜、有了蠶豆、有了蕪青。原本主要依靠乳品和青稞的地區,在食物豐富度上有了巨大提升。
當然,也有很多植物沒法適應高原嚴酷的環境。比如,文成公主特別喜愛國花牡丹,在供奉文成公主的玉樹加薩公主廟和拉薩小昭寺,都有牡丹紋樣的唐卡、壁畫和雕塑。但文成公主進藏攜帶的牡丹種子,最終都留在了登上青藏高原前的最后一座城市:甘肅臨夏。
作為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三大板塊的地理交界帶,臨夏有著全球極其罕見的復雜地貌和豐富物產。無論是平原農耕地區的作物、草原游牧地區的牛羊肉、高原地區的香料,都能在這里找到滋味的痕跡。
而當年文成公主隨身攜帶的牡丹種子,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成為享譽隴上的河州紫斑牡丹。
因花而生,因花而名。花兒般的臨夏,也有著花兒般的風物和美味。
NO.1
臨夏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著名的400毫米等量降水線橫穿過整座城市,把它一分為二。在它的兩側,偌大的古代中國被一分為二,一半是濕潤的田園,一半是干旱的牧場;一半是中原腹地,一半是異域邊疆。
更特殊的是,臨夏還是莽莽秦嶺與青藏高原交匯的節點,世界屋脊的奇幻陸離,和東亞大陸的端莊典雅,都能在這里找到痕跡。
在臨夏西部的小積石山、霧宿山,從祁連山綿延而下的格?;〞诿磕晗募鹃_滿高山草甸;而在秦嶺余脈的太子山、蓮花山,野生的牡丹很早就在此地生生不息,根據植物化石考古,它的歷史甚至早于文成公主進藏。
當地的美味,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交融的痕跡。
發子面腸是臨夏著名的小吃,說是小吃,但做法一點都不簡單。它其實是發子和面腸兩種食物。發子是“筏子”的諧音,要將羊的心、肝、肺、肉剁碎之后,加入生姜、花椒、草果等等香料,填入羊的肥腸,封口后特別像一節節的羊皮筏子而得名。這是臨夏處在樞紐之地,人們對交通工具,尤其是水上交通工具認知深厚、重視無比的展現。
面腸則是加入香料和底味的面漿水,灌入羊的小腸里,蒸熟再煎烤的食物。
發子和面腸經常放在同一盤里呈現。發子口感筋道,油潤、味重、充滿銳利的鋒芒;面腸則輕盈適口,給予溫柔的飽腹感。在油潑辣子和蒜水的調和下,兩種制作過程迥異,形象區別很大的食物,形成了完美契合的互補。它反映了游牧地區悠久的食羊傳統,也展現了華夏漢地豐富的飲食花樣與搭配藝術。
啤特果也是一個獨特的例子。這種酸甜重、帶澀味、出肉率小的水果,可以視作一種馴化程度低、處于半野生狀態的酸梨。聰明的臨夏百姓敏銳發現了這種水果的價值,在搭配榨汁工藝和甜美的蜂蜜后,成了曼妙的佐餐飲品,是臨夏人人熱愛的好物。
臨夏的甜瓜和西瓜也是一絕。在臨夏當地,降雨有強烈的季節性,甜瓜和西瓜由此進化出了一整套應對自然的生物機制。在豐水期,盡可能多地吸取水分和養分,依賴當地長時間的光照,孕育生產大量營養物質,保存在瓜體里,為枯水期“留余糧”。
因此,臨夏的甜瓜具有瓜形大、甜度高、不易腐壞的特性。一剖開,甜美的汁液橫流,對人類來說,“好吃”兩字足以概括。
而臨夏西瓜,則皮薄堅韌、甘甜沙瓤。在沙瓤和脆口之間有著完美的平衡?!皣馉t吃西瓜”除了形容本地晝夜溫差大之外,還能用來描述本地人以西瓜作為聚會社交佳品的社會狀況。
NO.2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作為交通樞紐的臨夏,作為豐饒之地的臨夏,一直以富饒的物產,吸引著各方勢力的覬覦。
除了很早經營河西走廊的漢文明之外,鮮卑、吐蕃、突厥、黨項、蒙古等勢力都在其后輪番登場,為了爭奪此地長期拉鋸。
枹罕與河州,是臨夏歷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地名。
枹的意思是戰鼓的鼓槌,罕意為罕見。在這塊四戰之地出現這樣的地名,不得不說,它包含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與和平的向往。
花兒,作為人類審美和溫情的象征,也很早就在臨夏當地有了地域范圍內的文化共性。
這種共性,當然也反映在飲食當中。
河州包子是臨夏傳統的名吃,除了皮薄而韌之外,它最有趣的特點,就是餡子中的主菜會隨著季節不同而變化。比如冬季用韭黃,春季用韭菜,夏季用韭苔,秋季用地耷,搭配肉類來吃,能讓人清晰感受到臨夏人對四季變化、花開花落的敏銳感知,以及味蕾對應季而食的挑剔。
搭配蓋碗茶的臨夏早點,也是這種花兒審美的例證。
作為市井百姓的日常,蓋碗茶不需要昂貴的明前綠茶、滇紅普洱,只要滋味夠厚、茶汁夠濃足矣;牡丹花干提供馥郁香味、枸杞紅棗提供清甜口感、核桃芝麻增加茶水肌理、桂圓肉葡萄干蘋果片則賦予曼妙的水果氣質;最后一塊甜蜜的老冰糖,把整壺茶的滋味拉升到頂點。
與蓋碗茶相伴的,是色澤艷麗、黃亮脆香的油炸馃馃;是甜蜜酥脆、油香撲鼻的臨夏鍋盔;是濡軟香甜的燙面油糕;是甜中帶酸、味濃醇香的粘糕;是連湯帶肉,濃香撲鼻的牛雜割搭配大麻花……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適配當天的季節、氣候、溫度而挑選,訴說著臨夏人“不時不食”的餐桌價值觀。
最后作為總結,一大碗“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牛肉面,才是這一頓北派“早茶”最佳的結尾。
顯然,早晨飲茶的習慣,來自產茶的南方;各類小菜薈萃的早點,來自中國士大夫階層食不厭精的飲食傾向;豪放的炸物、實在的牛肉面,則是西北小麥產區和游牧文化的產物。
雜糅,而精當。
NO.3
公元1068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神宗決定采取對外強硬的政治策略,對河西走廊發動了著名的“熙河開邊”,用七年時間,收復了1000多公里的土地,是北宋歷史上不多見的高光時刻。
所謂“熙河”,即熙州與河州,分別對應今天的臨洮與臨夏。
從此之后,地名“枹罕”消失在了歷史記載中,成了今天臨夏下轄的一個鎮的名字。人們更愛用充滿漢家色彩的“河州”來稱呼這里。
豐富的文化形態、發達的百姓審美,越來越影響了這片土地。
到明嘉靖年間,臨夏地方志《河州志》里,已經出現了家家戶戶種植牡丹花的記載。
別說北方了,哪怕在精致妍麗的江南,都很難在地方志史書上找到這樣的,全民種植花卉的歷史記載。
而同一時代誕生的臨夏“花兒”曲令,更是用唱的形式,把臨夏人熱愛花卉的性格表露無疑。
臨夏百姓發達的審美,由此可見一斑——塞上江南,絕非浪得虛名。
這種地域性格,在臨夏人對羊肉的態度上,尤其可見一斑。
羊肉是整個河西走廊地區、青藏高原北麓和新疆天山南北的特色。但沒有一個地方,如臨夏這樣,把羊肉文化書寫得那么細致而有條不紊。
清燉是最能保持羊肉原味的做法,只需要放入鹽、大料,出鍋后蘸著椒鹽吃,這是大名鼎鼎的東鄉手抓羊肉,它有著其他肉類無法企及的水準。剩下的羊湯也很好吃,抓一把粉絲煮湯,或是燴菜,都有極好的味道。
在臨夏當地,籠蒸羊肉也是一種很常見的食用方法,通過木質籠屜的熏蒸,可以將羊肉特有的香味熏蒸出來,使其湯清黃白、羊肉香軟、附片松襦,是夏季清潤滋補的最佳肉類美食?!?/p>
臨夏人也喜歡燒烤羊肉,煙熏火燎后的羊油滴出、羊肉緊縮,在傳統做法看來頗為浪費。但炭火燒烤后,羊肉滋味濃縮,再搭配佐料,成為了人們刺激味蕾、增加氣氛的最佳之選。
總之羊肉的多元,就是臨夏的多元;羊肉的進步迭代,也蘊藏著臨夏社會的進步迭代。
羊肉,即臨夏。
NO.4
往事越千年。
1950年代,全國上下迎來新時代的,轟轟烈烈的年景。
一支施工隊進駐臨夏永靖縣,在黃河岸邊,開掘了劉家峽大壩的第一鏟子。
十年后,壯觀的劉家峽水利工程,以奇跡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熙河開邊”一千多年后,臨夏以新的姿態進入全中國的聚光燈下。
圖/星球研究所 作者/郭瑞
當地的灌溉條件得以改善,花兒種得更多了、開得更美了。
著名的劉家峽黃河鯉魚,也由此走出河灘,成為臨夏美味的又一張標簽。
《詩經》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難道吃魚,一定要吃黃河鯉魚嗎?其他的不行嗎?行是行,但味道估計比不上!用劉家峽出產的黃河鯉魚座烤魚、紅燒魚、清蒸魚、石鍋魚……樣樣能出彩,但最傳統的還屬紅燒黃河鯉魚。肉質細膩肥美的黃河鯉魚,配以紅燒湯汁,色澤紅亮、夾起一塊魚肉,裹上適量的湯汁,放入口中,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細細咀嚼,魚肉自帶的鮮味在唇齒間慢慢散開,回味悠長。
當然,臨夏花兒的滋味進化,也絕不會就此停步。今天,全亞洲最大的玫瑰工廠已經在臨夏落地,當英美國花玫瑰,與中國國花牡丹在此相遇的時候;古老中華文明在河西走廊、在青藏高原與異域文明相撞、融合的歷史,仿佛有了完整的宿命。
也正因此,湘菜風味的爆炒草雞、魯菜風味的烤鴨卷餅,能成為臨夏美食新的亮色;甚至來自新大陸的土豆,能與臨夏本地的羊肉臊子、小咸菜、炕鍋“無縫”結合,誕生專屬于臨夏的攪團、撒飯和炕鍋洋芋。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參差多變才是幸福之本。
臨夏的滋味,就是中國的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