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感知正成為行業數字化的新引擎。
我們正在邁進一個萬物感知的時代。
日常生活中,感知已經無處不在。小到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統,大到智慧城市虛實聯動的數字孿生,感知是一切智能化的前提,也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在不久前的2023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博覽會(以下簡稱“安博會”)上,華為行業感知以“感知萬物 點亮智能世界”為主題,攜眾多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亮相,引發業界關注。華為行業感知魔方2.0雙目全彩AI筒型攝像機與智能交通邊緣ITS800-E,從數以百計的產品中脫穎而出,斬獲“重大行業創新貢獻獎”、“創新產品特等獎”兩項大獎。
這是2023年年初“華為機器視覺”升級成為“華為行業感知”之后,華為行業感知業務成果的一次重磅亮相。
在助力千行百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華為行業感知將如何以“感知”作為行業數字化核心能力,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構建感知底座?透過安博會,我們不妨從技術、生態和場景三大維度來看華為行業感知的戰略布局。
感知產業,加速行業數字化的新引擎
感知與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系從未像今天這樣密切。
根據信通院發布的《新IT重塑企業數字化轉型(2022年)》,2021年我國數字化轉型中涉及的相關IT服務和解決方案市場總體規模達21669億元,未來幾年將保持20%以上的平均增速,預計2025年逼近5萬億大關。這背后,新IT技術已經成為數字化轉型的主要驅動力。
《報告》中提到,新IT主要指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IT技術,以及基于相關技術底座所構建的智慧中臺和相關業務應用。由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等支撐的感知技術正是這樣的新IT。
過去,感知技術尤其是視覺感知的主要應用場景是安防、交通、城市治理等。然而隨著物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大規模落地與融合,各行各業對智能感知的需求都在迅猛增長。感知技術的應用場景也在極大延展,成為千行百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與增值的利器,未來感知產業將發展成至少萬億級的大市場。
一方面,非智能化的傳統感知系統將加速完成智慧升級,加速與計算、存儲、網絡(連接)等ICT技術的融合,比如智慧安防、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慧家居等場景。以智慧城市場景為例,根據咨詢公司ABI Research的報告,使用AI芯片的智能攝像頭全球數量在2025年將達到3.5億個。到2025年,超過65%的攝像頭預計將至少配備一個AI芯片組。
另一方面,感知技術將加速進入千行百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比如,在感知技術的輔助下,智慧農場、工業質檢等場景應用在農業、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將日益普及。
華為行業感知認為,感知是一切智能化的基礎,是行業數字化做深做透的底座,這也是華為行業感知戰略升級的大背景。行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更加高清的視覺感知,以便能看得更清、更廣、更遠;需要智能的感知能力,能夠支持企業管理任務的高效執行;更需要有全息的感知能力,支持生產作業的全面數字化。
四大根技術,打造多維感知體系
提到感知技術,很多人會首先想到門禁、攝像頭等視覺感知,畢竟以機器視覺為主的視覺感知是人工智能應用最成熟的領域之一。目前,隨著感知產業逐漸走向成熟,感知技術正在從基于可見光的視覺感知,向光纖、雷達等多維感知進化。
過去數年來,華為行業感知聚焦四大根技術的探索:SuperColor、SuperCoding、AI Turbo、SuperFusion,提升感知的深度、廣度、精度與維度,打造覆蓋全時空的泛在感知體系。
在四大根技術中,前三大根技術是華為在視覺感知領域的深耕。視覺感知的本質是把圖像從“給人看”轉變成“給機器看”為主,第一步首先要做到如何讓機器看得更多、更快、更清晰。
華為全新升級的SuperColor2.0根技術,通過持續打磨物理光學和計算成像底層能力,打造全天候極致圖像體驗,實現在去除光污染同時,又兼具圖像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挖掘感知深度。
以應用了SuperColor的AI超微光3.0電警卡口筒形攝像機為例,其結合了獨創ISP4CAR增強算法,在智慧交通場景中可以實現車牌、車身、車窗、車內的圖像增強,即使傳統技術無能為力的夜間、暗光、復雜場景,也能游刃有余地精準感知。
隨著智慧城市、物聯網應用的廣泛落地,視覺感知高清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降低數據存儲和傳輸成本顯得日益迫切。為實現海量價值視頻更長時間、更低成本留存,SuperCoding超級編碼技術能夠實現更具價值的數據傳輸和存儲。超級編碼技術相比于標準H.265可降低50%以上存儲空間,且畫質不損失、智能不下降。
AI Turbo技術通過更高性能的人工智能算法與模型,提升感知廣度。加持了AI Turbo技術的華為行業感知前端攝像機,與同等算力產品相比,性能提升一倍、性價比提升60%。在周界檢測、目標檢測與抓拍等場景下,實現識別距離與準確率領先。以周界檢測為例,檢測距離從30m提升至40m,識別準確率從92%提升至95%。
在視覺感知之外,華為行業感知也在加大其他感知根技術的探索。通過獨創SuperFusion感知融合技術,打造1+1>2的多維感知能力,提升感知精度和維度。SuperFusion融合了視覺、光纖、雷達等感知技術,實現從單一感知向多維感知的跨越,可以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
SuperFusion感知融合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目前,華為行業感知在光纖感知和光視聯動方面,已實現油氣管道巡檢及周界安防兩大行業場景的落地,告警準確率提升10倍,融合判決時間縮短50%,保障機場、鐵路、大型園區等重點區域的安全。
雷視擬合技術已落地智能交通邊緣ITS800-E和雙目雷視一體機,支撐智慧交通全場景應用。通過多視角的數據融合和多維特征定位,可以解決車輛軌跡跳變、復雜場景目標易丟失等問題,實現全天候、全域、無盲區的精準感知。
以伙伴為中心,構建智能感知生態
技術復雜化、場景碎片化、需求個性化是感知產業的典型特征。面對萬億級的感知產業,企業不僅需要技術領先,也必須要做到生態領先。
傳統安防行業以頭部企業為中心的集成開發模式局限性日益凸顯,只有打造開放兼容的生態,才是進軍感知產業的更好邏輯。尤其是當感知技術深入行業場景,形成行業感知能力,一定離不開海量的垂直行業合作伙伴。
在聚焦根技術之外,華為行業感知的一大優勢就是“平臺+生態”的合作模式,以伙伴為中心,深入場景提供更具價值的解決方案。
了解華為生態的讀者都知道,華為將整體市場劃分為NA、商業和分銷三大板塊。如果說NA市場是華為重裝把守的穩態業務,商業市場和分銷市場就是以伙伴為中心的增量業務。智能感知技術應用范圍廣、行業多元化的特征,也決定了商業市場和分銷市場是華為行業感知大力投入的重點戰場。
6月7日,在2023中國安防數字化轉型暨數字化能力建設高峰論壇上,華為中國政企商業銷售部部長劉勇表示,面對撲面而來的數字化轉型浪潮,華為的應對之道是:第一,專注,聚焦ICT信息化建設主航道,扎實做好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建設;第二,堅持,堅持以伙伴為中心,讓技術簡單易集成。這兩大策略,也是華為行業感知深入細分行業的大方向。
商業市場是典型的以伙伴為中心的市場,如何降低合作伙伴進行商業拓展的門檻,讓感知技術簡單易集成是贏得商業市場的關鍵。在賦能伙伴方面,華為行業感知 從“研、營、銷、供、服、管”端到端建立強大的支撐平臺,并通過秩序、規則、激勵、平臺四大維度,打造開放透明的生態機制,與伙伴共享感知產業高速發展的紅利。
面向商業市場,華為行業感知堅持“極易集成”、“極好銷售”、“極快交付”、“極簡運維”、“極優體驗”的“5極”產品標準,推出為商業市場量身打造的全智能AI Pro、惠智能AI、輕智能AI Lite三大系列攝像機。標準產品之外,華為行業感知還面向商業市場10+細分場景推出了70+產品組合方案,今年還將面向教育、醫療、制造、中小企業等重點行業推出30+小而美方案和60+適銷新品,賦能伙伴深耕商業市場。
分銷市場,是面向5000多萬中小微企業的大市場,也是打通數字化轉型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今年5月,華為發布了面向分銷市場的子品牌華為坤靈,旨在將領先的ICT技術和服務下沉,加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面向分銷市場,華為坤靈通過提供適銷的D系列攝像機、NVR及其他配套設備,為社區、小園區、小醫院、小工廠、連鎖商超、連鎖餐飲等典型場景構建綜合安防解決方案。
聚焦重點場景,感知點亮智能未來
憑借根技術突破和開放生態優勢,華為行業感知已經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校園、智慧醫院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
面向智慧社區場景,華為行業感知以獨有的AI Turbo、超級編碼、SDC OS+AI架構等核心技術量身打造智慧綜合安防解決方案。基于好望AI框架+端邊云協同能力,華為行業感知助力伙伴打造了覆蓋社區全場景的30+智能算法,比如電瓶車進入電梯檢測、煙火檢測、人員跌倒檢測等,滿足智慧社區多樣化需求。
通過聚合全國1000+行業優秀伙伴,華為行業感知構筑從產品到算法、應用、服務的全場景解決方案能力。目前,華為行業感知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已在全國各地大規模落地。
面向智慧城市場景,華為行業感知通過軟硬結合的方式,帶來更具價值的解決方案。比如,一機多用的普惠全結構化小筒攝像機,以超高性價比推動城市感知能力落地。AI超微光3.0電警卡口攝像機,通過領先的算力換圖像方案,解決城市道路光污染問題。通過雷視擬合打造的全息路口解決方案,可以實現路網信息精準可視,優化城市通行效。
寫在最后
感知已經成為智能世界的通行證。
可以預見的是,將感知能力深入千行百業具體場景,將爆發出海量的應用場景,也將催生出超出想象的創新商業模式。
行業感知板塊的加入,讓華為ICT加速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能力拼圖進一步升級。深耕感知產業多年,華為行業感知將通過為千行百業數字化打造智能感知底座,為數字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和更大的想象空間。
圖片來自攝圖網
本文為「智能進化論」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