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6月15日報道,印度國防部已批準采購美制MQ-9B海上巡邏無人機,合同包含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31架飛機。該協議預計將在莫迪下周訪美時宣布。
據悉,印度本次采購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印度洋地區的海上行動。
此外,美國打算批準印度在本土制造通用發動機,以供其國產戰斗機使用。該計劃同樣會成為莫迪訪美的重要成果。
俄烏戰爭以來,印度政府倒向西方的意圖越發明顯,這與俄羅斯在國際社會“失勢”,美國的拉攏,以及俄制武器在戰場上不盡人意的表現有關。
長期以來,在南亞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印度,一直是美國拉攏和發展對外關系的重要目標,并企圖將其拉入印太合作框架,深度綁定,以實現印度的“脫俄入美”,以及進一步圍堵中國的戰略設想。但印度政府長期奉行“兩邊倒”方針,在美俄之間搖擺不定。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政策很可能做出重大調整,加深與美國的合作,這也將進一步加劇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
全球軍工貿易進口額排名
受限于自主國防工業能力的薄弱,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主要以對外采購進行補充,也長期占據世界第一軍購大國的位置。
但有一個問題是,印度看上去很窮,基建落后,國內貧民窟密布,絕大多數國民掙扎在溫飽線以下,哪來那么多錢去維持武器進口呢?這個謎團其實不難解開。
印度的軍事政策在獨立建國后有了顯著變化。
1950年,印度聯邦成立,政府開始迷信武力,將周邊國家得罪了個遍。近十幾年來,隨著國民收入的上漲,財政富裕的印度開始在國際社會狂刷存在感,加大武器裝備的采買力度,大肆擴軍,儼然以南亞“一哥”,世界強國自居。
印度強軍的成果十分顯著。根據《環球火力》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22年全球軍力排行榜上,印度僅次于美俄中三國,高居世界第四。
但榮譽加身背后,卻隱藏著人民的血與淚,以及國家政體對百姓的無情盤剝。“先軍主義”背后,也是在保護少數的一撮人。
國家發展本該造福于民,但被種姓制度根植的印度,民生問題卻遭到了嚴重的忽視。
種姓制度將印度人民劃分為三六九等。
第一、第二種姓的權貴階層,壟斷了軍政大權、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宗教話語權等。這些極少數群體,控制著國家命脈,掌握對人民的生殺大權,高居印度社會金字塔頂尖,享受著物質和權力帶來的快感,俯瞰著整個國家。
第三種姓,在政治上沒有特權,主商業,并以賦稅、納貢的形式來供養上層階級。
第四種姓,印度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事著家傭、工匠等被認為的“低賤職業”。
第五種姓,印度貧民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被稱為“賤民”,只被允許從事“最低賤”的職業,他們甚至無法被承認為“人民”。
雖然印度獨立后,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廢除,但它依然在實際參與社會面的運作。
而對于把持朝政,享受既得利益的高種姓階級而言,根本無意改變這一不平等現狀。他們只關心自身地位是否穩固,發展維穩政權的軍事力量,以及如何在“民主印度”左右輿論,洗腦底層群眾。
至于如何改善民生基建,比如修繕交通、住房,改善用電用水,還有廣為人知的如廁問題,只做表面功夫就行了。
所以我們看到,印度雖然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卻無法治理“母親河”恒河的嚴重水污染,擁有最多的貧困人口,嬰幼兒死亡率奇高,超過10%的人口嚴重營養不良,每年都有大批人口被活活餓死,民生狀況簡直觸目驚心。
更諷刺的是,印度耕地面積廣袤,政府便借此盤剝農民,以糧食出口換取外匯,并因此成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國內饑餓指數卻居高不下。
以剝削人民,壟斷資源的方式充盈國庫,滿足權貴。以高昂的價格采買進口武器,維持政權。人民卻淪為奴隸和工具。這種涸澤而漁的治國理念,最終導致了印度社會的畸形和病態。
這樣的印度,怎能配得上“大國”的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