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icro美光科技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美光計劃在未來幾年對西安封裝測試工廠投資逾43億元,并建設新廠房。公司還已決定收購臺灣半導體公司力成科技旗下的力成西安公司,為美光西安工廠引進全新、高性能的封裝和測試設備。
文章還提到,如獲中國監管部門批準,此番收購項目將在1年內完成。屆時,力成西安全體1200名員工將與美光簽署新的勞動合同,美光在華員工總數將增至4500余人。
由于此發布距離之前我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依法對美光公司在華銷售產品進行了網絡安全審查后發現其存在較嚴重網絡安全問題隱患,故按照《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我國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采購美光公司產品的發布時隔不到一個月,業內不禁猜想,美光此舉主要是向中國市場釋出“善意”,最終希望能借此沖淡,甚至化解上述的“禁令”。
那么問題來了,美光此舉真的可以被我國相關部門網開一面嗎?或許我們換個角度更有意義和價值,我們是否會應該借此取消,哪怕只是暫時取消對于美光的“禁令”呢?當然,前提是美光真的解決了安全隱患。
公婆各有理的“安全”,最好的博弈理由?
咱們中國有句俗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誤會,我們并不是說美光的產品不存在安全隱患(請注意咱們官方的說法是隱患),熟悉ICT領域的業內人士都知道,無論是硬件軟件和系統等,在其發布、推出、使用等的過程中,都會存在和出現技術上的瑕疵,甚至是漏洞,進而影響產品的性能和用戶的體驗,甚至可能帶來損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業內通常的做法就是軟件、硬件和系統級的修復,我們最容易理解和司空見慣的就是軟件不定期的發布補丁和更新,硬件、系統同理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做法是在公平、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的正常舉措,但到了非常時期,一切就會變得不同,例如同樣是基于產品(包括軟件、硬件、系統等)安全的考量,此時的安全已非純技術上的安全,技術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解讀為“后門”。
此外,安全是國家從上到下,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所以才會有了美國以“安全”之名,禁華為、福建晉華、長江存儲等諸多中國科技企業,而站在這個角度,我國對于美光的安全審查后的禁令也算是一報還一報了,換個正式的說詞:博弈。
但實際的情況是,雙方都互相指責對方沒有充足的證據來說明各自的產品存在安全或者安全隱患問題,從第三方的角度看,這種指責最終變成了公婆各有理。而由于我們確實層級(其實根本沒有,哈哈)和能力有限,我們也不便參與這種爭論,更不會下什么結論。
基于此,我們認為,作為業內的絕大多數人,如果要從安全的角度去解讀大國博弈的籌碼“安全”,在沒有價值之余,也顯得有些不自量力。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業內人士,我們該如何看待上述事件呢?當然是從技術、市場和用戶的角度。
技術與市場:禁美光真的利好本土存儲企業和用戶嗎?
自美光被禁后,國內多數媒體多聚焦在其給美光造成的損失,好像一旦被中國市場拒絕,美光一副不成活的樣子,實際情況是,根據美光2022年財報數據,美光在中國地區營收為33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1%。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美光在中國市場的損失很可能還要低于這個數字,因為咱們的禁令本身是有范圍的,而據杰富瑞分析師的觀點,美光在中國的主要客戶是智能手機和電腦制造商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業者,并非基礎設施業者,因此所受影響不大。此外,即便是在服務器等這些屬于基礎設施的部分,美光的部分產品其實是用在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中,而這些品牌目前在我們所謂關鍵基礎設施中的存在感和市場份額已經極低了。
那么去除上述這些因素,實事求是地說,美光在中國市場的損失真的會如我們某些媒體所言的那般危言聳聽嗎?
其實我們的關注點不是在美光在中國市場的損失,而是其即便是全面被禁,真的會有利于咱們自己的存儲企業和用戶嗎?
這里我們首先看下存儲產業和市場的簡單分類和競爭格局。
從分類看,全球存儲市場中約95%由DRAM和NAND Flash構成。其中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也稱內存,是一種易失性存儲器(RAM),通電時資料存在,斷電則造成資料流失,主要用于處理芯片的數據暫存;NANDFlash 又稱閃存,是非易失性存儲器(ROM),斷電時數據仍然可以保留,通常應用于大容量外部存儲。下圖是ICInsights對于2021年全球及中國存儲市場分類占比統計。
全球存儲市場產品分類占比來源:東方證券,IC Insights
國內存儲市場產品分類占比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國金證券研究所
從競爭格局看,DRAM領域,三星、美光、SK海力士壟斷了近95%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高,寡頭明顯。NAND領域,競爭格局較為分散,頭部企業為三星,愷俠、西部數據、美光科技、英特爾緊隨其后。NOR領域,中國臺灣企業旺宏電子、華邦及大陸企業兆易創新,近五年來市占率位于全球前三,2022年三家公司合計市占率達到90.7%,NOR領域海外企業壟斷程度最低。
至此,我們看到,在主流的存儲產業和市場,國內企業幾乎沒有任何優勢,雖然在NOR中優勢明顯,但它卻僅僅是存儲產業的利基市場,幾乎沒有什么增長的市場空間,自然也就沒有真正強勁的對手。
回到具體的美光,其在DRAM和NAND均是全球前五的廠商,尤其是DRAM,根據Gartner的統計,更是在全球三甲之列,也是其營收和利潤的大頭(DRAM占總營收的70%)。而此次因為未通過我國網絡安全審查而受到影響或者說騰挪出的主要是其在中國DRAM類產品市場。
全球DRAM市場份額變化及預測,來源:Gartner
那么問題來了,在全球不具優勢的國內存儲廠商真的可以吃下美光騰挪出的市場嗎?
當然,我們這里并非否定國內存儲企業在DRAM市場的努力,但事實是,即便是在龐大的DRAM市場,我們也是處在一個相對利基的市場,例如屬于國內存儲產業優質標的兆易創新、北京君正、長鑫存儲等均主要聚焦在此市場。
所謂利基DRAM市場,是一個小眾(市占率不足一成)、動態的成熟產品市場,現有產品規格主要包DDR1-DDR3 全系列內存容量產品以及逐漸轉至利基市場的DDR4-4Gb等,主要用于液晶電視、數字機頂盒、播放機等消費型電子與網絡通訊等相關產品上,多數是從主流規格退役的DRAM產品,包括512Mb DDR和1Gb DDR2等。
利基與主流DRAM的產品區別 來源:DRAMeXchange,中泰證券研究所
接下來,我們再結合美光首席財務官馬克?墨菲 (Mark Murphy)針對審查結果對媒體言論:在這個審查結果的影響下,我們估計在低端產品的影響會是低單位數百分比。對高端產品的總收入影響可能達到高單位數百分比。
據此,我們可以預測,與美光同處DRAM的主流市場,且在中國設有工廠的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將是美光高端產品(屬于主流市場范疇)的最大獲益者,正如伯恩斯坦分析師所言,由于中國國內存儲供應商在技術和產能方面缺乏競爭力,中國將需要借助三星電子、SK海力士、日本鎧俠(Kioxia)、威騰電子(West Digital)或其他外國供應商,來替代美光的供應。
另據國內《經濟觀察網》采訪業內人士的文章稱,產能不足及缺乏市場驗證是當前國產品牌面臨的主要難題。像合肥長鑫和長江存儲想要在短時間內擴大產能還是比較困難,加上技術與三星、SK海力士這種頭部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想要吃掉美光留下的份額不容易。
不是國內廠商不想拿,是實力達不到。
至于低端(屬于成熟的利基市場部分),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也可以憑借在中國本身建廠的優勢在成本、價格等方面與國內存儲廠商爭上一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關鍵是看人家能不能看上這塊市場。
那么最好的結果是,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不去爭奪這部分低端市場而讓渡于國內廠商,但鑒于國內存儲廠商幾乎全部是在利基市場,勢必會拼得你死我活,最終以殺價作為競爭手段,得了面子卻失了里子的可能性極大。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缺少了美光的競爭和鉗制,在中國存儲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勢必讓本就在中國DRAM市場占優的韓系廠商的話語權、議價權和壟斷權進一步提升,推高國內相關用戶采購成本的同時,國內存儲廠商承受的競爭壓力絲毫不會減輕。
投資與合作:美光表誠意,我們何以應對?
曾幾何時,“脫鉤論”國內某些媒體喧囂塵上,但我們至今未看到國內的官媒有如此說法,相反,據商務部統計數據分析,中國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在2021年兩位數增長的基礎上,2022年吸收外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實際使用外資首次超過1.2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3%。以美元計達到了1891.3億美元,增長8%,引資規模依然保持世界前列。
具體到存儲相關的半導體產業,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魏少軍在日前由芯謀研究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上稱,2016年至今,內資半導體制造企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4.7;但外資企業的增長更快,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外資半導體制造企業對中國半導體制造業增長的貢獻是內資企業的2倍。我們的(半導體)制造業還需要很多的外部支持。
基于此,我們認為,此次美光在中國投資擴廠,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對于中國的半導體存儲產業都是利大于弊。
當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核心高價值的半導體產業(例如研發、先進的制造等)的投資正在美日韓和中國的臺灣之間互流,而這些投資均會對彼此間的芯片產業帶來技術、人才等的流動,進而相互提升在半導體產業的創新和競爭力。
我們還是以美光為例,與其宣布的計劃在未來幾年對西安封裝測試工廠投資逾43億元,并建設新廠房,以及決定收購臺灣半導體公司力成科技旗下的力成西安公司,為美光西安工廠引進全新、高性能的封裝和測試設備相比,美光準備在日本投資約36億美元,用于先進制程存儲芯片的生產,其中包括去年宣布的1-β存儲芯片。而最新的投資將幫助美光在日本生產所謂的1-γ芯片,這是美光計劃在2024年底推出的更先進技術。
美光DRAM技術發展路線圖 來源:Micro
對此有媒體稱,此舉是日本高端芯片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此外,去年6月,美光新任臺灣區董事長盧東暉表示,表示會持續加碼投資中國臺灣,未來2至3年預計增加2000名員工,且在美光的技術推進藍圖上,2022年下半年將開始導入EUV設備增加產能,年底前1beta量產,2024年1Gamma量產,同時還將設置研發走廊。
由此來看,未來我們能否吸引諸如美光類這樣的芯片企業來中國進行高價值的投資來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此次美光的投資擴廠僅是第一步。
需要說明的是,將國外的芯片公司通過其投資的方式引入國內,與咱們的自主創新并不矛盾,相反,它們通過投資帶來最新的技術、人才,只要我們通過公平、合理、合作的方式分享,再創新,反而會加速我們自主創新的速度和進程。
寫在最后: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站在存儲是第二大芯片產業以及促進中國存儲產業發展的高度,我們認為,對于美光此次在中國投資擴廠,我們政府的相關部門更應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在其確實存在安全隱患且解決隱患的基礎上,能否最終網開一面理應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