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時代,天子的兒子繼續當天子,公、卿、大夫的兒子就世襲,所以在那時候王侯將相是有種的。等到了秦漢時期,分封制改為了郡縣制,貴族世襲制度也已經被推翻了,那么問題就來了,朝廷怎么選人呢?
如果不是貴族世襲,那我們可能會想到軍人,畢竟槍桿子出政權,誰手里有兵權,誰就能掌權;其次是富人,誰擁有財富,誰就很容易當官,但是在漢朝主流當官的都不是這兩類人。
漢朝的選人采用察舉制,他不同于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以及后來的科舉制,漢朝一般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中央,這些人才經過中央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實要從漢武帝以后它才漸漸完善定型的。漢武帝在位期間,漢朝才開始設立太學,也就是現在的國立大學。在這里讀書的學子畢業考試分為兩種等級,其中甲科出身的為郎;乙科出身的為吏。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呢?
郎官是以前皇宮里的侍衛,按照舊的慣例,是高官子弟才有機會被選上的,這些人在皇帝跟前服務個幾年,如果朝廷缺人,就從這些人中選拔,所以當官的機會就被貴族壟斷了。但是漢武帝以后就逐漸打破這種壟斷,讓底層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有機會躋身權力的圈子。
至于那些考試成績為乙等的人,就回到家鄉,到地方政府去當吏職,也就是地方長官的掾屬。在漢朝,地方長官必須由中央委任,太守、縣令這些都是。但是郡縣掾屬這些崗位,必得本地人才能當。至于選用誰來當掾屬,這個權力就在地方長官手里了,這叫做辟屬。假如一個太學生在考試中成績是乙等,他又剛好是A郡人,他便回到A郡,等待由郡縣政府試用,這就叫做補吏。所以補郎與補吏,是在太學畢業后的學子應有的待遇。
我們接下去說說漢代的選舉,當時地方經常要推薦人才到中央。選舉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不定期的方式,比如新皇帝上位,他就下詔書,讓各地選舉人才到中央;或是碰到荒年、瘟疫、水災等自然災害,在古代朝廷就會認為是政府失職,所以上天在警示,所以也會讓地方推舉人才。用這種方式選出來的人才大都被稱為賢良(指有特殊才能的人),這些人到中央后,中央會出一些政治問題,讓他們來發表意見,這就叫做對策。(策在古代指竹片,人們把問題寫在竹簡上面,所以也被稱為策問。)政府評判這些人才的回答,再分別因材任用。這種選拔方式不僅不定期,也沒有特定的選舉機構。
二是特殊的選舉。比如今年朝廷要派人出使到外國,那就需要精通特定外語、應變能力強、吃苦耐勞的人,政府出告示選拔,只要你覺得自己能勝任,就可以去報名;或者軍隊缺人、政府缺少工程人士,大家都可以自告奮勇,或者推薦身邊能勝任的人才。
三是舉孝廉。漢代其實一直有讓對方推舉孝子廉吏的慣例,但是各地都不積極響應。后來,漢武帝就下命令說無論怎樣,每個郡每年都要選出一到兩個孝子廉吏到中央。這樣一來,漢朝有一百多個郡,那每年就有一兩百個孝子廉吏被推舉到中央,十幾年就有兩千多人。這些人又不像賢良那樣很容易被任用,所以只能先暫時在中央當一個郎。,由于這些人很多是太學畢業生補吏回家的,現在又被選舉到中央,再加上那些補郎,所以到最后,皇帝身邊都是太學畢業的知識分子。到了東漢時期,中央的郎署人才太多了,都在等待分配工作,于是朝廷不得不就把不定期選舉和特殊選舉停掉了,人才選拔只有孝廉察舉這條路。
舉孝廉這種制度后來演變成按照人口比例來選拔人才,比如郡國滿二十萬戶的才能察舉一孝廉,孝廉成了一種參政資格,它也失去了原始的意義了。后來,地方推舉的孝廉,到了中央還要經過考試,才能得到參政機會。
所以,假如你出生在漢朝,那么你在年輕時候跑到太學當學生,畢業后,就算你成績差點,也會被分配回地方當公務員。等過個幾年,你在地方做出了點成績,那你就有可能又被推舉到中央,等中央考試通過,你就大概率前途一片光明了。漢昭帝、漢宣帝之后的歷任宰相,幾乎清一色是讀書人出身,他們其實都跟皇帝和那些高官沒有裙帶關系,都是憑借實力一步步走上去的。
漢朝的那些官員幾乎都是走的這條仕途的路,所以說漢朝政府早已不是貴族政府,也非軍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讀書人的政府。
參考文獻:《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