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到這首《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先秦《擊壤歌》
每日隨著太陽勞作,勞作就有收獲——不是印著數字幾張鈔票,更不是電子屏幕上一串數字,而是種子因著它的本性自然成熟,落袋為安。
吃喝只依賴于自己“耕田”和“鑿井”,“帝力”,一切外來強加的磅礴偉力,于我又“何有哉”呢?
帝王們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卻綿延不絕,不是顯而易見嗎?
好好工作
古人說:人閑事非多,一忙解千愁。
漫畫泰斗方成享年100歲,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答曰,生活一向很平常,騎車書畫寫文章。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忙,不過是讓自己有事做。
忙,能把自己從負能量中打撈出來。
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它能給平淡無趣的生活產生刺激,給人帶來滿足和幸福感。
沈叢文在書中寫道:“忙碌是一種心情,忙碌也是一種無法抗拒的使命,人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我們一生的過程,都是讓自己完美的過程。”忙碌的生活雖辛苦,可讓我們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成長。風雨無阻,日子再難,勤奮忙碌的你,始終會有自己的收獲。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靈魂跟得上。太閑,身體更吃不消,靈魂會廢掉。
日子越忙,心越要靜,在職場的騰挪跌宕、家里的柴米油鹽之外,留出這么一段獨處的時間,收獲一個平靜的、健康的心態。你能在繁忙中產生幸福感。
好好睡覺
睡眠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它,累了、困了不僅僅需要“東鵬特飲”,更需要“睡覺”。
人大概有 1/3 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它可除疲勞、復精力、強免疫、康心理。如果睡眠時長不理想,心梗風險升高130%,只有在睡眠狀態下,腦脊液才會進入大腦,完成有效的“清洗”,遠離老年癡呆。而睡眠不足則導致焦慮程度上升多達30%。睡眠質量越好,社交意愿越高,孤獨感也就越弱。
遵循晝夜節律
我們有三個睡眠需求高峰:下午1-3點,傍晚5-7點,以及晚上11點以后。
睡前洗澡或調暗燈光
睡覺時可以模擬自然環境。睡前洗個溫水澡,讓身體提高一兩度再睡,模擬從溫暖到涼爽過程。
或者讓臥室的燈比客廳暗一些,模擬從光亮到昏暗過程,同時關掉大部分有干擾的藍光電子設備。
采用嬰兒睡姿
身體側臥,躺向自己非慣用手一側(慣用右手,躺左邊,慣用左手躺右邊),雙膝微微彎曲,手臂置于胸前,輕輕交疊一起,頸部、頭部和臀部形成一條平滑的直線。
這種睡姿會讓你更有安全感,同時也能夠改善打鼾的情況。
周末也不要睡太久
通過周末睡太久來補覺,無法讓身體得到充足的休息,還會更加疲乏。
不如按照正常的作息,按照固定時間起床、吃早餐,如果覺得困倦,可以用打盹來補充睡眠。
好好吃飯
食物入口,最暖人心,好好吃飯的你,永遠不會輸。
禪門中有個著名故事:有人問禪師:“修道如何用功?”禪師回答:“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此人不解問:“所有人都是這樣,他們跟你的用功一樣嗎?”禪師又答:“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千般計較;睡時不肯睡,百種思索。”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好好吃飯竟成了一件最難做好的事情。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變強大了?如果把這個問題拿來問我,我想,我的回答會是:從好好吃飯開始。
以前,吃飯對我而言,完全是一件可以隨意將就的事,要是心有煩惱時,那就更是茶不思飯不想了,但是現在,我卻覺得,再沒比吃飯更重要的事了。遇到什么棘手的難題,先把肚子填飽了再說。都說成年人的生活,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飯菜飄出香味,圍著餐桌,吃得心滿意足時,那些苦悶與煩憂似乎也就煙消云散了。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活到一定年齡,才算真正體會話中深意。
原來,一蔬一飯中,一瓢一飲中,藏著的除了口腹之欲,還有應對人生難題的能量和智慧。懂得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我們總是抱怨生活太孤單太清冷,殊不知,那是因為你總是過于將就,過于敷衍生活。
累了煩了,不如停下來,為自己精心烹制一道菜、一碗面、一盆湯,再把它捧在手中,慢慢享用它,你會發現,快樂與滿足其實從不曾遠離。
油鹽柴米醬醋茶,人間有味是清歡。其實經歷得越多,越會明白:人生本沒有那么的多詩和遠方,大部分時候,能吃好一日三餐,過好一年四季,就是幸事。
食物的香甜要用味蕾感受,生活的美好要用心感受。只要愿意靜下心來,好好做飯,好好吃飯,那么,再辛苦平淡的日子,都能過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來。
別胡思亂想
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人活一世,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應該突破的,也是自己。半生已過,你就不要胡思亂想了。因為事想太多,人的心就亂了!人想太多,也只會給自己增添很多煩惱。其實,對生命而言, 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
遇到懂你的人,你不用去解釋;遇到不懂你的人,你不必解釋;遇到愛你的人,他不會放棄你;遇到不愛的人,他遲早會離去。
人活著,其實很簡單,保持一顆簡單的心, 知足地過,開心地活!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接受的。一個人,在最無助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真的長大了,獨處是最好的溫柔。不要多想,專注于眼前的事情。
曾國藩說過:“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這16字,道盡了人生最好的狀態:對過去釋懷,對將來坦然,對現在盡心致勝。
人活一世,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于對昨日的執念和對明天的奢望。清空焦慮,活在今天;清空糾結,活在當下。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過多的胡思亂想,會產生嚴重的精神內耗,反而沒有能量去做好事情,做對事情。遏制精神內耗的思想源頭,不經意間,一個人強大的序幕就已悄然拉開,人生悠長,未來可期。
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唯有自己能夠肯定自己,才能得到世界的肯定。一個成熟的人,懂得在無人鼓勵和肯定,甚至是打擊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安慰自己、鼓勵自己,自信篤定地堅持做自己。
各種焦慮、各種擔憂,就這么一點點消耗了能量,拖垮了人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