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編輯| Emma
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農業時代“創業”做買賣,怎么著也得幾十匹騾馬、上百畝良田打底,你才有膽子折騰;工業時代創業,一條生產流水線、十幾個工人、幾百平廠房,算是必需的標配了;現在創業,可能只需要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外加一個能干的自己,就足夠了。最近兩件事,讓K哥對這上面的說法,有了更深的感觸。
K哥的朋友P總,是某傳統企業CTO,去年在就業市場一片蕭瑟的情況下,主動辭職,攢了一幫自由職業者,做了一個工業大數據分析軟件,并在周圍人一片唱衰、不斷質疑聲中,通過代理商、咨詢公司、ISV平臺進行銷售,做到了年入300萬的驚人成績。而且,這300萬的收入,絕大部分是他的利潤,為啥?因為他的公司,只有他1個專職、外加2個兼職客服,綜合運營成本極低。朋友這個“一人公司”帶來的收益,是他做CTO5年都賺不到的。
另一件事,國外有個叫Caryn Matjorie的網紅,在一家AI公司的幫助下,把自己2000小時的視頻,用來訓練自己的AI數字人分身--Caryn AI,然后利用這個數字人,為粉絲提供聊天服務,就這么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模式,上線僅一周,竟幫這位網紅狂賺50萬美刀。
這兩件事都清晰地說明一點,在互聯網下半場,在各種技術快速爆發迭代的今天,創業賺錢已無需依賴龐大的團隊,雄厚的資金,復雜的商業模式。“一個人 + 眾包/AI工具”的簡單模式,已經足夠讓一個人風生水起,賺的盆滿缽滿。核心原因是,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流量入口已從原來的平臺為中心,悄然變成了以個人為中心。也就是說,你只要有能力承接流量,并能創造、輸出價值,你就能實現和外部的利益交換,而不需要再像“螺絲釘”一樣,被動地依附于某一個企業和公司。
社會經濟形態越來越去中心化,其基本單元將不再是企業,而是個體,這是肉眼可見的發展趨勢,伴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崛起,我們每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網絡接口”,開啟自己的“超級個體”時代。而且,這將不再是個案,而會以“時代趨勢”的形式出現。
01
什么是“超級個體”?
什么是超級個體?這個概念早在2016年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中,就有一個模糊的雛形:這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個人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重要。著名職業規劃師、暢銷書作家古典老師,后來對羅振宇的觀點做了延伸和補充,并由他首次提出了“超級個體”的理念:能持續自我更新和迭代,不斷生產信息、發散力量,不斷產生鏈接、創造價值,并擁有強大的探索力和自驅力,能不依附于某份工作,靠自身的熱愛和能力,就能賺錢、發展的人,大概就是古典老師眼中超級個體的樣子。
超級個體,讓K哥想到了保羅·賈維斯在《一人企業》中提出的“一人企業”概念。所謂"一人企業”,就是在數字經濟的創業新模式下,個體可以以小而美的方式,實現個人商業增長。作者還認為,創業不一定越大越好,以低成本獲取利潤,建立一家小到沒法倒閉的企業,通過小規模運營、保持專注力和競爭力,才是普通人最穩妥的創業模式。
K哥為什么對超級個體,以及一人企業如此推崇?因為我在成立自媒體公司之前,就是以“超級個人”的形式,經營著自己的“一人企業”。當時我公司的全部家當,就是“自媒體賬號+K哥1人+外包團隊+2個兼職”。K哥負責內容規劃和總體操盤,外包團隊負責排版優化,平臺分發;2個兼職幫我做些客服及線下活動的籌備工作。就是這個滿打滿算不過6、7個人的團隊,卻幫我實現了自己的商業閉環,承接商業廣告、出書、出售課程、被企業聘為咨詢顧問,和大廠合作線上線下活動等等。到了第二年,單單我在自媒體的收入,就足夠在上海市區買套小三房了。當年有一個上熱搜的新聞,說不少上市公司(虧損的不算)的利潤,不足以在上海買套房,從這個角度看,我這家“一人企業”的盈利,妥妥超越很多上市公司了。
幾年過去了,各種AI技術橫空出世,在各類高效快捷的智能工具的加持下,不僅讓“一個人=一個團隊”有了更真切的現實支撐,而且還衍生了更多的變現載體和變現方式,為更多普通人化身超級個體,奠定了客觀基礎,更大程度提升了這一“路徑”的可行性。
02
為什么說:打工人的盡頭,是超級個體?
記錄硅谷著名投資人納瓦爾言論和思想的《納瓦爾寶典》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以前的賺錢模式是讀4年大學,拿到學位,然后在某個專業領域干上30年。現在不一樣了,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必須在9個月內掌握一門新專業,而這門專業在4年后就過時了。但在專業存在的這3年里,你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現在來看,瓦爾納的這段話里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合時宜”之處。對的地方,就是依靠4年大學,試圖換30年穩定的想法,早就變得不現實了。不太準確的地方是,在各種技術快速迭代的今天,新學的技能是否能讓你“撐”4年,要畫一個很大的問號。
現在的打工人,缺乏各種確定性,更像逐新趨勢、新技能而居的職場牧民,多段式的職業生涯,高頻迭代的專業生涯,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結合就業形勢、職場新陳代謝、后浪推前浪的客觀規律,最終蛻變為超級個體,將是打工人不得不面對的選擇。而且,也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1、打工人賺到的錢,越來越少
最近這幾年,將“烏拉時代”不穩定、不確定的內涵,演繹得淋漓盡致。打工人發展機會越來越少,企業人員優化、降本增效漸成常態。面對工作穩不了、公司靠不住、創業虧不起的局面,不少打工人焦慮迷茫,擔心哪天突然收到裁員或降薪的通知書。
雖然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一書中這樣說:“焦慮是人類面對威脅,希望創造自我的正常狀態,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保持焦慮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覺到時代脈搏的人。”但K哥從不鼓勵焦慮(也不認為“焦慮”是能憑空“制造”出來),但我提倡大家要有些未雨綢繆的精神。
經濟學里有個“池塘效應”,池塘里蓮葉每天增長一倍,2片、4片,8片…直到第49天,荷葉覆蓋了半個池塘,但到第50天,僅僅一夜之間,荷葉就能覆蓋整個池塘。如果不對某些不確定的不利因素提早做出應對和準備,很容易像“池塘效應”描述的那樣,把自己擠的毫無空間。而讓自己慢慢變成超級個體,則是最有效的準備,也許沒有之一。
2、平臺經濟的崛起
數字經濟浪潮,催生了一系列諸如微信公眾號、抖音、美團、滴滴等大型平臺,吸引了大量個體參與其中。
以抖音來說,2年多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曾專門對抖音帶動就業的情況做了研究,得出結論是“抖音整體帶動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達3617萬個”,兩年后的今天,相信這個數字只會更多,不會減少。再以美團為例,根據美團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美團共有騎手624萬,想想打工人把當騎手當成職業“終局”的調侃,這個數字近幾年大概也會只增不減。
這一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就業模式從傳統的“公司+雇員”向“平臺+個人”的轉變。從以前的8小時坐班工作,按月領薪水,變成了通過流量、通過平臺,讓自己的知識、技能、服務實現多渠道,多方式變現。為不少人提供了低門檻、多元化創富機會。如同疫情倒逼了職場“線上協同辦公”的飛躍一樣,這種“平臺+個人”的就業模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倒逼了超級個體的成熟和成長。
3、技術平民化
AI時代來勢洶洶,震撼人心。讓見多識廣的阿里前CEO張勇都不禁高呼“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AI再做一遍”。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技術,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正慢慢顯露,尤其是一些高效的AI工具,甚至已經開始顛覆對既有工作流程和結構的認知,讓“一個人+ AI = 一個團隊”,逐步變成現實。
職場中我們可以讓AI工具為我們寫文案,寫代碼,做設計,出圖紙、寫PPT,剪輯視頻,不僅效率高,而且使用方便,只要輸入文字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幾乎打掉了絕大多數的技術壁壘。更重要的是,成本極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在這種技術變革之下,勞動密集的公司會越來越少,幾個人,十幾個人,甚至超級個體形式出現的“一人公司”會越來越多,不論是產業還是企業,都慢慢開啟了從“以人驅動”到“以算法和算力驅動”的歷史性轉變。
4、對大環境的無力
《愛麗絲夢游仙境》里紅皇后有一句名言:“你要一直拼命跑,才能保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但有時候,你即使跑的比現在快2倍,也不見得能前進,甚至想保持在同一個位置都做不到。某些情況下,人難免要向大環境,向現實低頭,因為你根本無力對抗。
比如,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很多行業,對35歲一線工作者的不友好,讓他們在當打之年即成為行業“棄子”。但正如《侏羅紀公園》里的那句經典臺詞所說“生命是奔放的,它們總能找到出路”,這些被迫離開職場的打工人的出路,也許就是成為超級個體。
03
打工人如何成為“超級個體”?
1、個人能力產品化
古典老師有一個觀點,即現代社會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帶來的能力的提高。K哥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我們不僅要有能力,還要能把這種能力產品化,這是成為“超級個體”必要條件。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只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并不一定能體現價值,只有變成一種產品,能穩定地向任何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務時,才能持續呈現他的價值,才有交易、變現的可能。比如,你在健身方面很有心得,這是你的能力,但只有當你把你的這種能力以課程或者以培訓等方式出售給別人時,你的這種能力,才能稱之為產品,才具備變現的意義,才是一個“超級個體”所應體現的價值。
其他諸如編程、寫作、培訓、咨詢等能力也是一樣,如果你有,請把它提煉出來,系統化、標準化、產品化、商業化,這是你成為超級個人的第一步。
2、打造個人IP
貓眼電影CEO鄭志昊說過:“大媽買黃金,土豪買房產,但一流的投資家買IP”;羅振宇也說過:“個人品牌是目前或者未來幾十年最有效的連接器和流量入口,更是實現人生躍遷的利器。”這些話都反映了打造個人IP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了個人IP,確實能對超級個人的進階之路,帶來巨大幫助,可以更快速直接地獲得用戶認同,降低獲客成本,提升產品或服務的轉化率。甚至和其他同類產品(服務)相比,還可以帶來不同的程度的品牌溢價。
打造個人IP的基本原則,就是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中,將自己的優勢從專業面、情緒面、價值面等角度不斷放大,進而形成對某一受眾群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實現路徑也不復雜,可以通過開博客、寫公眾號、做短視頻、參與行業大會、出書等方式進行嘗試。
3、輕創業
樊登說過:“真正的創業,起點應該是腳踩兩只船。”他自己當初就是這么干的,一邊工作,一邊偷偷發展自己的讀書會業務。這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務正業,但恰恰這種“不務正業”才更穩妥,也絲毫不影響出成果。除了樊登,劉慈欣不也是一邊上班摸魚,一邊寫科幻小說嗎?
尤其在當前環境下,創業一定要選擇“輕創”模式,千萬不可采用賣房押地、孤注一擲式的冒險方式進行。如果一個創業者時刻承擔著巨大壓力、心里充斥著不安全感,那么他做事、思考問題,難免不走樣,不失常。而這絕不是最好的創業狀態。
K哥自身的實踐路徑,就是先從副業開始,邊工作邊開啟自己的自媒體事業;等自媒體有了一定的起色,再啟動輕創業模式,花錢請兼職、找外包團隊,讓自己的自媒體事業加速啟動,在窗口期實現快速躍升;等我完全理清了業務運作模式,打通了自己的商業閉環,才開始正式招兵買馬、擴充團隊,成立了自己的新媒體公司。
在這里我還是建議大家用塔勒布的“杠鈴策略”搭建一個適合自己的抗風險模型,一頭是相對穩定的工作,另一頭是自己的輕創業計劃。記住,在不確定的時代,確定和穩定比什么都重要。
古典老師在得到專欄《超級個體》中曾這樣描述超級個體:“(超級個體是)一個自主、自驅、自我成就,成功又幸福的人。”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為這樣的人,共勉。
號主簡介:Mr.K,黃哲鏗,企業數字化轉型專家,「頓悟山丘」創始人,科技博主,曾擔海爾、中通、1藥網技術高管,著有《技術人修煉之道》《技術管理之巔》。關注:個體成長、科技趨勢、商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