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曹能求先生《中國玉文化鑒賞》
翁 飛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玉石王國”,有著悠久的采玉、治玉和用玉歷史。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中華先民們利用石料,打制成各種工具,用來狩獵、切割食物,出現了石斧、石刀、石鏟等。這些打制的石器中也有玉石材質的。在選擇石料、改進打制技術的實踐中,先民們不斷認識各種石頭的性質和形狀,口口相傳、代代相因,從中發現了玉石比普通石頭更好看、更堅硬,于是就用玉石打制成玉矛、玉刀、玉鏟、玉斧、玉針等,當時還沒有產生“玉”的概念,很長時間玉、石不分;但知道玉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既堅硬又好看的石頭。所以舊石器時期被稱為“玉、石”并存時期。因此,本書作者曹能求先生在全書第一章“中國玉器和玉文化”第一節“中國玉文化萌芽”第一段,開宗明義就提出:“打磨玉石孕育了玉文化”;中國新石器時期(公元前10000——前3500年)是中國玉文化孕育形成時期。
目前考古發掘證明,距今約8200—7400年的興隆洼新石器文化遺址(因首次發現于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而得名,1983年首度發掘),是我國新石器早期迄今發現最完整的聚落遺跡,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內有圓形灶坑,環繞聚落有一條防御用的溝壕。遺址中不僅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還出土了最早的玉器——玉玦、玉斧、玉錛等,其中一座墓葬中死者兩耳處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有明顯的打磨痕跡和裝飾功用;該遺址還出土了一柄青玉斧,可以確認為是我國用磨制鉆孔工藝加工出來的最早的玉器。
稍后2010年在江蘇泗洪發掘的順山集遺址(距今約8300—8100年),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共300余件,其中兩件堪稱是中華國寶的藝術品:一件是玉管,說明當時已有了管鉆加工技術;另一件是圓雕鹿角器,通體打磨的像玉石一樣光滑,說明那時的先民已經具有一定審美觀念。而大約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發現了玉的質地細膩、色彩美麗,把揀到的美石制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說明先民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的過程中,開始有意識地將玉使用于非生產性的裝飾上,從而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
至于在我省巢湖之濱的含山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800—5300年),出土的玉器多達1100余件,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造型之獨特,玉質之精美,紋飾之神秘,制作之精細,真令人嘆為觀止,堪稱那個時代的奇跡。
凌家灘出土玉石的種類有透閃石、陽起石、葉蛇紋石、利蛇紋石、水晶、瑪瑙、玉髓、石英巖玉、綠松石等,幾乎包括了中華大地所有玉石的品種。而它的加工工藝則采用了陰刻、拋光、片切、浮雕、圓雕、透雕、鉆、減地法、線切、砣機旋磨、管鉆、砣機切等全方位技術,部分還運用淺浮雕和圓雕的技巧,線條流暢,構圖對稱。尤其是鉆孔技術特別發達,有對鉆、斜鉆、側面對角斜鉆,出土玉人背后是高頸脖服飾和對鉆的隧孔,孔眼只有針眼般大小,在顯微鏡下放大20倍時觀察到有的管鉆玉芯的直徑僅0.15毫米,比人的發絲還細,是現代工業技術都很難達到的微型管鉆技術,說明凌家灘先民制玉技術的高度發達,有人甚至懷疑它來自外星文明。
最典型的是玉龍,呈扁圓形,首尾相連,吻部突出,頭部雕出兩角,龍須、嘴、鼻、眼部線條清晰,這件5300年前的圓雕玉龍,強烈而鮮明地表現出中國龍的傳統特征,因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去年(2022年)12月,又出土了一件龍首形玉器,為研究中華“龍文化”提供了新佐證。
玉豬重達88公斤,是2007年在第23號大墓中發掘出的最大、最早、最重、最長的器物,由整自然形成的玉籽料隨形簡潔雕琢而成,匠心獨具,巧奪天工。豬作為財富的象征,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在祭祀坑出土,表現出凌家灘先民對豬(財富)的崇拜和信仰。而刻有原始八卦圖的長方形玉版和玉龜的出土,則印證了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有關八卦和占卜的信息。在07年第23號墓又出土一組玉龜和玉簽,這種形式的玉龜和玉簽,作為原始八卦的雛形,一直傳流至今,表明中國八卦和易經學源遠流長。至于玉璜、玉鐲、玉冠飾、玉環、玉管等組合佩件,均出現在大墓中,應是凌家灘社會貧富分化和等級制度的表現,其中的虎首璜和龍鳳璜還分別具有最早的兵符“虎符”和族外通婚“合符”的意義,象征了軍事權力與婚姻制度。
縱觀整個新石器時期,神州大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裴李崗、仰韶、馬家浜、大汶口、紅山、良渚、屈家嶺、龍山等星羅棋布的遺址,到處都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它們在無語的訴說著、展示著我們勤勞智慧的華夏祖先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相比而言,世界各國中只有日本、歐洲、毛利、瑪雅以及阿拉伯等地,在遠古也有過一定的用玉歷史和制玉技藝,但與中國相比較,都是望塵莫及的。
由此可見,玉,是遠古人們在利用選擇石料制造工具的過程中,經篩選確認的具有社會性及珍寶性的一種特殊礦石。“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玉、飾玉、賞玉、藏玉的風俗與傳統,玉文化源遠流長。最早記錄玉的文字是甲骨文,初意是三塊玉石用一根絲繩串起來。”(引自作者本書《前言》)春秋五霸齊國的國相管仲曾經說:玉有“九德”:“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藏華光澤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聲清團徹遠,純而不殺,辭也。”(《管子?水地》)
到了孔子,則進一步升華為玉有“十一德”:“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碈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碈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禮記?聘義》)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不僅是對玉文化底蘊的高度概括,還精辟地闡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內涵,確立了中國人審美觀的理論基礎。秦漢以后,由于文學、音樂、戲曲、建筑、繪畫、雕塑以及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大大豐富了當時人的審美觀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討、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賞與收藏成為新的社會風尚。
于是,有東漢大學者許慎著《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并進而概括為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概括起來,就是“仁、義、智、勇、潔”。這其實是把玉的品性特質,融匯提煉為人——中華兒女品性德行的形象特征了。我們常說的“玉不琢不成器”、我們眼中的“君子溫潤如玉。”(出自《詩經·國風·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就是這種描述。
玉、以及在雕琢、創造玉器過程中帶來的玉文化,是中國人審美觀的基石,也是中華民族審美觀的基石。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貫穿了中華文明史,深深地影響了古人的思想觀念,深深浸潤著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殊標志。在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深入發掘、研究、宣傳中華玉文化,的確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作為一個物質實體,《辭海》給出“玉”的簡化定義為“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由國家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珠寶玉石名稱》,將天然玉石定義為:“由自然界產出。具有美觀、耐久、稀少性和工藝價值的可加工成飾品的礦物集合體、少數為非晶質體。”據此,就研究對象而言,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今天廣義上所說的“玉”,不僅包括和闐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巖玉、南陽玉、水晶、瑪瑙、琥珀、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等傳統玉石。狹義上的“玉”,即現代礦物學把玉分成硬玉和軟玉兩大類,硬玉即翡翠,而軟玉主要是指新疆的和闐玉。
作為玉,材質上要符合“美石”的要求,形制上要具備玉制器的基本樣式,制成的玉器必須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鉆孔等技術完成。用來研究的玉器,應具有一定歷史年代,要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玉文化的研究,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研究玉器的起源及其品種與裝飾藝術,包括造型與圖案,以及琢玉技術(即制作工藝)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也即玉器發展史。中國玉器經過數千年的繼承發展,其品種、紋飾及造型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物—神—人—物的螺旋式發展歷程,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觀念下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玉器藝術發展不是孤立的,既受同時代繪畫、雕塑藝術的影響,又與其他工藝美術息息相通。琢玉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制玉工藝從史前的制石工藝中分離出來,表明玉器制造業已經開始。而琢玉的重要工具——砣具的出現,則標志著玉器制作已進入成熟階段。琢玉技藝如開片、成型、減地陽刻、陰刻、浮雕、圓雕、鏤雕、鉆孔、俏色巧作、活環、曲線構圖、鑲金銀、嵌寶石、拋光等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而日趨精湛嫻熟。中國玉器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中國制玉工藝的發展史。準確認識歷代玉器的品種特點和不同時代的典型造型、裝飾藝術及琢玉技藝,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礎。
第二,對玉器多重文化內涵的研究。玉器誕生之初,曾作為生產工具使用過。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出土過玉制的鑿、斧等生產工具,有的帶有使用痕跡,說明它曾用于生產或戰爭。隨身裝飾玉器的風俗,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裝飾品的,是距今9000年的黑龍江小南山出土的璜玦、觿、小璧、珠、管等。新石器時代中后期,隨著階級等級的出現,玉器逐漸成為聚落首領和神職人員身份的象征,同時是神靈寄托的靈物,還是舉行祭祀儀式時神人之間溝通的神物。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玉器成為區分等級貴賤的標準,成為禮儀的載體。在這一時期,玉器品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兵器、工具禮儀化特征明顯,玉禮器空前繁榮,祭祀禮器、儀仗禮器、喪葬禮器俱全。即使是起裝飾作用的佩飾,也承擔了禮儀的功能。自春秋末年起,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其國家權力而崇尚玉器,并從社會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禮記?聘義》)。玉器作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視。隨著玉器的大量發掘及人們對玉器的認識和理解的不斷深化,玉器逐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今天來看,這些內涵未必都有科學的依據,但它們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人類理想和想象的產物,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的約定俗成,已大都為世人所認可。如果再從古文字和古文獻記載來看,玉文化的內涵還遠不只這些,有待人們去挖掘、剖析。
第三,對玉器生產制度的研究。玉器生產制度屬于手工業發展史的范疇,它所涉及的問題很多,諸如玉石的來源、玉石的運行路線,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玉匠的來源、玉匠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官辦玉器作坊與民間玉器作坊的經營方式、生產規模、玉制技術、工藝效率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等,即玉器經濟史研究。這是一個關系到中國玉器自身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對幾千年玉文化持續興盛的經濟運行的基礎考察,這是歷年來對玉器研究較為欠缺的地方。
第四,對中國玉器研究、鑒賞和收藏歷史的研究,即玉器學術史的研究。中國的玉器研究始于北宋,隨著金石學的出現,玉器步入了士大夫的考證范圍。伴隨著玉器研究的深入,玉器鑒賞和收藏也日益受到重視。至宋代以后,隨著金石學的興盛,收藏古玉蔚然成風。然而,由于古玉數量有限,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收藏者的需要,于是仿古玉便應運而生,大量充斥市場,經元明清三朝的發展,出現了系列化的古玉仿制器。由于仿古玉的出現,玉器辨偽則顯得非常重要,從而又促進了玉器研究的深入。正本清源,有助于玉器行業和玉器市場的良性運轉。
上述這幾個方面,在這本四十余萬字的《中國玉文化鑒賞》中,都得到了較充分的展現。全書共六章:第一章、中國玉器和玉文化,全面介紹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玉器主要分類、特點;第二章、中國四大名玉(和田軟玉、岫巖蛇紋石〈岫玉〉、獨山玉〈南陽玉〉、綠松石);第三章、中國傳統寶石(琥珀、瑪瑙、水晶、珍珠、珊瑚、翡翠);第四章、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青田石)、(壽山石)、(巴林石)、(雞血石);第五章、印與印紐(印、印紐);第六章、玉器的功能。作者在前言闡明:第一章全面介紹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玉器主要分類、特點;第二到第五章分述玉文化主要載體及特色,介紹中國玉器主要品種(含翡翠)、基本特性、優劣評價標準及真假判別;第六章是重頭、也是最后的點睛,共分七節,逐一介紹玉的功能、玉器圖案寓意、借玉用玉的成語、玉的故事、如何挑選玉首飾、玉器制作流程、玉石養護。為提高書的可讀性和觀賞性,作者還精心輯錄了各個歷史時期精美且有代表性的精美圖片390余幅,以圖釋文、圖文并茂;同時還在書中穿插了一些簡短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使書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趣味性、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作者身為國家公務員、基層領導干部,因仰慕中國玉石玉器,退休后,潛心研究中國玉文化,歷時五年,寒來暑往,孜孜不倦,六易其稿,從新石器時期開筆、著墨各歷史時期,接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至改革開放新世代,穿越五千年,內容包括玉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前面所列全書章節目錄即可看出:這本《中國玉文化鑒賞》既是中國歷代玉器的陳列館,又是中國玉文化發展簡史。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玉文化雖有起有落,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社會逐步發展,人們審美意識演化遞進,玉文化也不斷升華,從新石器的簡單無華,夏商周的玲瓏規范,春秋戰國的粗狂豪放,兩漢的拓展奢華,唐宋的精細開放,遼金元的自然樸實,明清的博大精深,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推陳出新,百川歸海,構建了光輝炫麗、璀璨奪目的中國玉文化。”
而在我看來:一書在手,遍覽五千年中華玉文化潮落潮起;通曉九萬里神州玉知識多彩炫麗。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值得一讀的中國玉文化小百科全書。
為曹能求先生老有所為、孜孜不倦的執著撰著點贊!這部精品力作的問世,好評如潮,定將為中國玉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弘揚增輝添彩!
2023年7月26日
書評作者 翁飛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省玉石文化研究會會長、歷史學博士、正高二級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