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市場正在發生大變局,人民幣正在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和使用,依托于貨幣交易的出口貿易也在發生很大的轉變。
同時,中國繼續拋售美債,持倉規模大大下降,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也并未改變。
人民幣占比首次超過美元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道,在以中國為交易方的雙邊結算領域,人民幣的占比首次超過美元。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在2023年4-6月人民幣的跨境交易結算金額達到1.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1%,而美元計價為1.39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4%。
按照季度來計算,人民幣的占比達到49%,首次超過美元的占比。要注意的是,這是中國雙邊貿易結算的比例,并不是國際貨幣支付比例。
按照SWIFT公布的6月國際支付比例,美元占比穩居第一,占比達到42%,歐元為31.25%,而人民幣占比為2.77%,排名全球第五,也在逐漸提升,只是和美元、歐元還相差甚遠。
所以,人民幣占比達到49%,指的是以中國為交易方的雙邊結算中,人民幣的占比超過了美元,這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
出口形勢大轉變
人民幣占比超過美元,一方面是因為從2014年以來在股票、債券、基金等市場與香港實現了互聯互通,今年又在利率市場實現了互聯互通。
另一方面,我國與俄羅斯等國擴大了人民幣交易規模,尤其是中俄貿易的70%都采用人民幣結算,由于俄羅斯受到美歐制裁,無法通過SWFIT系統,也無法使用美元,再加上中俄貿易高度的互補性,于是兩國采用本幣結算擴大了進出口貿易。
中國購買了大量的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及其他資源,而俄羅斯用人民幣購買了中國的家電、玩具、手機電腦、汽車等各類商品,大幅提升了人民幣的結算金額。
不只是俄羅斯,我國還與巴西、阿根廷、沙特等國采用人民幣進行雙邊結算,不再通過美元,這些舉動都大幅提升了人民幣的占比,降低了美元的使用比例。
從上半年的出口貿易數據來看,我國對美國、歐盟等市場的出口都在下降,一方面是美國主動脫鉤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歐美市場因為頻繁加息,迫使消費需求進一步萎靡。
目前,中國已經不再是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墨西哥和加拿大成功“上位”,這種形勢的轉變不是一時的,中美貿易額的巔峰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出口的穩增長,我國擴大了對其他國家市場的出口力度,包括俄羅斯、巴西、非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既彌補了歐美發達市場出口下滑的一部分缺口,還借機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
關鍵時刻中國大拋美債
美國在出口貿易、商業、制造、科技等諸多領域展開對我國的制裁,強盜行徑的本質暴露無遺,今年以來,美國又聯合荷蘭、日本展開了對我國半導體的全方位圍堵,不再出口相關半導體材料和設備。
另一方面,在金融領域,美聯儲從去年以來一直加息,美元強勢升值,貨幣領域的硝煙從未停止過,不久前人民幣一度跌破7.2,貶值幅度較大。
我國也做出了回應和反制裁,一方面是對鎵和鍺等資源出口進行管制,這些資源都是半導體、軍工等領域的重要原材料,中國掌握著大部分資源的出口,美日韓等國的儲存并不多,我國的這一招反制無異于釜底抽薪,短期內對美日韓及歐洲諸多的半導體領域造成極大影響。
另一方面,我國繼續減持美債,根據美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在5月(數據有2個月的延遲)拋售了222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中國持有美債降至2013年以來新低。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接下來還會繼續減持美債,持有的美債會持續性減少,另外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在不斷提升外匯儲備中黃金的占比,這樣做是為了降低風險,同時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