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路。聯系刪除
有一位女作家帶孩子坐動車,人還沒進車廂,就被乘務員提醒,管好孩子。自己的孩子安靜地坐在位置上畫畫,乘務員又過來提醒了第二次。雖然這次女作家說了一個細節,是這節車廂所有帶孩子的家庭,都被單獨提醒了。但她還是感覺被冒犯了,于是投訴12306,明確表態,反對區別對待,并且呼吁公眾對嬰幼兒家庭要有包容度。理由很充分,但是爭議也很大。
鐵路部門接受上游新聞7月25號的采訪時表示,是乘務員安全宣傳不到位,造成了誤會,工作人員也對乘客感受到了不好的乘車體驗,表達了歉意。熊孩子上車,不管不問要挨罵,事先提醒也會冒犯人,但無論怎么做,都會有人有不好的乘車體驗。公共場所不是私人空間,吵鬧不可??;可同理,無視一些特殊群體的現實情況,同樣不合理。那么這樣下去這個結怎么解。
圖片來源于網路。聯系刪除
嬰兒放聲啼哭,幼童蹦跳吵鬧,天性使然。家長引導無果,急得滿頭大汗,尋常可見。但只要嬰幼兒哭鬧,家長就應該有負罪感。哄得稍微慢一點,就招來別人的側目,就被認為是“熊家長”。這些輿論傾向,是搞得一些家長壓力山大。但無論出于孩子安全,還是顧及他人感受,乘務員把招呼打在前頭,又有什么不好嗎?
每個人都曾小過,每個人都會長大變老。帶孩子出門沒有原罪,孩子也確實應該被包容,只是家長既要尊重公眾的感受,也要理解工作人員的兩難。在列車、飛機等公共密閉空間,公眾本質上不是反感孩子的吵鬧,而是對他們背后不明事理的父母的憤怒。而對孩子吵鬧不管不顧的家長來說,包容就不再是必需品,而是一種過分的要求。
如果說不斷放大“高鐵孩子吵鬧”,是在加劇某種刻板印象。但每次鬧上熱搜的熊孩子,又在用事實說明問題不在孩子的鬧騰,而是父母的放任。的確,管理方式可以不斷優化,公共服務需要不斷進階。但如果面對“請讓孩子小聲一點”的提醒時,每一個家長的態度和反應,首先是理解和配合,而不是認為被冒犯和區別對待。那么乘車出行,一定是簡單而且安逸,也就絕不會是公眾情緒和熊孩子和熊家長的死磕。
圖片來源于網路。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