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海椒
本文系“變化的川味原料”系列之川豬篇
中國養豬,以四川為大宗。自晚清迄今,川豬養殖長期為全國冠,約占國內總量一成,多時竟逾兩成。然而,輝煌數字背后卻是令人瞠目之豬種劇變:土種川豬本黑白兩種,黑豬為主要,白豬少而精,近百年間,外國豬種漸次引入,從無至有繁衍極多,而今洋白豬已呈席卷之勢,原有土種奄奄一息,可謂土消洋長,黑白顛倒。
清代以前,川豬相關記載散見各處。
漢揚雄《蜀都賦》“糴米肥豬”示精飼育肥,王褒《僮約》“持捎牧豬”表現放養,晉常璩《華陽國志》“溷中豬”反映圈養。唐杜甫《遣悶》“家家養烏鬼”為后人眾說紛紜,宋馬永卿釋“烏鬼”作祭鬼黑豬,如言不虛,可探彼時川峽黑豬之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生雍梁者足短”首述川豬體征,何宇度《益部談資》記川西“香豬”,《成都府志》《夔州府志》《洪雅縣志》均將豬列入物產。
入清后,川內涉豬文獻逐漸增多。
《榮昌縣志》始現“白豕”,吳任臣《十國春秋》記前蜀王建收豬稅“每頭一百文”,李必衡《金川瑣記》述夷地“尤喜豢豬”。同時,多部涉豬農書及獸醫專著在川誕生。
什邡布衣張宗法撰《三農紀》,有相豬、豢養、治療及方治,乃集大成之作。威遠知縣李南暉編《活獸慈舟》,論豬肉損益、認相牧養及病癥療法,其“川產者肉性咸寒微甘”是對川豬之稀見論斷?!敦i經大全》為較早豬獸醫專著,作者無考,察其刊印、流布區域,或為川黔療豬經驗總結。另有張文檒《農書》、劉漢章《生計編》、辜尚綸《老農筆記》等存目,惜文多亡佚。
古代文獻中的川豬
四川各地出土的古代“豬”
結合文獻及川內出土陶豬、壁畫、豬器,似可管窺川豬古貌:頭短耳小、顏曲面皺、背陷腹垂、體肥足短。
彼時,朝廷雖有戶部攝農事,惟豬業著力無多,川人養豬盡取農肥,對豬種認知無非黑毛豬、白毛豬之別,壩子豬、山豬之異,東路豬、西路豬之分,確要細究,頂多冠以地名。選種、育種、吊架子、催肥皆依舊法,鮮有易地而畜、異種而配之風,更無外國豬之識。
鴉片戰爭后,列強割我沃腴,刮我膏脂,亟欲瓜分殆盡。清廷形衰勢窘,被迫維新自救,在歷洋務之失,滑戊戌之稽后,重心漸從軍事拓展至實業及教育。農業作為工商之本,受到前所未有之重視,而養豬業作為農業主要副業,亦經前所未有之改觀。
翻譯國外畜牧書籍中的約窟廈豬
土種川豬成華豬
十九世紀末,仿日本,學西法,改良農業的風氣漸盛。
民間創農會、辦農刊、印農書,以上海農務總會及其《農學報》《農學叢書》最著,系統介紹包括畜牧在內的西方農學。川內學者亦紛紛譯述西學,如三臺陳開沚《裨農撮要》,井研董含章《西法農學淺說》,施煥《西法農器圖說》,榮縣黃英《籌蜀篇》等,皆宣揚新法,鼓吹農改。
當《牧豬法》《畜產汎論》《家畜飼養各論》等國外畜牧學著作入川,川人方觸及豬之品種、試驗、級進、衛生、經濟等新概念,方得知英國約窟廈(又譯作約克縣、約克夏)、霸窟廈(又譯作盤克縣、巴克夏),美國波蘭支那(又譯作波支、波中)、白這斯塌(又譯作白徹斯特)等世界名豬,這些品種后被率先引入四川。
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上諭,飭內外大臣建言獻策,以待甄擇,始啟新政幕。1903年商部立,設平均司“專司開墾農務、蠶桑、山利、水利、樹藝、畜牧一切生植之事”,旋又奏請通飭各省振興農務,“清地畝,辨土宜,興水利,廣畜牧,設農業學堂、試驗場”,是為全國倡導農業改良之先。
清代衙門
清末成都照片
1905年8月,川督錫良奏請設立四川通省農政總局,10月12日于成都厚載門內開局,為全川首個農政機關。局址設舊寶川局衙署,該局本鑄制錢,因銅缺停鑄,被裁附機器局,其地分設勸工外廠和農政總局,勸工外廠為毗鄰的勸工總局培養藝師及工人。
農政總局旨在“挈全省農政之綱”,以布政使許涵度為督辦,成都知縣王寅伯為提調,分農田、蠶桑、樹藝、畜牧四務,督飭各府州廳縣設分局,各鄉鎮村市設公社,舉力興農。同時結合川省實際,擬定先興蠶桑、農林,繼務農田、畜牧的總體方針,循序漸進。
是年,錫良為興農備才,選派29名生員赴日本學習實業。其中21人出自省城高等學堂、成都府師范學堂、華陽小學堂,8人出自游學師范學堂。在日就讀高等師范4人、鐵道4人、農業7人、工業8人、商業6人。留學費用,除鐵道生由鐵路公司籌給外,余皆學務處公費。農業生回國后,多從事教育、試驗工作。
清末四川咨議局
清末四川學堂
1906年,錫良又飭布政司辦中等農業學堂,為全川農業教育之始。校址在局西側,系舊房改建,初規模較小,僅教員5人,本科生40人,以蠶業科為主。校西南隅設試驗場植桑木,后稱桑園。次年添蠶桑速成科傳習所,招生40人。兩年后擴校舍增科目,新聘教員11人(含日本農學教習1人),新招本科生60人、預科生120人,于外東白塔寺置地220畝建試驗場,供學生分科研究實習。
學堂由布政使直轄,提學使兼轄,以洪汝源為監督,曹篤為傳習所監督。設農業、蠶業、林業、畜牧四科,因省城不便辦理畜牧,故先開農、林、蠶三科。畜牧雖暫緩施教,但相關的《動物學》《動物生理學》《家畜飼養》《肥料制造》等課程被列入必修。后該校遷至外東試驗場,為四川農業大學前身。
1908年,清廷官制改革,10月21日川督趙爾巽奏請裁分巡成綿龍茂道設巡警、勸業二道,以高增爵試署巡警道,周善培試署勸業道。勸業道總攝全省農工商業及各項交通事務,兼管原按察司所轄郵傳事務和原成綿道所營水利事務,同時并入包括農政總局在內的原農工商礦各局。
勸業道衙署為勸業公所,由原勸工總局局所改設,設總務、農務、工藝、商業、礦務、郵傳六科。農務科“掌農田、屯墾、森林、漁業、樹藝、蠶桑及農會、農事試驗場各事項”,畜牧事各涉屯墾、森林、試驗場等項。州縣設勸業分所,以勸業員行事,原各農政分局、公社并入。
趙爾巽(左)、周善培?(右)
趙爾豐
是年,為“開通智識,改良種植,聯合社會”,四川成立通省農務總會,會所設成都總府街,周善培薦通省師范學堂監督徐炯為總理,華陽縣紳朱國華為協理,各州縣辦分會、鄉鎮村市辦分所。農會一事,早在趙爾豐護理川督時便已啟動,因總協理無選,一直未落實。趙爾巽到任采取變通,先飭各屬辦分會,再由周善培舉薦二理成立總會。
査會章職事,內容既多且雜,陳其主要有四:一是倡辦農業學堂、試驗場、農墾公司;二是調查全省土地氣候、農林畜漁情況;三是組織實施農業改良生產;四是傳播國內外農業知識。
至此,近代四川首個官民同構的農改系統初具雛形:
勸業公所及各分所是行政機關,責在監督整飭;各初、中級農業學堂是教育機構,責在培養人才;農務總會及各分會、分所是民間組織,責在聯絡宣傳;各試驗場、農墾公司是實踐場所,責在研發推廣。
該系統承擔著全川農業改良重任,盡管后期各單位名稱、歸屬屢有變更,但萬變不離其宗,其體制、機制和模式對四川傳統農業觸動極大,對后世影響頗為深遠。
清末四川農舍
清末成都城墻外
據清末民初不完全統計,截至1911年,全川計有勸業公所1處,分所70余處,中等農業學堂4所,初等農業學堂34所,桑蠶傳習所130余所,農務總會1處,分會百余處,分所七百余處,墾牧公社4處,農墾公司10余家,農事試驗場74處(含省城2處)。
省城原有外東試驗場,為農業學堂所用。勸業道又于1909年3月在外南置地130畝,辦農事試驗場,以朱國琛為場長。該場除試種農作外,亦推良種授新法。開辦當年就發售干谷、包谷、菜豆、豆四大類30種農作種子,多由日本、美國引進,少量采自湖北、奉天,四川本土僅德陽干谷。這些種子平常陳列于青羊宮農產陳列處,供人觀摩選購。
清末勸業會會場大門
清末勸業會授獎儀式
青羊宮農產陳列處
青羊宮距外南試驗場不遠,是全省勸業會舉辦地。該會亦由勸業道主辦,為振興實業之舉。每年春,各地產品蜂聚于此,其中不乏川豬身影,如雙流豬只,樂山、宜賓、內江、巴縣等十余縣豬毛。此由傅崇榘載入《成都通覽》,該書又記“成都重黑豬,不重花豬”,當時一斤豬肉和雞肉同價(120文),近羊肉(130文),高于黃牛肉(70-80文),豬板油最貴(140文)。另據1910年勸業統計表,全川豬只1189萬頭,居全國首位。
隨著試驗場、勸業會、陳列處不斷完善,外南片區漸成種植、展銷、展示中心,加上后建的林業試驗場、家畜保育所,堪稱四川農林畜牧改革策源地。巧合的是,辛亥保路事起,從試驗場發出水電報傳遍全川,參與者恰有朱國琛、曹篤,內書“趙爾豐先捕蒲羅,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不日,天下大變。
晚清四川農改過程中,養豬業受“先蠶林,后農牧”總體方針局限,并無太多實質舉措,但由外而內、自上而下的近代畜牧知識、品種改良理念、經濟評價思想,為后來四川養豬業改革提供了意識推動力,而該階段積累的人才、技術、場地資源,又為后續提供了實際支撐力,不失為川豬變種之萌芽。
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須經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