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憤怒的背后,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表達憤怒,就是充分地將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請允許孩子有小情緒,這是他在表達;請看見孩子的需求,并努力回應他,認可孩子的感受,用愛去感化他的不開心。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一位媽媽問:
孩子特別固執(zhí),常常因為一點小事鬧個天翻地覆,情緒像山洪爆發(fā),我很難承接住,怎么辦?
這位媽媽說,兒子的脾氣非常大,一點小事都會鬧情緒。
一次在放學的路上,就因為沒有給他買面包,他就一直從學校鬧回家。
他不僅一直挑釁媽媽,還聲嘶力竭地說她是壞媽媽。
媽媽忍無可忍,直接將他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才收場。
可以看得出,面對孩子的情緒,媽媽是一點一點地崩潰的。
但是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也是非常欠妥。
其實,面對孩子的脾氣,很多父母第一反應是:只是想阻止孩子發(fā)脾氣,卻沒想過如何釋放孩子的情緒。
正是這種忽視,給了孩子很大的傷害。
01
孩子的發(fā)脾氣,
是在說“我需要幫助”
綜藝《婆婆媽媽》里,安迪約了朋友來家玩,但是爸爸告訴他要上網(wǎng)課,他頓時來了脾氣。
爸爸當時就怒了,警告他:“我不想看到你生氣的樣子,千萬別讓我發(fā)火……”
于是急躁的安迪換成了低聲抽泣。
爸爸的這一句話直接止住了安迪的情緒。
雖然威脅、恐嚇能止住孩子的脾氣。
但是,孩子只會因為恐懼而妥協(xié),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不會減弱,反而會慢慢膨脹。
心理學家費利帕佩里曾說:
孩子發(fā)脾氣時,如果你回嘴吼他或者粗暴地對待他,反而會導致情況更惡劣,你那樣回應,等于是在懲罰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其實,孩子發(fā)脾氣是兩方面原因:
1)是他們無法控制情緒。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有三層,分別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本能腦:最早開始發(fā)育的,控制人的生命功能;
情緒腦:它的大腦模塊緊密連接著人類的情緒,讓人避開理性思考,通過悲傷、興奮、愉悅等情緒,來斷定一件事的好壞。
理智腦:最后發(fā)育,控制我們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學習、記憶、推理、計劃、控制等等。
人的理智腦在大約 22 歲時,才能發(fā)育成熟。
孩子的“理智腦”沒有發(fā)育完善,無法理性控制情緒,所以,一遇見不高興的事就會無理取鬧,是很正常的事。
2)孩子的需求沒被滿足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說:
“孩子任性、發(fā)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fā)育,超出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他在需求無法實現(xiàn)時,心里就會產(chǎn)生挫敗感和無力感。
當他們的感受孩子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時候,就會用發(fā)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這時候,孩子的行為就是在說“我有需求,但我不會表達,只有發(fā)脾氣才能讓你看到我。”
發(fā)脾氣是孩子的正常情緒,如果父母一味地阻止,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02
阻止孩子發(fā)脾氣的“五重傷害”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書中認為: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是他的內(nèi)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么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頭,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阻止孩子發(fā)脾氣并不是阻止了孩子一次情緒,而是加速了孩子“負面”人格的生長。
1)他會自我攻擊
當孩子的情緒總是無法發(fā)泄的時候,他會形成兩種“自我攻擊”模式。
一種是“外在自我攻擊”:自殘。
前段時間,閨蜜說:他的兒子最近一發(fā)脾氣,就愛打自己。
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將自己的臉抓爛了,一個多星期才見好。
這就是孩子的一種“外在自我攻擊”。
這樣的孩子大部分脾氣都很暴躁,又常常被壓抑情緒,最終會通過打自己來泄憤,同時也是與父母的一種對抗。
世界心理衛(wèi)生組織曾指出: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
另一種是“內(nèi)在自我攻擊”:自我批評
不允許孩子發(fā)脾氣,本質(zhì)上就是切斷了孩子負面情緒的輸出。
但是這些情緒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反而會讓孩子經(jīng)常自我批評,否定,貶低自己。
如果一直被壓抑,情緒不僅不會消失,還會堆積在心底,成為“心理包袱”,徹底堵住孩子的心門。
2)孩子共情感知能力較差
網(wǎng)上有一個男孩子說:
“父母從小就給他立了兩個規(guī)矩,男子漢大丈夫,一不能哭,二不能發(fā)火。”
因為這個規(guī)定,他一直很壓抑自己,即使再生氣的事情,他都毫不在意。
他說:
我慢慢地變得,對什么事都提不起多大的興趣,我自己都覺得我是一個很冷血的人,幾乎沒有真實的感情存在。
有心理學家說:一旦孩子的情緒被壓抑,抹殺了孩子對情緒的感知能力。
這樣一來,孩子會慢慢變得: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真情實感;甚至不會生氣,為人會非常冷漠。
這樣的孩子,面對外人的時候總是孤僻的,嚴重的甚至會自閉。
3)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情緒總是不被接納,漸漸地他會藏起自己最真實的訴求,轉(zhuǎn)而用別人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比如:
媽媽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即使再生氣,也要努力做好乖乖女。
不允許哭,即使受再大的委屈,也默默地忍受……
長期受到壓抑,雖然讓孩子看起來很討人喜歡,但是他們永遠都會為了迎合別人而犧牲自己;
碰到別人觸犯自己的利益時,不知道爭取合理的要求,常常忍氣吞聲,最終變得軟弱無能;
從小就習慣妥協(xié)于家長的管制,不敢表達意見,孩子為了不被吼,努力順應家長的想法,失去自我。
4)容易有心理問題
心理學的“斯萬高利效應”:指的是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及時消化的話,就會在心中快速繁殖,直至毀滅情緒系統(tǒng)。
其實壓抑的情緒從未消失,只會越積累越多,等待時機,以更加猛烈的方式呈現(xiàn)。
有一位網(wǎng)友回憶說:小時候,她辛辛苦苦摘抄的歌詞不見了,生氣得大哭大鬧。
媽媽不問緣由就將她打一頓,她消停了,生氣變成了傷心,一直留在心里。
長大后她不敢,也不會表達憤怒。
沒想到壓抑的情緒讓她越來越抑郁,甚至有幾次有了自殘的沖動。
如果父母從小就告訴孩子:不許哭,不許鬧!憋回去!
這樣類似的話,給孩子造成太大心理壓力,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也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
5)導致孩子性格暴躁
孩子發(fā)脾氣,我相信90%的父母都會有這兩種舉措:
一是講道理,哄他:那下次多半還會故伎重演。
二是打罵壓制孩子:孩子可能會害怕,不敢再忤逆,但是他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的“暴力解決問題”方式,會讓孩子潛意識里就會認為:處理事情,用暴力解決就對了。
尤其是在一些公開場合中,孩子發(fā)脾氣我們可能更難保持冷靜,更容易打罵孩子,這種激烈的方式不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助長孩子的脾氣。
03
教會孩子正確發(fā)脾氣
比阻止更重要
當然,我們允許孩子發(fā)脾氣,但絕對不是縱容孩子的脾氣,而是想辦法化解孩子的情緒。
我們可以用三步來化解。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脾氣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當一個人處于焦慮狀態(tài)時,最需要借助另外一個人對焦慮的容納能力來釋放壓力。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唯一的出口是“安全感”。
因此,對于鬧脾氣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能硬碰硬,而要去接納。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愛撫效應”:
指的是在愛撫過程中產(chǎn)生感覺,讓人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一些化學物質(zhì)發(fā)生變化,從而緩解緊張,改善人的不良情緒。
爸媽們抱抱孩子或者摸摸孩子的頭,可以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緒。
其次: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
第二步:引導孩子說出“需求”
《非暴力溝通》里提到:
每一種憤怒的背后,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表達憤怒,就是充分地將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
每一個孩子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fā)脾氣,父母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背后的需求。
朋友講過兒子發(fā)脾氣的經(jīng)過。
有一次出差回來,孩子無緣無故沖他發(fā)脾氣,飯不吃,覺不睡,把毛絨玩具狠狠地扔在地上。
過了很久,孩子才眼眶紅紅地說,媽媽出差,三天沒回家,想讓媽媽抱抱我。
孩子發(fā)脾氣,大多是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鬧情緒時,引導他將心中的不滿“說出來”。
比如:
父母耐心地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你可以大聲說出你很生氣,或者把你的憤怒畫出來。
說出需求,才能解決。
第三步:引導孩子化解情緒
緩解孩子的情緒,有兩個方法:
一是幫孩子轉(zhuǎn)移注意力:
繪本《我生氣了》,就給了父母很好的啟發(fā):
小男孩站在椅子上拿餅干,不小心從椅子上摔了下來。
隨后,他生氣地對著媽媽發(fā)火。
媽媽看著小男孩憤怒的樣子,沒有生氣,而是溫和地說:“不要大叫,不要大喊,也不要撞地板,那樣沒有任何幫助。
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我有個好辦法,從1數(shù)到10,你來試一試。”
小男孩按照媽媽的話數(shù)到了10,真的停止了發(fā)脾氣。這就是一個情緒轉(zhuǎn)移目標的方式,它可以起到一個情緒緩沖的作用,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所以,父母在不破壞物品,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讓孩子轉(zhuǎn)移注意力。
比如,可以進行一次枕頭大戰(zhàn);還可以畫一幅畫;可以約定生氣了互相抱抱對方等等。
當孩子學會了轉(zhuǎn)移情緒,才能培養(yǎng)他的情緒控制力。
二是用“示弱”的方式,讓孩子換位思考
這種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共情的方式。
比如,孩子因為搭積木失敗而大發(fā)脾氣,媽媽也可以用同樣的失敗方式讓孩子明白:“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會失敗啊”。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父母都沒有因此發(fā)脾氣,我也不能發(fā)脾氣。
04
每一個孩子的脾氣,都會沖擊父母的內(nèi)心。
但是,我們卻不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回擊“孩子,而是要用愛意去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到安心。
有人總結(jié)了“接納”有的三重境界:允許、看見、認可。
請允許孩子有小情緒,這是他在表達;
請看見孩子的需求,并努力回應他,認可孩子的感受,用愛去感化他的不開心。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說:“一定是因為你內(nèi)心渴求一個獨特的孩子,上天才賜給你這樣神奇的禮物。”
所以,從此刻起,我們用愛去接納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