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敬亭山,不能不說謝朓樓;說謝朓樓,不能不說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坐標安徽皖南的宣城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令無數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不僅因為宣城迷人的自然風光,而且更在于宣城深厚的人文歷史印記。
宣城的自然風光當屬敬亭山,而宣城的人文歷史印記當屬謝朓樓。宣城也因謝朓樓和敬亭山被稱為“詩歌之城”。
敬亭山
敬亭山
謝脁樓之北就是宣城名山敬亭山。
敬亭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宣城市宣州區,是一個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旅游勝地,以其秀麗的山水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
敬亭山雖不在天下名山之列,但在歷代文人心目中,卻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敬亭山自古以來就為文人騷客所偏愛,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以至享有“江南詩山”的美稱。
謝朓在任宣州太守時,所作的山水詩也大多吟誦這里,留下許多佳句名篇,更開創了山水詩的新風,如這首《游敬亭山詩》:
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
隱淪既已托,靈異俱然棲。
上干蔽白日,下屬帶逥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饑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
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茲理庶無睽。
敬亭山,夕陽晚照
敬亭山是宣城深厚人文底蘊的杰出代表,謝朓任宣城太守期間經常吟詩歌頌敬亭山,還特地在山上建樓攬勝,并以清新流麗的筆觸寫出山水詩《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謝朓樓
敬亭山之南就是宣城人文名勝謝脁樓。
謝朓樓就是宣城的一張印記著厚重人文歷史的名片。謝朓樓因為南朝山水詩人謝謝而得名。
謝脁,南朝齊詩人,字玄暉,曾任宣城太守,又稱謝宣城,在永明體詩人中成就最高。謝朓的詩風格清俊,其山水詩開唐詩先河,“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等絕唱對唐代詩人有深遠影響。
謝脁樓原為謝脁故宅,在太守郡衙后面的陵陽山頭,位于全城最高處,謝脁自名其曰“高齋”。他在兩年的太守任上,起居、理事、吟詠、寫作,多在此齋。唐初當地人為紀念詩人,在原址建二層高樓,俗名謝脁北樓。
歷代文人名士慕名而來,登樓觀賞者絡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這座文化名樓,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成為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
在謝朓寫下《游敬亭山詩》250年后的唐代,在某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宣城敬亭山南麓林木掩映的小道上,有一位年輕的詩人漫步穿行其中。
林蔭小道通向謝朓樓,當謝朓樓映入詩人的眼簾,他的臉上洋溢著一絲喜悅,他登上謝朓樓,放眼遠眺,宣城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于是一首名為《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的詩歌從李白的繡口中傾瀉而來: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江邊的宣城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美麗的句溪和宛溪在宣城的東北交匯后,又繞著宣城緩緩流淌,遠遠望去,就好像是一條繞著宣城的絲帶。
句溪和宛溪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橫跨在宛溪上的鳳凰橋和濟川橋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江水與橋影在絢麗的晚霞的映射下,散發出璀璨的色彩。遠處的村落炊煙裊裊,彌漫在村外的橘柚林間,深秋時節的梧桐樹已然披上了黃燦燦的外衣。
這位詩人就是李白。
其實這已不是李白第一次來到宣城敬亭山,也不是李白第一次登上謝朓樓。再如這首《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就是詩人在謝朓樓送別親友時寫下的,全詩名句薈萃,被譽為千古絕唱: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與敬亭山
據資料記載,李白在十余年間,多次到達宣城,曾經七上敬亭山,留下的詩作有45首,李白這首《游敬亭寄崔侍御》就是在敬亭山上寫下的寄給朋友的詩歌,原詩如下:
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視鴛鷺群,飲啄自鳴躍。
夫子雖蹭蹬,瑤臺雪中鶴。獨立窺浮云,其心在寥廓。
時來顧我笑,一飯葵與藿。世路如秋風,相逢盡蕭索。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壯士不可輕,相期在云閣。
在李白眾多吟詠敬亭山的詩歌中,《獨坐敬亭山》堪稱千古絕唱。如今去敬亭山旅游,一進大門就能看見大門旁的一塊石頭上就刻有這首詩: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是唐代詩壇偉大的詩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往往被后世冠以浪漫詩人和豪放詩人的標簽,浪漫和豪放是一種超凡脫俗、自由無拘、飄然高蹈的代稱,給人的是一種羨慕的輕松愉悅感。
浪漫和豪放充分說明了李白超然、自在、瀟灑的精神風貌和非凡的氣質。在后世人的心目中,李白也就成為了浪漫和豪放的代表。然而,浪漫和豪放往往也是孤獨的代表。
李白也是孤獨的,他的詩歌中就體現著人生的孤獨。在大多數李白的作品中,孤立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寧靜的隱逸,而是為詩人提供了機會,顯示創造性的、豐富的自我,以及以自己的想象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
如《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這首詩中,孤立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寧靜和隱逸,而是為詩人提供了機會,顯示創造性的、豐富的自我,以及以自己的想象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
再如《夏日山中》中的“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是詩人特立獨行的孤獨的自我形象;《自遣》中的“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是詩人突然的孤獨的自我形象。
李白則通過獨特的行為,通過不同于他人的姿態來抒寫自我、彰顯自我。對李白來說,只要有詩歌活動,他就不會孤獨。如果鳥和云離開了他,他能夠找到更可靠的伙伴,這樣的情感體驗被李白寫進這首《獨坐敬亭山》中。
《獨坐敬亭山》前兩句勾畫的景色已顯蕭索,后面的字句更加呈現了濃濃的孤獨之情。是什么樣的情境下的何種心情,讓灑脫的大詩人孤郁如此呢?而這個只剩下的兩不相厭的敬亭山代表的又是什么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這首絕句中,一起去體驗詩人“獨坐”的那份孤獨感。
從詩題可知,詩人所處的地點是敬亭山。從詩題還可知,這次前來敬亭山的只是詩人自己,這體現在一個“獨”字上,而這個“獨”字也把詩人的心境完美地呈現了出來。
所以,將詩題聯系起來,“獨坐”二字寫意而又傳神,表現了人與自然在寂靜中相互為伴的獨特審美意境。
開篇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簡到極致的線條與畫面:詩人獨自一人坐于敬亭山上,看見眾多的鳥兒都高飛遠去了,慢慢地已看不見蹤跡,僅有的一片孤云也獨自悠閑離去。
眾鳥高飛,本來含有熱鬧喧騰的動感畫面,但詩人卻緊接著用了一個“盡”字,抹去了眾鳥在一起喧鬧的聲音和歡騰的形態,只留下一片無聲的寂靜。此時的敬亭山只剩下獨自望空興嘆的詩人,在群山的掩映下,愈發顯得孤獨。
飛鳥已然遠去,詩人又把目光轉移到天際間的一片白云上。白云本是舒卷自如、隨風飄逝的,與詩人漂泊般的身世有些相似。然而,正當詩人要注目寄情于它時,它竟然也飄然而去。
這兩句表面上是寫眼前的景色,實際上是詩人借以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襯托了自己孤獨的心境。
鳥的喧鬧漸漸地消失了,孤云也越飄越遠,天地間更顯得清幽寂靜,一空如洗,只剩下寂然獨坐的詩人。鳥兒離開了詩人的視線,或許它們是倦鳥歸巢,飛倦了,飛到自己的安樂巢中去了,可李白又該去哪里?他的歸宿究竟在何方呢?
李白在《春日獨酌》中寫道:“孤云還空山,眾鳥各已歸。彼物皆有托,吾生獨無依。”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所歸依,可李白卻無處可去。
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離詩人而去。
“盡”、“閑”兩個字,也把讀者的思緒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卷舒自如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清幽平靜。這是一幅盡顯孤獨與寂靜之美的水墨山水寫意畫面。
詩人以閑適的筆調寫出了飛鳥的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后面兩句的表情達意做足了行文和詩意上的鋪墊。
李白是獨坐在那里的,也許獨坐的時間太長了,以至于原本還在山邊飛的鳥、飄動的云,都在不知不覺中先后飛走了,飄離了,不再陪伴他了。那么,留下來的還有什么呢?那就是敬亭山了,所以他孤獨地望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孤獨地望著李白。
后二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偌大的天地間,在彼此的注視中,怎么看也看不夠的,只有孤獨的詩人和敬亭山。詩人久久獨坐,凝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仿佛注視著眼前這個失意的人。
面對現實中的世俗世界,詩人悶悶不樂,倍感孤獨。而面對著敬亭山,詩人仿佛找到了一片凈土,在這里可以天馬行空地思考,隨心所欲地放縱。
他想和光同塵,卻落得個飄零江湖的結局,所以他遠離塵世,忘懷得失,內心得到片刻的寧靜,在敬亭山寂靜安寧的環境中他得到了心理的慰藉,精神似乎找到了歸依,得到了安慰,自然山水成為他孤獨中的知己。
但寧靜安詳只是短暫的,他畢竟是塵世中人,終究還要重新回到紛紛擾擾的塵世生活中去。
“只有”二字中,流露出詩人的無奈和他內心的深深孤獨感。在李白的生命中,伴隨他的并不總是飄逸豪邁的自在與逍遙遠游的灑脫。
相反,李白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無所歸依的漂泊感和孤獨感。李白思想深處有一個孤獨的自我,這種孤獨的情感源于其內心對歸屬的渴望。
在這兩句中,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詩人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孤寂,也是一種美
中國的文人墨客對于大自然山水的欣賞正如禪師參禪的過程一樣,有三種層次:
第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三種層次,既是三種境界,同時又往往是詩人歷經的一個過程。
第一種層次是,把存在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作為客觀的存在來看待,山水和人彼此之間是孤立的、毫無內在聯系的存在;第二種層次則是詩人通過對山水形、聲、色等諸方面的體驗,讓詩人內心的情感得到觸動。
最重要的第三種層次,不論山水有多么美妙、壯麗,也不管詩人如何欣賞山水,寄寓情懷,但最終人還是人,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他們是不同的外物的存在,人和山、人和水最終還是要分離的。
他們的相處只能是詩人短暫的停留,而不是詩人永久的歸宿。
如果按照這種山水體驗劃分的話,毫無疑問,李白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的關系明顯屬于第三種層次。這兩句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敬亭山和詩人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詩人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這首詩的后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態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可愛,愈是表現出人情的冷漠;而詩人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敬亭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是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
在李白獨自登臨敬亭山的這場獨角戲中,在這孤單角色里,連對白總是自言自語。突然記起歌手許茹蕓演唱的歌曲《獨角戲》,或許在某種層面上,這首歌也能詮釋李白此時的心境。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里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么結局
自始至終全是你
讓我投入太徹底
——許茹蕓《獨角戲》
有一種說法是李白之所以一生七次登臨敬亭山,是因為玉真公主的緣故。宣城敬亭山腳下有一個詩碑,碑文中說玉真公主傾慕于李白的才華,為此向朝廷舉薦李白。
而李白在長安也是不負眾望,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李白離開了長安。玉真公主也退出是非恩怨的漩渦,選擇敬亭山作為隱居之地,最終郁郁而亡。李白得知此事寫下此詩以紀念二人之間的情誼。
李白一生中七赴宣城敬亭山,是因為玉真公主隱居在這里,然后他們在同一年離世。或許,他們之間發生了一段美好而旖旎的愛情故事。
這件事雖然傳說比事實的成分更大一些,然而卻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對詩句的回味揣摩卻是無窮的:兩不相厭的為何只有敬亭山,無論是山中的秀麗景色令詩人流連忘返,還是詩人對陷入困境時曾得到的心靈慰藉的眷戀,都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回味。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李白之所以七次登臨敬亭山,是因為仰慕南朝山水詩人謝朓的緣故。謝朓的詩風清逸秀麗、圓轉自然,音調和諧、鏗鏘悅耳,已具備唐詩的一些特點,是古體詩向近體詩轉變的重要推手,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謝朓因與謝靈運同族而被稱為“小謝”。謝朓20歲入仕,但多為閑職,輕裘肥馬、廣結詩友,32歲出任宣城太守。宣城名勝謝朓樓又稱北樓、謝公樓,就是謝朓擔任宣城太守時主持修建的。
有一次,李白來到宣城,登上謝朓樓,與好友飲酒觀景,縱論詩文,高談闊論。事后李白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李白之所以仰慕謝朓。一是與詩歌有關,謝朓的詩風圓潤流轉、清逸自然,對音律聲調的安排和拿捏都是李白所在意和學習的。
如前文所說,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李白自信地認為他的詩歌得到了漢朝詩文與建安風骨的神韻,又融會貫通了謝朓的清新。由此可見,李白對謝朓是很崇拜的,有一種異代相逢成知己的感覺。
另一個點,是謝朓的人生際遇和人生態度,謝朓32歲出任一方太守,詩酒輕狂,寄情山水,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而李白的故事和人生際遇是傷感的,所以,他又很仰慕謝朓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
其實,不管是玉真公主還是謝朓,他們都是與敬亭山有關的人,但他們都已成為了過去式,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人。
詩人獨自登臨敬亭山,身邊無親無友,更兼此時飛鳥盡去,白云悠閑,山間萬籟俱靜,在寂靜之中愈能彰顯出詩人的孤獨。世人都離他而去,誰是詩人的知音呢?人山相看兩不厭,詩人的知音就是眼前的傲人挺立的敬亭山。
這種遭萬物遺棄,唯有與敬亭山對視的傲然的孤獨,在讀者心中產生的震撼,甚至要遠遠超過他在《月下獨酌》中所表現出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孤寂。對月獨酌,不只有明月為伴,還能“對影成三人”。
而在敬亭山這個廣袤的空間中,只有靜靜佇立的敬亭山默默地陪伴著詩人。這里沒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互動,只有相互凝視的默契,其寂靜無聲更把詩人的孤獨情緒又推上了一層。
整首詩共有四行,第一句寫鳥兒高高飛走,飛得那么堅決徹底,一點情意都沒有;第二句描寫天邊僅存的一抹云彩也選擇了無情地離開。
從前兩行來看,很顯然“眾鳥”和“孤云”是作為圖形存在的,而廣袤的天空則是充當了背景或者說界標;而在后兩句中,圖形與背景發生了轉換,詩人成為了“有我之境”,此時圖形變成了詩人自己,而敬亭山則成了背景。
通過圖形與背景的轉換,詩人也引出了全詩的詩旨:詩人在看山,山也在看詩人,詩人看不厭的只有敬亭山。
如果從整首詩來看,高飛的群鳥和漂游的孤云又是作為背景來體現詩人的孤獨與寂寞的。眾鳥飛盡,孤云飄逝,茫茫大地之中唯有敬亭山與詩人默默廝守,相互欣賞不已。在大家都離我而去之時,只有你還念著我,伴著我。
王國維在談及詩歌的境界時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里的有我之境,指的是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
很顯然,李白眼中的敬亭山是一種“有我”的境界。“相”與“兩”的重復使用,表明詩人此時已與山緊緊聯系在一起了;“只有”表明了詩人對敬亭山那種對自己不離不棄真情的感激。
此時已分不出何者為詩人,何者為敬亭山,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崇高境界。這里表現的是詩人精神上自我放逐的孤傲。
在詩的深層意象中,有詩人與敬亭雙峰并峙于天地之間的崇高境界,于飄逸中暗蘊著孤崛超拔的精神力量。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換句話說,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敬亭山的無可描摹的景色,抒發內心的無可奈何的情感和對孤獨體驗的摹寫。
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中,李白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詩人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
小話詩詞
謝朓修建謝朓樓,謝朓樓也因謝朓而得名,兩者相得益彰,后來人們以他的名字將這座樓命名為“謝公樓”。謝朓樓和我國古代的名樓一樣,也曾因為一篇傳世的詞賦而譽滿天下。
自謝朓的《游敬亭山》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等詩篇傳頌后,敬亭山聲名鵲起,直追五岳。自唐至清,有300多位書畫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韋應物、蘇東坡等曾經慕名登臨;歐陽修、范仲淹、晏殊、黃庭堅、文天祥、湯顯祖、文征明等歷代文人墨客,也來此追尋謝、李足跡。
現在,敬亭山上還有一座“太白獨坐樓”塑有李白像,四周墻壁上掛有李白等名人吟誦敬亭山的詩句,登山道路也被命名為“詩徑”。
敬亭山和謝朓樓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無虛日”的江南詩地。宣城也因謝朓樓和敬亭山成為名副其實的“詩歌之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