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常對孩子說這4句話,引導孩子找到那條可以按自己意愿成長的路徑,離他們想成為的人越來越近,幫助他們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薩姐
作者:木青
在家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出門卻成為別人的“舔狗”。
一說起女兒的“討好”行為,有位媽媽苦惱極了,真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原來,鄰居家的小姐姐成為了自己女兒追隨的偶像,每天吃過晚飯,女兒都會帶上一堆玩具找小姐姐下樓玩:
慷慨奉上玩具,屁顛屁顛跟小姐姐身后,一切行動聽小姐姐指揮……那心甘情愿的模樣,儼然就是個小迷妹(小舔狗)。
媽媽說,這也沒什么,孩子嘛,都有自己的社交規則。
但讓媽媽不能接受的是,女兒奉上了自己的玩具,但當她要玩的時候,卻要“請示”過小姐姐,等對方同意了才敢玩。
更讓媽媽感到糟心的是,有一次小姐姐來家玩,女兒無比殷勤,她找出所有自己平時最稀罕的玩具,最喜歡的零食,一件不留,全部奉上。
要知道在平時,就連媽媽問她要一個,孩子都會猶豫思考……
媽媽說,她問過女兒為什么對小姐姐那么“大方”,女兒的回答讓她很失落:
她喜歡跟小姐姐玩!她害怕小姐姐不跟她玩?。∷灰〗憬阃妫。?!
看女兒交友如“舔狗”,做媽的心情無比復雜:
既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走向自己的小世界,卻又不希望孩子因討好別人,卑微迷失自己……
該如何培養孩子陽光、自信、大方的人格魅力呢?
為人父母,一定要從小對孩子多說這4句話。
01
孩子,別怕犯錯
前不久,身為人母的“奶茶妹妹”章澤天出席巾幗建新力論壇,她不僅分享了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見分享了自己的育兒心得。
章澤天說,小時候的她性格靦腆,做事常擔心犯錯,因此她從不敢爭取什么,導致自己錯過很多機會。
如今,她驚訝地發現,7歲的女兒也面臨和她一樣的問題:性格害羞,做事畏手畏腳,也總擔心犯錯。
為此,每每遇到這種情況,章澤天會不厭其煩一遍遍鼓勵女兒:不要害怕犯錯,生活是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她說:
“你仔細想想,對于別人犯過的錯,你還記得嗎?其實早就忘了,對不對?
這是因為那是別人的生活,跟你沒有關系,反過來,別人也是一樣,他們也不會記得你犯過的錯。
所以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我們應該主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去擁抱自己的生活?!?/strong>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
倘若一個孩子,總擔心自己犯錯,思想束縛會讓他們越來越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評價,從而不斷束縛自己的言行,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武志紅老師說:
“心靈成長的本質,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實?!?/strong>
父母是孩子的養育者,孩子的心靈空間,在最初的生命階段,應該由養育者來塑造。
當孩子畏手畏腳時,父母請多對孩子說“別怕犯錯”;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請多對孩子說“沒有關系”。
只有當孩子的心胸放開了,他們才不會因為一點小事沒處理好,終日惶惶不安。
在試錯中自我突破,才能擁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勇氣,擁有迎面外界負面評價的能力,不畏爭議,不懼人言,從容自信做自己。
02
孩子,請把自己放在第一
常有家長擔憂:孩子享獨食,孩子不愿意與人分享玩具,孩子自私怎么辦?
抱著對未來的擔憂,不少家長會直接上手,或強行奪取孩子手中之物慷慨分享,或一頓訓斥,強迫孩子給予。
久而久之,懾于家長怒威,孩子習慣了委曲求全,悄悄滋生討好型的人格。
孩子必須大方分享才是立世姿態嗎?
看到一位美國媽媽的做法,刷新認知,為人父母其實大可不必執著于此。
我們完全可以堅定地告訴孩子:請把自己放在首位,你可以自私,你可以首先滿足自己。
親子作家盧丹丹在《規矩的背后是自由》一書中描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一個美國媽媽帶著兩歲女兒在外玩耍。
有個小男孩跑過來,他看中了小女孩手中的玩具,可小女孩不愿意分享。
和大多數中國媽媽的做法不同,這位美國媽媽沒有“勸解”自己的女兒,卻轉身對小男孩說:“不好意思,她不同意?!?/p>
沒有解釋,沒有尷尬,美國媽媽無比淡定地“護犢子”。
相反,作為旁觀者的盧丹丹反而不安。
稍后,她問美國媽媽:“孩子現在不懂分享,未來會不會變自私?”
聽此言,美國媽媽笑了,她大方地告訴盧丹丹:她一點兒都不擔心!
這位媽媽認為:
自私是通往分享的必經之路,孩子只有自私過,占有過,專享過,做過真實的自己,他們才有能力迅速地從自我轉移到他人。
換句話說,只有擁有過的孩子,才能真正地學會分享。
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請勿苛責,告訴他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是自私,那只是意味著為自己堅定立場。
然后盡自己所能去做事,讓自己獲得成功,實現夢想。
03
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朋友
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孩子亦是如此。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友誼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越來越重要的養分。
父母如果留心,你就會發現,那個你看起來無憂無慮的小小人兒,他們也許正陷入社交的困境里不知所措。
表妹家女兒5歲,正讀幼兒園中班,提起女兒的幼兒園生活,表妹說,那也是一個“小江湖”。
之前,表妹給女兒買了一個漂亮的小玩偶掛件,女兒歡天喜地,天天掛在小書包上,帶著去上學。
猛然有一天,表妹突然察覺到,她已經有好些日子沒有看到女兒摯愛的小掛件了。
隨口一問才知道,別人把它“借”走了。
女兒說:“我的好朋友很喜歡,我就借給她玩了,可是她一直沒有還我……媽媽,其實我很喜歡那個小掛件,你能再給我買一個嗎?”
看到女兒猶豫、失落又期待的樣子,表妹一開始沒當回事,隔天又一模一樣給買了一個,并告訴女兒:“借”走的小掛件,就當送好朋友了吧。
為此,女兒非常高興。
但漸漸地,表妹意識到,女兒的“心愛之物”帶到幼兒園后,隔三差五就沒了蹤影,大多數情況下,她都借給了自己那個“好朋友”。
次數多了,表妹就有些生氣,有一次和女兒“談心”:“媽媽知道,她是你的好朋友,可你發現了,為什么你的好朋友每次都是問你借呢?”
女兒懵懂,不解其意,只是不斷重復:“媽媽,她是我的好朋友……”
幼兒園再小,也是孩子的江湖,在社交這條路上,為人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交往”的準則和邊界。
真正的好朋友,并不需要自己刻意討好而來,也并不會因你的拒絕拂袖而去。
真正的好朋友,是彼此平等地在一起,可以輕松笑,可以暢快玩,不攀比,不詆毀,在難過時安慰你,在高興時陪伴著你,在困難時幫助你。
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用盡力氣在維護一份友誼,請堅定地告訴孩子:
如果做不成朋友,一定不是他的錯,不因是每個人都適合做朋友!
04
孩子,請大膽表達自己
心理學指出:"討好型人格"具有“迎合”特質,常常一味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
從小培養孩子大膽表達,是培養孩子形成積極、樂觀人格的重要方式。
勵志演說家,模特Caitlyn Roux曾在一次TED分享會上講述了自己從討好型人格走出來的心路歷程。
那還是讀高中時候的她,由于沉迷在取悅他人的心境里無法自拔,她付出了無比艱辛。
在歷經節食對生理造成傷害,失戀對心理造成痛苦后,失去身份價值認可的Caitlyn Roux 無比痛苦,瀕臨崩潰。
Caitlyn Roux回憶說,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一點兒都不了解自己。
當她立志要找回自己后,她決定開始寫勵志日記:記下自己每天的感受和想法,在每一篇日記的最后,用積極的語言來肯定和暗示自己……
改變的勇氣帶給她強大支撐力量,足足花了兩年時間,Caitlyn Roux終于走出了心理的陰霾,找回了自己的快樂,她深切感受到:這個世界是為自己創造出來的。
從小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需要,其實是在幫助孩子不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讓孩子在表達與反饋中,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從而堅定地做自己。
05
長大是一種本能,成長卻需要有意識去進行。
就像與好友越相處越熟悉一樣,孩子也需要從小專注了解自己,與自己親近。
為人父母,常對孩子說這4句話,引導孩子找到那條可以按自己意愿成長的路徑,離他們想成為的人越來越近,幫助他們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