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里抵達年薪百萬,Kelvin只用了不過短短7年。這個名校出身的翻譯,30歲后就再沒給人“打過工”。細看此前的4段工作經歷,雇主都大名鼎鼎,他在其中每一家做的內容卻完全不同:一個口譯優等生能在公關、市場營銷和產品經理等職能角色中切換自如,多少是種本事。
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代精英學子特有的氣質:清醒、努力、且敢干。
他在剛出校門時,就意識到未來的殘酷趨勢:自己所學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被機器所取代。這也是他選擇不斷轉型突破、在香港職場卷生卷死的重要原因。
努力,只是這個故事里最淺表的部分。30歲時,他自認為參透了工作的本質,不想朝著天花板繼續前進,轉而投身大健康創業,一干就是5年。
生活是由無數偶然組成的,他的轉型之旅卻像是精準算好了每一步。
選擇印度政府能源項目作為跳板╱01
選擇回港,轉型做GR╱02
進入世界500強,選擇轉型市場營銷╱03
選擇轉向To-C產品經理?╱04
辭職創業,選擇深耕大健康╱05
尾聲╱06
選擇印度政府能源項目作為跳板
年齡:23|年薪:20萬港幣
2010年,22歲的Kelvin剛從一家知名國防大學的軍事翻譯專業畢業,就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當時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和歐盟有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項目,讀完之后可以留在德國工作,吸引了不少Kelvin這樣的學生報考。“我們那一屆有700多人報名,爭20個名額。”他最終沒能通過復試。
專業限制就業方向的情況下,他又不想考公,于是開始留意大陸之外的機會,他注意到香港理工大學的口譯專業也不錯,將來還有機會去聯合國實習,在積極申請之后,他拿到了這個珍貴的offer。
至此,青島小伙開啟了他的港漂生涯,這一漂就是十幾年。
他對國際大都市滿懷憧憬,期待將來能進聯合國一展青云之志,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放松。在這所QS排名全球前100的名校,Kelvin的同學個個臥虎藏龍:有大學老師來進修的、有積累了豐富實戰經驗的、還有英語專八閱卷組的。“有些同學讀書期間就開始接活兒,一場會議翻譯能賺6000~7000港幣,大家私下也會談論這個月自己接了幾個case。”
這些難以消化的差距,總讓他不自覺地焦慮:“別人能掙錢了,我還在花家里的錢,我只能拼命學習追趕同學。一有什么活動,我就積極參加,推銷自己。”
2011年,即將研究生畢業的Kelvin被印度政府的能源項目選中去做翻譯。2萬港幣的月薪對當時的應屆生很有誘惑,前提是得去印度——有些同學很猶豫,他卻毫不在意:“這是國家層面的項目,跟著政府接觸到的人肯定會不一樣,說不定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跳板,去到其他領域。”
●2014年,Kevin從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
彼時以iPhone4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剛剛問世,機翻內容流行起來不久,Kelvin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口譯這行可能將來會沒落。
“翻譯本身就個苦活兒,要一直不停的學習。如果你主攻一個領域,像新材料、能源、醫療,隨著這些行業不停發展,(翻譯)專業術語也要一直跟進學習。”在港校的這一年里,Kelvin已經認清了現實:普通的翻譯行當只是青春飯,聯合國也只是個虛名,還是通過英語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才靠譜。
事實證明,這個認知確實超越了時代。
在印度政府上班的第一天,他的領導就說“You don't belong to us. You need to keep up with us.(你不屬于我們,可你得跟得上我們)”。作為與中國企業對接的專職翻譯,Kelvin每天跟著能源部官員滿印度跑,采購中資企業的光伏設備。
●Kelvin為印度政府工作,做項目翻譯
在異國官場與中國人打交道,讓剛出社會的Kelvin學會了不少待人之道。“時刻設身處地,想別人之所想。”這是中國企業留給他的印象。
轉正后沒多久,Kelvin突然提出了離職。
一方面,他感受到工作在熟悉之后變得重復單調起來,崗位本身是新設的,沒有上升前景;另一方面,生活也比較無聊,甚至很孤單。“我常駐新德里的酒店,身邊都是外國人,沒什么知心朋友。吃的東西也吃不慣。”
“我不應該僅僅是個翻譯。”他這樣想著,“去哪里還不知道,總之想去有發展的大企業看看。”
紅利點評:
Kelvin選擇了一個與自己專業相關但又不同尋常的工作機會,這讓他有了跨文化溝通和政府合作的寶貴經驗。在全球化的時代,語言能力和國際視野是職場人士的重要優勢,Kelvin在這方面已經領先于很多同齡人。盡管名校傍身,Kelvin也在還沒出學校的時候就有了“被取代”的危機意識,這促使他不斷尋求轉型和突破,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選擇回港,轉型做GR
年齡:23~24|年薪:20萬港幣
2012年,24歲的Kelvin回到香港,通過自己投簡歷,去到了業內最負盛名的工程顧問界“4A”公司之一——Arup(奧雅納)建筑公司[1]。
這一次,Kelvin的受聘崗位是政府與媒體關系。“正好我的前一份工作發揮了價值。”對方想要一個有政府相關經驗的高材生,精通英語,剛好這兩點他都符合,于是順利拿到了offer。
工作上,Kelvin需要維護好品牌形象,與政府、媒體等合作渠道保持良好關系,還要做活動管理和危機處理。“我從沒做過公關,但其實以前的翻譯工作也需要演講、溝通,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本質差不多。”他在外部公關上做得很不錯。
而對于很多人難啃的“內部公關”,他也下足了工夫。作為組里最年輕的晚輩,他不懼職場輩份等級,敢大膽社交,“消防啊、結構啊、機電水務之類的,我沒事兒就上去和他們人聊天混個臉熟”。由于經常不在工位,他還被同組組員告小狀——他倒一點也不在乎,頗有一副“社牛”的氣勢。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為他考慮,他也體諒你工作的難處。”Kelvin認為,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盡可能給人方便,這樣才能和不同項目組的老大打成一片。“我們時不時會發布一些報道,比如這次的主題是消防,玻璃幕墻組也想露一把臉,我能加就加上,不能加我就記在心里,以后有合適機會立馬安排他們來。”
Kelvin甚至被領導評價為「這一批新同事里最優秀的年輕人。」
只是太冒尖的人,背后難免會滋長一些陰陽怪氣的聲音。在注重高專業性的外企里,主導話語權的人并不在公關團隊。如此時間一久,Kelvin也逐漸明白:自己目前只是個打配合的輔助,活兒干得再漂亮,話語權也不會很大。
即便公司是大公司,Kelvin依然選擇在入職一年后跳槽離開。接下來,他想做點“能真正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事情。
[1]Arup 奧雅納: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于1946年4月1日在英國倫敦成立。它參與過全球各大知名地標的建設,如深圳春筍、平安金融中心;北京“大褲衩”、鳥巢;迪拜哈利法塔等。Arup在香港設亞洲中心,獨占香港中環超甲寫字樓5層,員工逾千名,是實打實的硬派企業。
紅利點評:
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和國際金融中心,正處于“一國兩制”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交匯點。香港不僅擁有穩定的法治環境、完善的市場機制、高效的監管體系和低稅收政策,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和投資者在此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在香港發展,還可以利用香港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優勢,建立自己的跨境網絡和資源。而在Arup工作,也讓Kelvin接觸到了公關、活動管理、危機處理等多個領域,培養了他在大企業內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
進入世界500強,選擇轉型市場營銷
年齡:25~27|年薪:30~40萬港幣
25歲正是不大不小的年紀,辭職后,Kelvin認真思考起自己的未來,想要認清自己能從事的職業方向。
在綜合了自己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擅長項目后,他得出這樣的結論:自己更適合對外溝通合作、市場策劃類的工作。這一回,他選擇主動出擊聯系獵頭,尋求轉型到Marketing(市場營銷)方向的機會。
根據Kelvin的需求,獵頭很快匹配到了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內地市場部主任的職位。這是一家成立于法國的世界500強跨國企業,已有100多年歷史。時逢中國內地房地產快速增長,施耐德在香港設東亞總部和大中華區總部,市場營銷是針對內地非常重要的崗位,他們正在積極尋攬這方面人才。
“香港的職場更傾向于找背景多元的復合型雇員。” Kelvin坦言,當時他能被看上,一是因為他來自內地,對內地環境比較熟悉;二是他對于品牌、公關、政府各種東西都懂一點,比較契合崗位需求。這份工作相比前兩者,優勢在于能服務銷售,算是給公司直接創造業績的次核心部門。
很多人以為“外企朝九晚五,同事之間邊界感強”。事實上,香港的外企也一個比一個“卷得飛起”。
●施耐德電氣工作期間,Kelvin和同事合影
這里的名企精英們責任感很強,下了班誰也不走,Kelvin一進公司就感覺到任務變重了不少。“經常要回內地出差,和人家談廣告、談合作,每天空中飛人,強度很大。”市場營銷很注重細節,網絡營銷時代的到來更加速了行業發展,讓他不得不實時學習新知識。
有一次公司在海南安排全國的渠道商大會,Kelvin從前期策劃、預算,到對接酒店、來賓機酒住宿、活動流程、后勤保障等各個環節都親力親為,一個人忙成了一支部隊。遇到活動排期緊張,他得時時Stand by,比內地996還辛苦。
施耐德的三年,Kelvin的月薪從2萬多港幣漲到3萬多——只算是香港年輕人的正常水平——但這一段時間他的成長卻是更加飛速的。“我從對Marketing有一個簡單的概念,到后來已經能把控每個環節。”經過大企的歷練,他羽翼漸豐,在對現有工作產生倦怠的同時,他也覺得自己能夠獨當一面了。
獵頭公司的電話恰逢其時地打了過來:知名在線旅游公司Expedia(億客行)正缺一名商業經理。經過層層面試,他們給Kelvin開出了漲薪60%的邀約籌碼。
紅利點評:
知名老牌外企的工作能讓人深入了解了市場營銷這一職能的各個環節。渠道合作、活動策劃、信息流優化到效果追蹤……高壓下快速成長,與名校精英們競爭和合作,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思維。
選擇轉向To-C產品經理?
年齡:27~30|年薪:40~60萬港幣
2015年,27歲的Kelvin來到了職業生涯最長也是最后一站——Expedia,全球最大的在線旅游平臺之一。
●Expedia工作期間
這一次,他選擇的是To-C方向的“東北亞產品經理”崗位,主要負責日韓和大中華區(包含港澳臺)的業務。但在實際工作中,他需要覆蓋的職責并不局限于產品經理:為了給旗下合作的酒店、航空系統做好推廣,他一方面要通過信用卡、旅行社等渠道合作引流;另一方面也要在了解不同國籍游客行為偏好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出拉新活動;此外,還得進行信息流優化,追蹤用戶行為,以便實現精準投放。
“花錢買推廣,追蹤看效果。”花公司的錢聽起來很爽,但是要追求增長效益,則需謹慎再謹慎。“每周二的周例會簡直是我的檢討大會,哪筆錢用到哪里去,我都要說得一清二楚;哪里不好,怎么改進推廣策略、怎么控制成本核算,我都要有詳細方案。”高壓之下,Kelvin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直到現在回憶起上班的細節,他都直冒汗。
在具備全球視野的的大平臺里,Kelvin經常會被“卷到”。同事大多名校履歷,和牛津、劍橋、哈佛、斯坦福的同事站在一起,他都不敢自稱學霸。工作環境也讓他覺得有文化鴻溝:在各種膚色都有的辦公室里,見到黃皮膚的同事也不好貿然用國語搭腔,因為對方很可能是新加坡人或者ABC,流利的英文是人人需要必備的技能;外國同事如果說了一個笑話,即使每個單詞他都懂,但聽不懂梗在哪里,也會讓人很窘迫。
公司有著看似完美的福利:員工能免費用合作機場的頭等艙休息室、能一折住五星級酒店,還能公費前往各大著名旅游區出差。但在實際的高頻的出差中,他走到哪兒都是埋頭對著電腦出方案,無暇顧及美景。
他也很想參加公司每年提供的MBA的進修機會——但如果真去了,就得停薪留職,還得面臨回來時被新人取代的風險。
“我和在中環某國資銀行上班的研究生同學閑聊,對方羨慕我有到處出差旅游的工作,我倒覺得他朝九晚五的固定班也不賴。
2017年,在高強度的工作努力下,Kelvin的產出效果倒也明顯:他和另外三個“產品經理”披血沖出了10億的營業額。這耀眼成績的背后,是每月絞盡腦汁推出的主題營銷活動、各種打卡任務、滿減促銷、拉新優惠……使出十八般武藝沖刺目標得到的收獲,是30萬元港幣的年終獎。
“在香港,年薪百萬的人太多了,(這些錢)根本不值一提。”
工作7年,Kelvin離百萬年薪的目標越來越近,卻也開始覺得累了。回望走過的路,來港六七年,他的同學們絕大多數回到了內地發展,并且選擇了轉行;還留在口譯行業的人,也多半成了大學老師,翻譯只是兼職;留在香港發展者,大多和他一樣在職場卷生卷死。
臨近30歲,他職業生涯的全貌似乎已肉眼可見——無非是出更多的單子、拿更高的績效,一路升職,在成為高管的路徑上忙忙碌碌。
于是,在三十而立的人生節點,Kelvin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辭職創業,前往他心心念念的新領域,大健康。
紅利點評:
當發現崗位名字和實際工作內容有和最初預期上的偏差該怎么辦?Kelvin在Expedia的工作,看似讓他接觸到了To-C方向的產品經理崗位,但從實際的工作目標和內容來看,更像是一種市場工作的延伸——但產品經理所要求的用戶洞察力和產品創新力,在為大平臺追求業績突破的過程中也得到了鍛煉。當貼近業務前線時,你能看見更全面的業務閉環。我們相信,這也是構成他此后選擇辭職創業的經驗底氣之一。
辭職創業,選擇深耕大健康
年齡:30~35|年薪:100萬+人民幣
Kelvin很早就有入局大健康創業的想法。
香港生活壓力大,大家工作都很拼,這里的都市病也比較普遍。健康和泛健康行業在香港長期繁榮,加上這里的保險、私家醫療相對成熟,健康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Kelvin能看見香港市場對大健康的顯著需求。進入職場頭兩年,Kelvin就發現身邊不少同事、同學都給自己買健康保險;他通過優才項目轉入港籍后會兼做一些移民咨詢,其中很多內地客戶也都是帶著醫療目的來的。
“我想做一個關于健康服務定制的、小而美的公司。”針對更關注身體健康的中高端的客戶,Kelvin和幾個合伙人一起開發了定制體檢、營養調理、康復計劃、塑形項目、健康飲食等多種產品,并鏈接了一批醫療顧問,希望能給客戶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中高端客戶的客單價較高(2-3萬港幣一個服務周期),相應也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在產品設置上,Kelvin盡量做到私人訂制。“有一個同為港漂的女性朋友幾年前身體很差,連保險都買不了,來到我這兒做訂制化調理。我們跟了這位客戶好幾年,她的身體才修復得差不多。今年她順利結婚,還生下了寶寶。”
創業初期,當然不可能事事順心。Kelvin的起始團隊只有十幾人,可干了不到一年,大家都陸續離開了。“而且沒有一個人和我說出真正的離職原因”——這給了Kelvin很大打擊。
他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個性太強烈,讓大家淪為實現他夢想的工具?
那之后,他做事低調了很多,也嘗試學習領導力,用更包容的心態帶領團隊。
2019年,他嗅到行業變革機遇,決定轉型做健康教育平臺。他在平臺上設置課程,一方面給用戶健康教育,一方面培養專業人才,并且與保險、醫療等行業合作開發客戶、鏈接家居健康等產品。
疫情到來后,和大健康相關的產業卻蓬勃發展起來。Kelvin抓住機遇迅速擴張,兩年間從30多人的團隊直接擴張到上百人,業務遍及港澳,實現了上千萬的年營業額。
而他自己,也終于在職場這一站實現了年薪百萬的目標。
他沒有就此滿足,而是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內地市場。“去年不少內地的企業主找到我們想要合作。”他解釋道,健康是長效增長的事業,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加重,大健康行業也會“越老越吃香”。
紅利點評:
馬云曾預言:下一個中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大健康行業近期或因醫藥反腐問題受到較強影響,但我們仍能從長期供需關系中看到行業的紅利。根據此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測算,到2030年,“健康中國”帶來的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元,細分市場中也會跑出更多的品牌。
尾聲
談及未來,Kelvin希望將大健康的事業版圖擴展到養老服務、居家服務等,讓更多人能從前置醫療的服務中獲得健康關懷和恢復,減輕社會的醫療負擔。
彈指畢業十余年,翻譯專業帶來的語言優勢,不過是他進入職場開端時的起跳板;每一次的轉型,則是在職業向上的過程中,不斷為自己增加新勢能的舉措。
他突然想起畢業典禮上,教授曾對同學們的忠告:
“你們將來要做Speaker(發言者),而非Interpreter(譯員)。”
這句話背后所映射的寓意,或許也是值得每一屆受困于專業擇業面的畢業生們,好好思考的課題。
撰文|韓瑞雪
編輯|陳桐
排版|吳櫻泓
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