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繪畫
本文編號 230817
全文共有 42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最近,MBTI 又再次火了起來。
你一定已經在網上看到許多貼著「INTP」「ESFJ」的自我介紹,也一定見過諸如「I人」「E人」等的自我認同。那么,究竟 MBTI 可靠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
我想通過這篇文章,全面、深入地為你講清楚這個問題。
無論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MBTI,我都希望能掃除你的疑惑。
首先,我想為 MBTI 說幾句公道話。
你可能已經在不少地方看到許多對 MBTI 的批判 —— 如果我們把它當做一個嚴謹、專業的心理測試的話,那么它顯然是不合格的,這個沒什么疑問。
但如果我們降低一下標準,把它當成一個參考和輔助的工具,而不去過度相信和依賴它的結果,那么它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MBTI 測出來的,其實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真實的自己」,而是「我想要的自己」。
舉個例子:假如你測出來的結果是 INTP(內向 - 直覺 - 思考 - 感知),說明什么呢?說明你是一個 INTP 的人嗎?
不是的。它說明的是:你在測試的當下,認為自己更接近一個 INTP,或者你內心深處希望成為一個 INTP。
這可能違背很多人的直覺。
實際上,MBTI 是通過一系列的測試,最終給你一個答案,并讓你認同這個答案 —— 在這個過程中,答案本身其實并不重要,「你認同這個答案」這件事,才更為重要。
你測出來的結果是 INTP,并且你覺得準,認同它,那就說明:不論你真實的人格是什么,你都認為「INTP 是適合我的」,并且不排斥讓自己更加靠近 INTP,不排斥讓自己使用 INTP 的思維和行動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講,MBTI 其實是一種自我揭示和自我強化。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有著對自己的一個模糊的看法,有自己的喜好、習慣和傾向。但日常生活中,這些東西都潛藏在意識層面之下,無法被我們看到。而諸如 MBTI 一類的測試,其實就是把這些東西綜合起來,給你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準確嗎?能完美地反映你的思考、行為、習慣和傾向嗎?不一定。但只要你認同這個答案,那么它就是有價值的。
你會明確地知道:自己認可什么,想要什么,希望成為什么。
你測出來自己屬于I,那就說明,不論你是否內向,你的內心都認為「我應該是內向的」,并且也不排斥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向的人。
這就是一種自我強化。你有一種傾向,借由這個測試,你強化了對這種傾向的認可。這可能才是 MBTI 能夠提供的作用。
這種自我強化是好是壞呢?其實也要看具體情況。如果你對它深信不疑,用它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決策,那么可能是不太好的:因為你相當于拋棄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往一個方向上一路狂奔。這會不利于你更好地適應環境。
但如果你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更好地了解自己,幫助自己聆聽內心的聲音,那么它就是有用的。
可能有人會說:可是,我并不認同測出來的結果,我覺得不準,或者有點驚訝,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那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這就很有意思了。它意味著,你對自己的內在看法,產生了沖突。
比如,你測出來自己是 INFP,但你覺得不準,你認為自己應該是 INTP,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你在內心深處,仍然割舍不下通過情感去判斷事物和價值的行為模式,無法拋棄以情感和道德為準則的處事原則;但與此同時,你的理性又告訴你:不能這樣,我應該更理性一些,應該通過邏輯思考來判斷,而不是通過情感……
換句話說:你就像站在一條三岔路口,每個方向都有無法放下的理由,難以決定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前進而已。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讓你更好地了解內心的糾結,知道自己煩惱的是什么,更好地決定自己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說:MBTI 的價值,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想要的方向。測出來的結果是什么并不重要,我們如何看待這個結果,才是更重要的。
這是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MBTI 使得無論選擇了哪種類型的人,都可以更好地展現自己,讓自己「被看見」。
MBTI 的一大作用是什么?是通過給自己貼上對應的標簽,讓彼此更高效地溝通交流,節省時間和精力。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I人」而不是「E人」,說明什么?說明他可能是想傳達下面這些信息: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比較喜歡獨處,不太喜歡熱鬧,在陌生人面前會比較拘謹,平時可能也比較安靜,更喜歡需要專注的事情,希望你能理解。
那么,你可能就會知道:如果你要拉他出來一起玩,可能選一些更安靜、更專注的活動更合適,而不是拉著他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這就是一種節省交流和溝通成本的方式。
同樣,如果一個人認同自己是F而不是T,那可能就說明:跟他交流的時候,從情感出發,去感染他、觸動他,讓他產生共鳴,可能比從邏輯思維出發,把事情條分縷析講清楚來得更有效。
所以,許多人喜歡在簡介里面掛著 MBTI,或者用它做自我介紹,潛臺詞其實就是:通過展現我的 MBTI,我想告訴你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希望你用對應的方式來對待我。
這一點帶來了一個非常正面的效果:它抹平了不同性格之間的偏見。
我們傳統上,可能會覺得內向是不好的、外向才是好的,情感化是不好的、理性才是好的……但在 MBTI 的體系里面,16種類型是沒有高下優劣之分的,它們只是「不同」,而沒有「好壞」。這就給了許多人展示自己的勇氣。
我們可能不太愿意說自己「內向」,但我們可以說自己是「I人」;
我們可能不太愿意說自己「情感化」,但我們可以說自己是「F人」。
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夠直視自己的性格,不管它們在社會的語境里面是好是壞,有什么樣的預設。
當然,這種給群體貼標簽的做法,可能會導致刻板印象,這也是貼標簽固有的后果。
但還是像前文所說的:只要不去過度地相信和依賴它,而是把它當成一種能夠為自己所用的工具,就能規避這一點。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盡管心理學界并不待見 MBTI,它還能夠這么火。
原因很簡單:我們既渴望與眾不同,又渴望同類的存在。
我們為什么總是喜歡給自己貼標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需要展示自己跟別人是不一樣的,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可以增加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而我們需要把它展現出來、告訴別人。
因此,你會發現,越小眾的標簽,越容易受到青睞,原因也就在于此。
就拿 MBTI 舉例。據說在 MBTI 之中,INTP 是最稀有的類型,但網上樂于呈現自己 MBTI 信息的人里面,INTP 不在少數,甚至可能比許多類型更多,這可能也說明了這一點:我越是覺得自己是稀有的、獨特的,越樂意去把它展示出來。
這可能是一點小小的虛榮心作祟,但無傷大雅 —— 誰還沒有點虛榮心呢?它本來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
但與此同時,我們除了需要展現獨特性,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同類。因為獨特性能給予我們優越感,而同類能給予我們安全感。
當我們為自己貼上「INTP」「ESFJ」等標簽的時候,我們除了希望呈現自己的獨特性,其實也隱含著一個意思:我們希望找到「跟自己相同的人」。
這種「相同」,可以是跟自己屬于同一類型的人,也可以是認可這套話語體系,能夠跟自己互相理解、互相溝通的人。
有些人可能是通過地緣尋找同類,有些人可能通過文化和語言尋找同類,還有些人可能是通過宗教、信仰、價值觀尋找同類,但這些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可能都不太適合。要么太遙遠了,要么太「膚淺」了,它們并不能代表自己。
我們更青睞的,是通過更加「深入內心」的方式來尋找同類:比如興趣愛好,行為模式,習慣傾向……也就是種種能夠代表自己的標簽。
所以,MBTI,才成了一個廣受青睞的選擇。
它可能未必那么好,但至少也比星座更好一點。
那么,MBTI 的問題是什么呢?為什么 MBTI 無法成為一項專業的心理測試?
因為,它存在三個致命的缺陷。
1. MBTI 將人格分為 16 種類型。但這種劃分類型的方式(專業名詞叫「類型論」),正是心理學界所反對的。
為什么呢?我們知道:自然形成的事物,規模越大,越趨近于正態分布。也就是說:無論你選擇哪一個性格維度來測量,只要它是真實存在的,那么它極大概率就是符合正態分布的。
什么意思呢?假設內向到外向的程度是0到9,這也就意味著:約有68%的人得分在5附近,既不明顯內向,也不明顯外向;只有約16%的人是典型的內向,同樣也只有16%的人是典型的外向。
但在 MBTI 的體系里面,就只能一刀切地將人群劃分成「I人」和「E人」,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試考慮三個人:A的內向程度是4.5,B是6,C是0.5,MBTI 會把A跟C劃分成「I人」,但顯然A跟B更適合放在同一類。
因此,現代心理學里面,一般把人格視為一個連續的軸。比較受認可的人格測試(比如大五人格),也是直接告訴你:你在這個維度上的得分是多少分。讓你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傾向性,而不是直接把你劃分成某種類型。
這種模式就叫做「特質論」,也就是告訴你:你具備多少成分的這種特質。它跟以 MBTI 為代表的類型論是對立的。
簡而言之,一切把人格劃分成多種類型的測試方式,基本都是不受現代心理學認可的。現代心理學只會告訴你「你在某方面具備多強的傾向性」,但它不會把你放到某種類型里。
2. MBTI 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較差。
效度,指的是一個統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事實真相;而信度,指的是重復進行一個統計,得到結果的穩定性。一個測試必須同時具備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它才是有價值的。
可惜的是,從 MBTI 問世至今幾十年來,對它的信效度研究,結果都非常不樂觀:MBTI 的信度和效度都較差,它很難全面地反映一個人的真實人格,結果也相當不穩定。
舉個例子:你在做 MBTI 測試時一定遇到過這種困惑:這兩個選項我似乎都有,或者我兩個都不想選,怎么辦呢?這其實就是效度較差的一個表現。
同樣,同一套題目,隔了幾天去做,心情狀態不同時去做,結果可能大相徑庭。這其實也就說明了,MBTI 的信度是有限的。它無法全面地反映測試者較為穩定的人格狀態,而只能描述測試者當下的想法。
當然,前文我也講過:如果我們不去糾結 MBTI 給出的答案是否準確,而是更關注我們對這個答案的態度的話,那它也是可以用的。
3. MBTI 的提出并沒有經過科學的步驟,也缺乏科學的理論支撐。
正統的心理測試,都是由正規的心理學家和機構,對大量人群進行調查研究之后,對結果進行因子分析所產生的,并且會經過多次的檢驗和優化。因此,相對而言統計效果會更好,更能夠反映真實人群的特征。
而 MBTI 的誕生,是由一對母女 Myers 和 Briggs 于 1944 年提出的。她們并沒有心理學背景,純粹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去研究,并引入榮格的理論為自己的成果作支撐。
但榮格的理論并不屬于科學的范疇(精神分析不是科學,是自成一體的體系),甚至連榮格本人也不認可 MBTI。而除此之外,既沒有其他科學理論為 MBTI 背書,也沒有嚴謹的大規模統計,因此,MBTI 是存在「先天不足」的。
MBTI 能夠火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巴納姆效應:人們對描述自己美好特質的模糊語言,通常會產生積極的感受。但這種描述并不是嚴謹的。
實際上,絕大多數流行的測試(包括星座),基本都依賴于巴納姆效應。它們的共性就是:用來描述的話通常比較空泛,既可以放在你身上,也可以放在別人身上;既可以正著說,也可以反著說。
這可能也是流行的特質:它未必很好,但討人喜歡。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吧。
MBTI 并不是一項專業的人格測試,它缺乏科學基礎,結果也并不可信。對它深信不疑,把它作為行動指南,或者過度依賴它來提供判斷,都是錯誤的。
但是,MBTI 也并非一無是處,如果僅僅把它作為娛樂、作為談資,作為了解自己的方式,或是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那是沒有問題的。
關鍵不在于它本身如何,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和利用它。
找到一切事物能夠為我們所用的地方,讓我們去掌控它,而不是急于找到一個支持或反對的立場,這才是更好的做法。
—— 閑聊時刻 ——
最近很多人向我提問關于 MBTI 的內容,于是,寫了這篇文章。
這應該能比較全面地反映我對它的看法。
另外,也可以跟這篇文章一起閱讀:
微信調整了推送規則,如果你想實時看到我的推送,歡迎把我的號星標。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否則可能會看不到哦。
星標方法: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點擊下方名字「L先生說」 - 再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設為星標。
另外:我已經修訂了成長手冊,同時,把成長手冊和文章搜索都加回了菜單欄里。點擊菜單欄左下角「文章和書」,就能看到「成長手冊」和「文章搜索」啦。
成長手冊:里面匯總了我近幾年來的精選文章,并且已經按照主題分好類了,方便你查閱。
文章搜索:可以用關鍵詞搜索我以往寫過的文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先搜一下,很多話題我都寫過的。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也許,你想讀讀近期的其他文章:
《打開心智》答疑通道:
也可以從:公眾號 菜單欄 - 書的答疑 進入。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