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導讀】
東營市墾利區萬隆農林經貿有限公司是我國食品業的一顆新星,把山東黃河三角洲的鹽堿地,變成出產綠色健康大米的沃土,既保護了生態,又實現了高質量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食品工業新路子。
事隨境遷,一粒不起眼的大米,如今擁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涵義。
近年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國內糧食安全的戰略地位迅速上升。而且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升級和轉變,無農藥殘留、生態有機、口感更好的綠色農業品已成為消費者的購買新標準。從事農產品生產的企業,正是聯結上層關注與底層需求的關鍵。它們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這里有一個農業追夢人的故事,從年輕時鐵了心留在勝利油田搞糧食生產,到非要把黃河鹽堿地變沃土,再到退休人不休,開創讓農民增收、消費者吃到健康大米的生態養殖新模式,故事的主人公崔樹君和他的東營市墾利區萬隆農林經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隆農林”),趟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綠色可持續發展深度結合的精彩之路,為其他農業企業提供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借鑒范本。
種啥賠啥
鹽堿地如何變沃土
一望無際的黃河三角洲,位于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有著我國乃至全世界溫暖帶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景色美則美矣,要為人所用,改造也極費力,崔樹君就在這里奮斗了一輩子。
他與農業結緣,始于1981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中專畢業生,學植物保護專業的他被分配到勝利油田工作,專門解決企業的吃飯問題。
原來,從1961年東營發現第一口油井開始,全國的精銳人才陸續被大量抽調來支援建設勝利油田,20年間已發展成為20多萬人口的石油生產大軍,自給自足吃飽飯就成了難題。尤其每年春節前后,為了不耽誤石油生產黃金期,組織上鼓勵職工們不休探親假,而是把家屬們從外地接來東營團聚,吃飯問題更趨嚴峻。當時國務院專門給批了20萬畝水田和10萬畝旱田,還從中科院和農科院調來一批專家,讓他們與大中專畢業生一起加入到勝利油田農業板塊的創業中。
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崔樹君也與兩位農科院專家一起組成了技術小組,負責6200畝農田的生產。正當他要擼起袖子大干一場的時候,因為與家庭兩地分居日久,父親強令他調回家鄉,甚至已經在縣里組織部幫他找好了工作。還沒來得及干出業績,他不甘心就此離開,堅持要留下來,最后在領導的支持下,把祖父母,父母、姐妹全家人都搬到了東營來。
解除了后顧之憂的崔樹君,開始在工作中頻頻展露頭角,1988年,他所在的糧食生產隊,比其他生產隊的產量高出整整50萬斤。不但實踐表現優秀,學術成績也令人側目,他發表的論文《小麥嫩芽的發生消長規律及其仿制》,被評為1988年東營市優秀論文一等獎,之后又在國家級核心期刊連續發表論文,屢次獲得破格晉升。短短數年間,從一個實習技術員,成長為勝利油田鉆機農業副總經理、國家高級農藝師。
1998年,這位年輕的農業專家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大挑戰,事業舞臺也因此而轉換。
當時崔樹君獲悉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的土地正在找人承包,實地考察以后,他以專業眼光判斷,這將是塊寶地,于是就勸自己賦閑的表哥去承包了下來。大片的鹽堿地雜草叢生、溝壑遍地,條件極差,只能靠天吃飯,年年都是種啥賠啥。崔樹君的表哥對這個所謂的農業專家充滿了抱怨,眼看再也撐不下去了。
但崔樹君沒輕易放棄,幫助表哥引進了黃河水,種水稻,改造了兩塊水田共120畝。結果當年的畝產就達到了800多斤,表哥終于開始略有盈利。后來,從120畝到2000畝,再到23000畝,他們持續加大投入,每年把掙到的錢幾乎全部用在水田改造上,20年來光是土地綜合治理和土地整平就投資了1.2億元。經過滾雪球式的持續投入和發展,萬隆農林培育出了具有地理標志性的黃河口大米,還憑借自己的帝舒牌有機大米,獲得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鹽堿地終于舊貌換新顏,不但廢地利用,還搖身變成了專門出產受市場歡迎的綠色產品的沃土。
多點增收
把魚蝦蟹養在稻田里
偌大的黃河濕地保護區里,崔樹君帶著職工在這兒種了2萬畝水稻和88萬顆樹。從靠天吃飯到師法自然,他越來越悟到了生態養殖的真理。
這位已經62歲的退休管理者,現在依然會經常穿著膠鞋戴上草帽,弓腰站在他摯愛了40年的泥土里。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片稻田,會發現水稻間自由放養著魚蝦和蟹,這正是崔樹君現在最引以為豪的生態養殖實驗。
濕地保護區的萬畝良田,其實只能用于生態種植。要服務農戶,造福一方百姓,還得想別的辦法。崔樹君直言:“我呢,一心想開創一種讓農戶增收的模式,成為可以復制的樣板。”
在多方的努力下,這個由山東農業大學牽頭、萬隆農林具體實施的山東省渤海糧倉項目,將蝦、蟹、魚和白鷺養在稻田里,探索稻蟹共生、稻魚共生、稻蝦共生的生態農業模式。在這里,農藥是完全不能使用的,因為一旦碰到農藥,魚蝦蟹就會100%死亡。而魚蝦蟹本身又是害蟲細菌的天敵,就更沒有使用農藥的必要了。
至此,萬隆農林構建起了一個生態圈,讓水稻和魚蝦蟹都能按照自己的自然生長規律,共同生長。在極大節省農戶成本的同時,也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收入,不但消費者吃上了無農藥殘留的健康大米,農民也省下了農藥錢,生產出高質量的好大米。既能獲得水稻的收入,還能獲得魚蝦蟹的收入。企業也因此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的獨特發展道路,可謂妥妥的三贏!
產業鏈+品牌化
食品工業轉型新思路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食品生產和消費國,但還不是食品產業強國,主要原因就是小而散,行不成產業規模,而且標準化程度低。萬隆農林圍繞農產品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從田間管理到收割,再到儲存、加工和流通,而且對產品實施品牌化戰略,這對我國食品行業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扎根農業四十余年,崔樹君說自己一輩子就是當農民的命。退休前,他有個巨大的遺憾。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已在陜西楊凌建成,土地肥沃偏酸性,這給了崔樹君一個啟示:“咱們東部也有千萬畝良田,但是偏堿性。如果能在東部再建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對我國的農業安全可謂意義重大。”為了在東營申請建立山東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崔樹君準備以政企研結合的形式推動申請,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因為外部原因沒能成功。
退休后,這份不甘心讓他繼續扎根農業生產,投入到黃河三角洲國家濕地公園的萬畝良田建設中。他帶領企業不斷開拓農業版圖,繼續為改善民生做出努力。萬隆農林生產的有機大米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2022年,東營市終于申請成功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這些都讓崔樹君老懷甚慰。
20多年來,通過自主研發、校企合作等方式,萬隆農林對生產線進行了創新優化,實現了技術創新和節能減耗,建設高標準水稻育秧大棚,并大力開展水稻品種引進、高效栽培技術、高效種養模式的試驗示范。萬隆農林深信,對產品進行創新升級和轉型發展,才是企業立足于時代的根本路徑。
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新望在萬隆農林實地考察后認為,作為一家食品企業,萬隆農業也具備制造業特征。首先自然條件好,產品安全和品質都有保證。其次規模大,將產業鏈打通,把農業變成了一個產業。保護和開發相結合,既保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又實現了高質量綠色發展,這是一個非常有特色有前景的發展模式。
雖然退休了,但崔樹君離他的夢想卻越來越近。大半生都追隨著國家政策,為了糧食安全,為了心中共同富裕的夢想,一直在努力。他將在這片深愛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帶領萬隆農林繼續開拓。
THE END
編輯:昕敏
聲明:文章來源于中制智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經注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精彩合集,一鍵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