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每年的6月18日,是一個令很多女人狂喜、男人流淚的日子。
而1815年6月18日,也是一個絕對不簡單的日子。
它或者令人狂喜,或者讓人發瘋——決定歐洲命運的那場滑鐵盧戰役,就在這一天,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近郊展開。
那是一場炮火紛飛的兩軍對壘,拿破侖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斗,必須要有一個結果。
與此同時,還有無數聞不到硝煙的戰場上,也有兩方將一決雌雄,贏家坐擁天下,輸家洗牌出局!
是啊,那是成千上萬投資者——噢,不,確切的說是投機者——的巨大賭博!
該死的,這真的是在賭國運啊!
此時,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氣氛十分凝重,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大英帝國的公債(consols)價格將一滑到底,大概率將淪為廢紙;而如果英國勝了,米字旗的榮光將照耀大地,英國公債的價格也將一飛沖天。
憑借著強大的情報系統,坐鎮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內森提前知曉了戰爭的結局,先通過拋售持有的英國公債,誘導其他債權人趕緊賤賣手中的“無價之寶”,自己再伺機以低價收購這些真正的【無價之寶】。
于是,當滑鐵盧戰役真正的戰報抵達英國時,英國公債的價格頓時成為“紙黃金”,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這樣的“左手換右手”,就狂賺了20倍!
其公債收益,超過拿破侖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
就這樣,以內森為代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從而主導了英國日后的公債發行——只要間接左右著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這個家族也就控制了英國的經濟命脈。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發跡,只是那個時代各路新興銀行家家族走上歷史舞臺的一個縮影。
如《貨幣文化史Ⅳ:啟蒙時代貨幣泡沫與價值反思》提及但未明說的是——
事實上,歐美一眾或有名或無名的家族,都是在17世紀開啟的歷史新節點,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加入并逐漸主導現代金融業的歷史走向。
如今,無論我們身處西東,個人的命運多少都會被這種制度——即【貨幣的新概念與新形式】——所影響。
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世界的貨幣概念和形式發生了劇烈變化。
最直觀和具體的表現,就是紙幣的廣泛應用——到了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時,人類歷史上銀行發行的紙幣量第一次超過了流通中的金屬貨幣總量。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高速發展,讓鐵路、礦山、造船、機械、紡織、軍工、能源等新興行業也產生了空前巨大的融資需求,這是傳統金匠銀行那種低效、刻板和極為有限的融資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的。
當然,前述兩者是互為因果,交替發展,金融資本與產業技術共同促成了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巔峰輝煌——貨幣,可謂是“帝國之柱”。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貨幣以及其發展歷史,似乎顯得很不重要。
原因似乎比較表面。
你看,中西方的歷史,什么王朝更替,基本邏輯都是什么大吃小,然后強國內部腐壞,當權者不再居安思危,各種搜刮民脂民膏、耽于享樂,然后民不聊生,最后揭竿而起。
不過,王朝興衰的原因不見得只有一個,而是各種原因同時促進的結果。
比如,明王朝亡于崇禎之手,但崇禎朝的內憂外患還有個“沒錢”的隱藏原因。
說白了,兵荒馬亂的時候,尚有余錢的世家大族,更愿意把【白銀】藏在家中地窖,而不是花掉,而社會流通的【白銀】減少,商品流通減速會導致經濟持續衰退,由此引發負面循環。
更重要的是,國家沒銀子,軍餉就發不出來,沒錢怎么打仗?
瞧,這些在大多數歷史書上可不會明著寫。
與之相似的,是西羅馬帝國的衰敗。
自打崇尚來世享受、當世禁欲的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后,羅馬上下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情,缺錢的中下層日子過得相當擰巴,因為教義限制高利貸,金融發展得并不好,而有錢有錢的中上層繼續秉承享樂主義。
綜合來說,西羅馬帝國末期的國家金融發展緩慢、經濟處于下滑期,而雇傭兵制度的發展讓一幫高級將領可以擁兵自重,恰似無冕之王。
皇帝如果不能通過對軍餉——即貨幣——的控制來影響軍隊,那么,軍閥一旦起了二心,那就可以隨心所欲。
要知道,如《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告訴我們的——古羅馬帝國早期的那些皇帝,如奧古斯都、提比略、圖拉真等,可都是知道通過鑄造印有自己頭像的通行全國的錢幣能加強君權維護統一的個中高手!
雖然歷史不允許假設,但如果羅馬帝國在引入基督教成為國教時,對部分思想進行改造,尤其是避免教義影響經濟,在宏觀戰略上沿用希臘城邦的那種“貿易立國”思路,鼓勵由國家信用背書的信貸體系,鼓勵貨幣與商品的流通,形成“大一統經濟市場”,帝國的衰亡是不是就會緩一些?
要知道,之后還有一個威尼斯共和國雖然也信教,但可不那么純粹,這個國家的各個區域就是靠著發達的貿易凝聚在一起。
我們說貨幣是“帝國之柱”,本質上說的是【貨幣】代表的【信用體系】,信用體系的完善能通過刺激商業發展促成經濟發展,而繁榮的經濟對提升國家實力,雖然不像各種宏偉建筑或軍事設施那樣看得見,但是正像二戰期間利用假幣攪亂他國金融秩序也能產生極大的破壞力——“軟刀子”亦是可以殺人于無形。
讀史讓人變得聰明,但貨幣史作為歷史的一部分,往往被我們忽略。
如果我們有時間靜下心翻讀這套由貝頁圖書出品的《貨幣文化史》(全六卷),可能會逐漸發現那些大歷史夾縫中一些被我們忽略掉的細節。
這套分為六卷,分別是: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
《貨幣文化史Ⅱ:中世紀黃金的盛宴與貿易興起》
《貨幣文化史Ⅲ:文藝復興時期假幣盛行與信任危機》
《貨幣文化史Ⅳ:啟蒙時代貨幣泡沫與價值反思》
《貨幣文化史Ⅴ:帝國時代殖民主義與貨幣大變革》
《貨幣文化史Ⅵ: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各自以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帝國時代、現代為歷史語境,每卷都通過概述、貨幣及其技術、貨幣及其理念、貨幣宗教與儀式、貨幣與藝術、貨幣及其闡釋、貨幣與時代等若干章節,給我們闡述不同的時代,貨幣是以怎樣的形式扮演“帝國之柱”這個重要角色。
在金屬貨幣年代,限于技術限制,金屬貨幣往往沒有“全國統一的【嚴格】標準”,往往使得金銀銅錢的購買力和它的幣材價值不符。
除了常說的“劣幣驅除良幣”,最大的風險就是社會信用危機,如果還疊加什么干旱暴雨(天災)或異族入侵(人禍),天下要是能太平那就見鬼了。
而貨幣的出現必然也對社會風氣產生影響——這點東西方都一樣。
如東漢趙壹曾慨嘆“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南朝的周文郁則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到了莎翁的年代,不只有傳世的《威尼斯商人》,更有《雅典的悌蒙》(Timon of Athens)中的黃金頌“隔著時空呼應”。
正如開頭所提及的,紙幣時代的到來伴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讓貨幣進入到了新時代,世界性的貨幣當仁不讓地成為一種威力不亞于原子彈的“國家級戰略武器”。
到了今天的數字貨幣時代,貨幣一旦擺脫了【形】,真正成為了一種“概念”,它對于時代的影響可能遠超過去幾千年!
換個角度看,貨幣從無到有,從有形到無形,本質上是一個迭代,但迭代這個過程,必然是“混亂”的,正像我們投資股市,“混亂”的波動才能套利,當代貨幣制度演化所伴隨的“波動”,也必然“有利可圖”。
雖然我們很難說這種“利”具體包括哪些,如何從容怎么獲取,但歷史畢竟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通過6卷《貨幣文化史》“以古鑒今”,為當下的思考與決策進行一些參考,這才是一種【現實主義】或【實用主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