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好脾氣,能開啟孩子健康的人格魅力;給孩子的“松弛感”越多,孩子越有激情;把安全感給孩子,他就會還給你愛;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解釋”彼此關系越親密,他就越信任你。
——薩姐
作者:暖心
作家鄭春霞在《你幾歲,我就幾歲》這本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自從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有的孩子和父母有共同語言,而有的早早地關起了心門”。
為了找到答案,她搜集了100位媽媽的育兒故事編寫了這本書。
這本書里,有著最平常的教子經歷:
有媽媽缺乏陪伴,而讓孩子沉迷于手機;
有媽媽因為給孩子的壓力太大而導致孩子叛逆的;
還有媽媽因為焦慮差點毀掉孩子的經歷……
看完了這100個媽媽的育兒故事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要想經營好親子關系,其實需要訣竅。
我把它總結成了4個字。
01
情緒要“忍”
不用壞脾氣傷害孩子
@媽媽張雨
她說:大寶一直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很多時候根本不聽我的。
上幼兒園時,每到星期一穿校服的日子他都很抗拒,我很多次都有發火的沖動。
于是我恨恨地瞪著他說“我不管你了,你愛穿不穿”,而這個時候他就會發脾氣,甚至還在地上打滾。
每一次我都忍住脾氣,在心里嘆一口氣,將他抱起來哄。
兒子喜歡把玩具和繪本扔得到處都是,讓他收拾,吼再多遍也無濟于事,孩子只會無視我。
當時的我,很想發脾氣,但是嘴里一直在想“親生的、親生的……”,忍耐著發火的沖動。
她說:作為媽媽,我們要學會忍耐,忍耐孩子的脾氣,要忍耐著自己不發脾氣。
是??!
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發脾氣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然而,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像張雨媽媽一樣能忍住脾氣,反而將情緒教育作為主體。
孩子作業寫得墨跡,就會一頓哇哇大吼;犯了一點小錯誤就會又打又罵……
殊不知,一旦父母變得愛發脾氣,他就輸了。
一是輸掉了自己的時間;
二是輸掉了自己的情緒;
三是輸掉了家人對她的喜愛與尊重。
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出生后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3歲前的兒童、是最需要安全感的。
在這個階段,如果他受到傷害、暴力或其他障礙的影響,他就會變得畏手畏腳,自卑而敏感。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做一個歇斯底里的父母。
即使再生氣的情況下,也要“忍”住脾氣。
尤其是在孩子需要安全感的年齡,我們要盡可能地給孩子溫柔地教養。
但是這里的“忍”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就要讓孩子為所欲為,而是要學會正確處理情緒。
當孩子有一點小錯誤時,多問一句“為什么”,用鼓勵和表揚替代指責和否定;
如果孩子惹你生氣了,先倒數十二秒再做決定;
戒掉消極的態度,如果你很累,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但不要用負能量去波及孩子。
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學會去愛你。
02
行動要“懶”
讓孩子學會自律
@高梓皓媽媽
她說:
兒子是長輩眼里勤快懂事的好孩子,是老師認可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很多人問我怎么教育孩子的?
其實,以前我的教育也是一個非常嘮叨的媽媽。
天天盯著他寫作業;
早上起床喊一遍又一遍;
考試一旦下降,會關起門來教育半天……
如此“努力”的我,卻把孩子養成了畏畏縮縮的性格。
后來之所以能改變,這都歸功于我的“懶”。
孩子做作業時,我懶得管了,讓他自己獨立地完成,自己發現錯誤自己去改正。
一段時間之后,他變得主動了,每天不需要督促,自己就能主動學習,還改掉了一貫拖拉的毛病。
我會經常喊他做家務,他剛開始也不愿意做,但是當我一說“媽媽很累”的時候,他就會去做。
這樣一來二往,他也主動學會了做家務。
高梓皓媽媽說:
父母有時候真的不必太“著急”,你越急孩子反而越差勁。
是啊,孩子本來就“慢”,你一嘮叨、說教,反而壓垮了他的自覺性。
沈奕斐教授在書中提到弗洛伊德的一個理論,即人的人格分三層:“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都有好吃懶做的本性,而“自我”則負責“教育”“本我”。
比如我們想偷懶時,“自我”則會提醒我們“不能再偷懶了,否則事情會變糟糕”。
剛開始“本我”不會聽,但是當“本我”發現不及時做時會產生不利的后果,就會相信“自我”。
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當一個孩子磨蹭、不聽話時,父母的嘮叨其實并不管用。
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和鍛煉,才能實現自我管理,從而造就強大的“自我”。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
在幼兒階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支持,他們就會發展出自主性,獨立行為的能力和意志力。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去經歷失敗和痛苦。
孩子磨蹭,就隨他去,當他因為磨蹭而付出代價時,他自然就會改變;
孩子犯錯了,不要去說教,讓他自己去承擔錯誤才能激發他的改變。
俗話說: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我們要讓孩子去體會道理,他才能真正覺醒。
03
安全感“陪”,
與給孩子建立親密感
@婁威桐媽媽
她說:
因為工作原因,幾乎很少有時間陪女兒。
每天早上去上班,女兒總是看著我不肯說再見。
上初中時,女兒好不容易考上了杭州的外國語學校,卻又要離我們更遠了,因為那所學校必須住校。
當時我挺擔心的,因為以前雖然陪伴得也更少,但是也沒有分開過一天,所以我擔心她不能獨立。
為了訓練女兒的獨立能力,在那一年的暑假,我故意把她送到外婆家,很少回去看她。
沒想到女兒因此迷上了手機。
從那以后,她的成績就下滑得厲害,學習也不再那么專注。
我多次提醒她,她根本聽不進,我把手機藏起來,她便四處找,找不到還跟我吵,脾氣還越來越大了。
改變是從初二暑假開始的。
為了幫助女兒打開眼界,假期我帶她去了新加坡和印尼旅游。
在那里我陪她看日出、玩沙子、撿貝殼,陪她談理想,做規劃。
慢慢地,我與女兒的關系越來越好。
有時候女兒高興了還會摟著我說:媽媽,你真好。
我想,大概是那個暑假的陪伴起了作用。
陪伴是建立親子關系的最好方式,它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是無法替代。
在一次演講中,俞敏洪道出了一個大多數人都不愿意面對的事實:
“留守兒童的智力水平遠遠低于城市里尖子班的學生。”
研究發現,和城市里尖子班的學生相比,偏遠農村留守孩子的智力水平竟然差了一大截。
而造成巨大差距的罪魁禍首,正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他說:
“我認為至少在12歲之前,孩子不應該離開父母身邊?!?/strong>
因為一旦父母的陪伴缺席,會在孩子身上看到很多問題。
比如:自私冷漠、性格孤僻、自卑敏感,還可能因為沒有父母的正確指引不斷地犯錯。
不要忽略陪伴的力量。
當你跟孩子一起玩,陪孩子學習,都是在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人際社交能力等。
《養育寶典》中提到:
0-4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階段,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最為強烈,所以對“愛”的渴望也表現得很期待。
父母要盡可能地多給孩子留一點時間,為他搭建足夠了安全感。
04
溝通要學會“聽”,
與孩子零距離相處
@唐茹媽媽
女兒非常調皮,經常在外搞破壞,大家都給她貼上了“搗蛋”的標簽。
有一次她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大家就把錯誤歸結為她。
面對大家的指責,她哭著訴說:“你們大人就愛撒謊,為什么我媽媽的電話打不通,我都跟別的小朋友打架了,她都不來?!?/p>
原來,那一次是因為她找不到我,打架只不過是想讓我去看看她。
那天女兒對著我控訴了很久,她認為我們不理解她:
出了事,你們從來不會聽我解釋,明明沒做錯還要不停地打我,為什么你們每次都不會聽我說?
那一刻,我才明白女兒內心里對我有很多的不滿。
我回想起來,很多次我確實做得不到位:
考試沒考好,總是說她馬虎;
做錯了事,從來沒問過她為什么;
因為搶走奶奶的點心,被我罰站,卻從沒問過她原因。
其實,孩子做的每一件錯事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我們總會捂住耳朵和眼睛,孩子的每一次犯錯,我們都只知道去指責他。
正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它才在孩子身上開出“罰單”:
容易自我懷疑和否定,自卑、認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愛。為人父母后,還會在無意識中,將這種缺失傳遞給孩子;
內心情感得不到釋放,他們經常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覺,就很難體會到被愛的感覺。
心理學上有個“霍桑效應”,說的就是傾聽的力量。
美國有個霍桑工廠,環境一流,設備齊全,福利制度好。但是員工積極性很差,整日憤憤不平。
于是,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找來一批心理專家, 讓他們和工廠的兩萬多名工人談話。
心理學家耐心傾聽意見,讓工人發泄不滿。
慢慢地,員工積極性越來越高,效率也上去了。
可見,傾聽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極其重要。
研究表明,家長善于傾聽,對孩子成長意義重大:
一方面,孩子的情緒可以得到發泄,不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
另一方面,孩子會信任家長,愿意和家長分享心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凡事不要一來就教育,先聽一聽孩子的聲音,這才是親子關系的“無距離相處”之道。
只有傾聽了,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關注和理解他。
傾聽是連接親子溝通的唯一“法門”。
05
一個家庭就像一棵樹,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
我們想給孩子好的未來,就一定要打好根基。
父母的好脾氣,能開啟孩子健康的人格魅力;
給孩子的“松弛感”越多,孩子越有激情;
把安全感給孩子,他就會還給你愛;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解釋”彼此關系越親密,他就越信任你。
孩子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身醒悟,當你是一個完全無懼的父母時, 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