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篇原創文章
上周,看到三聯周刊公眾號發的一篇文章:。
內心的感受非常復雜,可以說是五味雜陳。不僅僅是因為來就診營養門診尋求減肥幫助的中青年人越來越多,還因為,在經濟收入相對底層的人群中,被肥胖裹挾的人們數量之多,已經到了觸目可及的程度。從幾歲大的小朋友、到背著書包的學生們、再到不得不選擇XXL的青年們……肥胖,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病。
而,與肥胖相關的所有慢性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部分癌癥等,每年報道的發病率也呈現出同步的上升趨勢。
未來,我們想要面臨的,不僅是養老負擔,還有肥胖及相關慢病的醫療負擔。而這份負擔,絕不只是國家要擔憂的。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都會受到這份負擔的影響。
既往,曾經在一文里跟大家提及,中國人的超重肥胖發生率已經超過了50%,即不到2個人里就有一名胖友。這個數據,來自《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
近期,2023年8月17日,學術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發表的《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并發癥: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通過對我國243個城市1580萬成年人的數據分析,繪制了更詳細具體的“中國肥胖地圖”。今天跟大家簡單分享其中的一些數據。來看看地圖里有沒有你~
按照中國超重和肥胖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分類標準(24~<28 kg/m2定義為超重,肥胖定義為≥28 kg/m2),1580萬成年受試者中:
超重人群占34.8%,肥胖人群占14.1%;
性別差異:男性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年齡差異: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齡”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歲達到峰值(55至59歲保持不變),女性在65~69歲達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歲達到峰值,而女性則是70-74歲;
地域特點:中國北部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率都高于中國南方,內蒙古、山東和河北的流行率最高;
與人均GDP的相關性:人均GDP較低地區的超重/肥胖發生率更高;
最常見的肥胖相關并發癥: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異常(24.9%)和高血壓(17.6%)。
這是迄今為止對我國超重/肥胖以及相關并發癥流行率的最大當代研究。雖然研究樣本量不可能100%代表14億多中國人。但是被研究的人群都是定期參加健康體檢的,來自他們的健康數據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為什么男性的超重肥胖率會高于女性呢?
壓力大、情緒不佳、睡眠不足或不規律等,肯定是促成肥胖的重要原因。會導致內分泌激素紊亂,主要是應激激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誘發胰島素抵抗,增加腹部脂肪堆積,形成以“將軍肚”為特征的腹型肥胖。
可能會有人問:現如今,職場女性和全職母親的壓力也很大,情緒也未必佳啊,男性在這一點上不特殊啊……
誠然,在當今社會,壓力輕重并無性別差異。但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遇到壓力時,女性大多喜歡找三五好友傾述,這種傾述行為是有助于舒緩壓力的。而男性大多傾向于窩在心里自己消化。或者,通過吃肉喝酒抽煙等方式來舒緩壓力、釋放情緒。過量的吃吃喝喝,顯然是會給體重拖后腿。而一旦飲酒,酒精并不是“零熱卡飲料“,經由酒精帶來的額外的能量,不僅給體重加碼,還會因為酒精代謝而給肝臟增加負擔。
胖了要怎么瘦下去?
這個話題,既往已經講過很多。管住嘴邁開腿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么有人就能做到,有人就恰好相反呢?說白了,還是沒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抑或,沒搞明白自己最不想要什么!
至于如何管住嘴。近些年來已經有大量高質量研究告訴我們:低脂均衡飲食、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等,都是既容易堅持又安全有效的減重飲食。當然,前提是熱卡攝入量合理、足夠制造熱量缺口。
如果就是不想改飲食模式,那至少可以先簡單嘗試三件事:
早睡覺——把睡前刷手機或打游戲的時間減少一些;
多活動——就算不做中高強度鍛煉,每天哪怕多步行15分鐘也是有益的;
少吃20%——首先,含糖飲料能不喝就不喝,盡量選擇不含什么添加糖的食品。其次,油大的菜肴用熱水涮涮,主食里安排50%的全谷類,少吃煎炸且把肥肉和禽皮丟棄,三餐食物減少20%左右(可以吃到一半站起來感受一下胃里飽沒飽,或者打杯水),晚上8點以后不再吃吃喝喝……
以上三點,看上去非常樸實,沒有任何大張旗鼓的新鮮知識。但是!真的能有效!不瞞大家說,我微博上就有粉絲來反饋過,聽我的話,只是堅持了上述三件事,且并沒有像第三條里建議的那樣少吃20%(只是改了主食、控了肥宅快樂水、少吃了點油),半年下來就輕輕松松瘦了10斤!10斤,對于一個體重基數不算太大的人,不少了哦~
試試看吧,祝你在肥胖地圖以外的疆土上自由馳騁!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記得給公號加 ??星標哦
否則可能隨時找不到我
遂謙碎碎念
集腋成裘,無論健康還是快樂
小屋主人簡介
劉遂謙:澳洲DAA認證注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注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悉尼大學臨床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床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營養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眾多雜志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五套母嬰類圖書,著有《寶寶喂養7堂課 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一書。17年面對臨床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眾號平臺:Liu_suiqian
參考文獻:
Kang Chen, Zewei Shen , 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17 August 2023 . https://doi.org/10.1111/dom.152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