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但是他從小聰明好學,又加上他父親在徐州做官,經常帶他去長安見世面,結交名人,年紀輕輕的白居易在長安開始有些名氣。
唐憲宗聽說白居易在長安的名氣后,就讓他擔任左拾遺,他在任期間,不斷在唐憲宗面前直諫,反對宦官掌兵權,他在詩歌的創作中,不斷揭露禮會的不良現象和宦官仗勢欺壓百姓的罪惡。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據說白居易每寫好一首詩,就先念給一位不識字的老婆婆聽,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直到聽懂為止,所以他的詩篇很受百姓的歡迎,由于他的詩反對宦官掌兵權,觸怒了掌權的宦官和一些大官僚,招來了他們對白居易的忌恨。
有一年,宰相武元衡被人暗殺,白居易給皇帝上奏章,要求嚴查此事,讓忌恨他的宦官和官僚抓住了報復他的機會,他們說白居易不是諫官,不該對朝廷大事亂諫言,同時又羅列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壓向白居易,唐憲宗把他降職到江州當司馬,使白居易深受打擊,此后,他的思想開始向佛道靠近,在江州任職時,他專門拜訪了陶淵明的故居,后來,他閑居洛陽與香山寺僧人結社,捐錢修寺,自號“香山居士”。
他閑居時,他寫的詩追求淡泊、悠遠、平和的風格,喜歡在詩里表達自己的淡泊高雅,哀嘆自己的孤獨,真正代表白居易詩歌最高藝術成就的是《長恨歌》,它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描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一面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抱以同情態度,一面又寫了因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專龐,沉淪酒色而荒廢朝政,為他們的誤國失政嘆下遺恨之聲,白居易的詩篇挑開了當時社會虛偽的面紗,暴露了社會的黑暗、動亂、骯臟和不合理,批評的鋒芒橫掃了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官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