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圓圓、趙飛宇
正文共計:502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5億多年前,最早的脊索動物云南蟲,忙碌地生活在寒武紀前期的淺海中。
4.8億年前,海蝎子成為奧陶紀海洋的常住居民。之后,魚類長出了下頜和舌頭。
3.6億年前,一條魚出于無聊,又或許厭倦了泥盆紀海洋中同類們無意義的內卷,它離開海洋,勇敢爬上了陸地。
數億年中,它先學會了如何輕盈呼吸陸地的空氣。然后產下蛋。再進化出毛皮。學會直立行走。再之后,他開始建造空間站和登月火箭,和自己的魚類祖先一樣,勇敢邁出第一步。在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里,他從來沒有忘記那片覆蓋地球十分之七面積的蔚藍色的生命體——海洋,他的故鄉。他一切的源頭。他像珍愛眼睛一樣珍愛它。
直到28天前。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
source:pexels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的說辭,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行為將持續至少30年。同時根據《科技日報》報道,借鑒觀測數據和海洋動力學過程,一年半到兩年內,此次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就將跟隨順時針流動的北太平洋洋流回到東亞,進入中國海域。
這只由日本一意孤行養大的黑天鵝全身有多種半衰期極長的核放射性物質。日本先在福島事故中不作為、又在“注入地層、排入海洋、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固化填埋”等數種核污染水的處理方式中選擇了成本最低的“入海”,自己省錢,全人類買單——面對這種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產業人能做些什么?
一般來說,藍海的誕生并非無跡可尋,它通常伴隨以下三點:
●突發的、對未來有持續影響的重大事件
●技術革新
●潛在的、巨大的市場需求。
所以,當你被迫為海洋而戰,積極的一面是,危機下產業一定會誕生新的藍海。
但同時,它也伴隨著由群體恐慌、投機造成的魚龍混雜、渾水摸魚、產業泡沫。
辨別藍海和泡沫的抓手在于“場景”。因為所有需求、技術,都要在一個個具體的場景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找到真實、可持續的場景。而非曇花一現的偽場景。
今天星船知造就圍繞幾個“場景”淺淺展開。
01 核廢水還是核污染水?
我國的核廢水處理將是一個持續擴張的場景。而其能擴張到什么程度,取決于我們由傳統能源向綠色清潔能源大國邁進的大前提下,國內核電產業發展的速度有多快。
source:pixabay
討論這一場景前,先明確一點:什么是核廢水,什么是核污染水。
核廢水,是核電站在正常運行中產生的廢水,不直接接觸核燃料及核反應物。處理后可以安全排出。我國大亞灣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排放的是核廢水。
核污染水,是發生核事故后,水直接接觸到了反應堆中放射性物質,受到污染——沾染上對人體和環境高度危害的钚、銫等多種放射性物質。日本此次排放的是核污染水。
兩者的差別可能比“吃一根香蕉受到的輻射”和“站在福島輻射隔離區受到的輻射”之間的差別還要大。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朋友說“日本排放核廢水”,不妨糾正一下——日本排放的是“核污染水”。將日本排放的核污染水,與中國核電站排放的核廢水相提并論——也是不正確的。
點擊圖片可放大
我國“核電廢水處理”場景的發展前景取決于核電產業的發展。要如期達到“3060雙碳”目標,發展核能勢在必行
確保安全是核電發展的大前提。中國多項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嚴格要求貫徹“安全第一”原則。我國核電企業為國企,安全絕對凌駕于營收之上。
●根據《中國核能發展與展望(2022)》,我國自主三代核電基本按照每年6-8臺機組的核準節奏推進;
●根據《“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2025年前我國核電裝機量計劃達到70GW左右;
●根據中廣核相關報告,“一帶一路”沿線中,有28個國家計劃發展核電,對應市場規模在2萬億元以上。
產業鏈看,核電上游為核燃料、核電設備制造;中游是核電站運營管理;下游主要是核電設施延伸出的各類業態。
企業端看,全球范圍內水處理核心廠商有Xylem、Lakeside Equipment Corporation、Veolia、SUEZ等。
國內相關環保企業和水處理企業在近一個月內出現了一定的市場波動,但在這些企業中,僅有極少部分具備核廢水及核污染水處理技術。相當部分水處理企業的業務和“核廢水”沒有關系——它們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處理和部分工業污水處理。既沒有專門針對核廢水處理進行研發,也沒有開展核廢水處理業務。
目前明確與核廢水處理有較高關聯度的企業主要有:
中電環保——可處理核電站生產經營過程中被污染的水。
中國廣核——具備處理核電廠運營期間產生核廢水的技術和能力。
三達膜——部分膜技術應用于秦山核電站、田灣核電站的廢水處理業務。
source:pexels
和日本選擇了最省錢、也最不負責任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不同,我國在核廢水場景相關的技術上始終保持高投入的研發。所以不妨多看技術端——
主要涉及核廢水排放處理技術、核廢水監測技術、核廢水管理技術等。
其中處理環節技術包括“微生物修復技術”,利用特定的微生物來分解和轉化核廢水中的有害物質。多應用于核設施周圍的地下水處理。“吸附劑材料技術”,通過合成具有高吸附能力的材料,將核廢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吸附在表面。該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中也被廣泛應用。“離子交換樹脂技術”,利用具有特定結構的樹脂材料與核廢水中的放射性離子進行交換作用。
我國已有多項核廢水處理的技術專利及相關專利申請,核廢水處理方法專利包括:
“一種核廢水制氫后的處理方法”
“含硝酸核廢水處理方法”
“一種核廢水中銫和鍶的去除方法”等;
核廢水處理裝置專利包括:
“一種核廢水精處理混床”
“一種解決核廢水再生利用的裝置”
“一種帶有放射性監測結構的核廢水儲存裝置”等。
當下的核廢水處理舞臺就像一個大型海選現場,登臺的既有“生活污水處理企業”、又有“工業給排水處理企業”、以及真正擁有核廢水處理能力和業務的企業。
熱度逐漸消散后,隨著我國核電產業的穩步發展,核廢水處理場景是長期存在的——伴隨著水處理企業、環保企業不斷夯實自己原有的優勢領域、不斷突破技術邊界,真正入局核廢水場景的玩家一定會增多。它同時伴隨技術、資本、人才找到自己定位的過程。
上游材料領域的突破將帶來新機會。一種無機納米材料——磁 性 納 米 顆 粒 (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及相關磁性納米吸附劑被證明在核廢水處理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但受制于制備工藝、制備成本等原因,磁性納米顆粒目前還處于實驗室階段,暫未實現工業化。
source:pexels
02普通人能做點啥? 要不要買相關的家用檢測儀器?
雖然頭頂當下最高的熱度,但“家庭自測核輻射”很可能是一個偽場景。雖然方便,但并不是壓縮餅干,無法提供營養。它扮演的是承載人們最初恐慌情緒的安慰劑。
source:pixabay
輻射分兩種:電磁輻射(手機、微波爐、基站等)、電離輻射(也就是核輻射)。
物理學家Derek Muller用“香蕉”作為核輻射的計量單位。
●香蕉中含有放射性鉀40。每吃完一根香蕉,就會受到來自鉀40的0.1微西弗的輻射(西弗,一種計算輻射的單位;微西弗=千分之一的西弗)。
●人一次能承受的輻射強度約2西弗,也就是“致死量”為“一口氣吃兩千萬根香蕉”。
●從北京飛到上海,飛機航行兩小時,受到的核輻射約等于一口氣吃80根香蕉。
●做一次CT,相當于一次吃幾萬根香蕉。
此次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導致的核輻射和之前人們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核輻射又不一樣——核污染水中含有钚、銫等多種放射性物質。其中碘129的半衰期為1570萬年、碳14的半衰期約5730年。核素融入海洋生態后,還將發生一系列復雜長期的化學過程。
恐慌情緒,首先由家用核輻射檢測儀中的“蓋革米勒計數器”承接。
source:pixabay
8月中下旬,各大電商平臺的蓋革米勒計數器幾乎全部斷貨。某商家此前蓋革米勒計數器的月銷量還不足10。近一個月這個數字飆升到1w+。
深圳電子交流群里,大批人嗅到商機,不管場景真假,先沖進去占坑。
蓋革米勒計數器屬于家用核輻射檢測儀器,家用核輻射檢測儀器屬于核儀器的一種。核儀器的使用場景有軍用和民用。在民用場景中,又可以分為學術研究、醫療領域、工業應用和環境監測等。
核污水事件之前,我們能接觸到的核輻射檢測儀器大多用于檢測醫院里放射治療的醫療器械;裝修建材的核輻射檢測等。
可以說,“家用”從來不是核輻射檢測儀器的常用場景。人們偶爾在家里裝修時才會購買一只蓋革米勒計數器,用來測試家裝中建材、大理石的核輻射強度。使用場景單一、市場份額小、制造工藝簡單,行業也較為散亂。
蓋革米勒計數器的所有核心功能都濃縮在一個管子上。拆開一個300元的家用核輻射檢測儀器,你會發現——蓋革管占據了主要空間。
根據eeworld拆解的數據,一個計數器售價300元,蓋革管售價就在100元左右。成本直接占到整體售價的三分之一。這根管子可以在電商平臺上直接買到。
蓋革管 source:淘寶
2011年福島剛發生核泄漏時,就有人在論壇上分享自己“手搓”核輻射檢測儀的教程。也就是說,做相關代加工工廠的門檻并不高。目前涌入這一賽道的企業也以代工廠為主,注冊一家五金工具類企業、電子科技公司,屯上蓋革管,就算開張了。
網友分享的“手搓”教程
照理說,隨著核污水的不斷排放,下游的“家用便攜測量”場景也會不斷擴大,從而刺激中游的組裝、加工企業增多。但為什么我們說這個風口建立在“偽場景”上?
蓋革-米勒計數器的測量精度較低,之前的使用場景是測量家裝中“大理石”等裝潢材料的核輻射,如果有商家號稱可以用來檢測水產品的輻射量,根本是專業不對口。
而且此次日本排放的核污水與核電廠常見的核廢水有本質區別,除了氚與C-14外,還有鈾、钚、銫、鍶、碘、鈷等重金屬放射性物質。也意味著,核輻射檢測儀要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兇險,對儀器的精度要求更高。
幾百元的便攜式家用檢測儀器根本不可能準確測出。需要使用操作復雜、昂貴的專業檢測設備才行。
專業核輻射檢測儀器 source:秦山核電
總之,對個人而言,與其購買家用便攜檢測儀,不如關注國家衛生、環保、海關等機構發布的檢測結果及風險預估。選擇有相關檢測認證的產品,就不用太恐慌。目前海關、各地各級的輻射監測站都開始對海水、海水動物、海水植物進行取樣檢測。
對產業而言,隨著日本核污染水的持續排放、國內核電產業的穩步發展,輻射監測系統、核輻射探測類電子儀器、核輻射檢測儀器都將獲得更大的市場前景。
尾聲
最后,讓我們再回到海洋。一小部分人排核污染水入海的行為是對海洋的背叛,但更多人始終守護并試圖馴服海洋。比如,世界多國一直在大力發展的海水淡化產業。
地球上71%的面積屬于海洋。海水淡化,就是對海水進行開發、利用(去除其中的鹽分和其他雜質),使之變成淡水。
目前來看,我國作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并不會受到日本核污染水事件的影響。在核污染水事件可能導致的“水資源危機”敘事下,反而更能激發海水淡化技術的突破。
海水淡化產業鏈條較長,同時依托、帶動化工、材料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其上游主要是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包括高分子材料、高壓泵等。中游是海水淡化工程設計、服務類企業。下游應用主要在灌溉、工業用水等領域。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在核污染水可能導致的全球水資源緊張下,未來有三個趨勢。
一是持續加速設備、材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提高國產化率。
海水淡化設備主要涉及高壓泵、耐腐蝕鋼管、儀表和膜組件等。十年前,我國海水淡化設備整體對外依賴程度較高,近幾年隨著國內設備廠商、材料企業的協同發力,設備的國產化率有了很大提高。首鋼的單體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率達98%以上。
二是找到更多海水淡化的需求場景。比如讓海水淡化成為“制綠氫”的重要輔助。
綠氫的制取過程只產生水,同時有長時間儲能優勢。美中不足的是,制綠氫需要持續穩定的水資源,但風光資源充足的地方往往缺水。如果將海水先在沿海地區進行淡化處理,再輸送至華北、西北地區,就能更好滿足當地綠氫產業的發展。
三是出現新的技術路線,實現低成本的海水淡化。
我國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有膜法(反滲透膜法)和熱法(低溫多效蒸餾法)。目前蒸餾是最主流的海水淡化方法,但蒸餾過程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導致成本頗高。
參考資料:
[1] 《磁性納米顆粒表面功能化修飾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進展》楊皓然,牛乾乾,郭今鍇
[2] 《世界上輻射最強的地方,竟然離你這么近》 丁香園
[3] 《2023年全球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海水淡化市場需求保持增長趨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
[4] 《“東水西輸”制綠氫,規模宏大但需政策支持》
[5]《魚類的崛起》約翰·A.朗(John A. Long)
本文基于訪談及公開資料寫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為星船知造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