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最鐘愛的電影配樂?或者我這么問,你是否在家獨自觀影時曾被哪部電影的配樂從頭到尾擊中過,進而突然對音樂的力量產生某種敬畏之心、開始著迷于暢聽自己從未考慮過的音樂類型,比如古典樂?我有,法國版《觸不可及》。
《觸不可及》2011年初登大熒幕后即成經典。說它經典并不是局限于影片完成度高這種分內之責,而是它經典到全方位破圈了:比如法國朋友跟我說這里面使用的法語,是學法語時很地道的參考電影;從時尚角度來看,劇中出現的男士單品和搭配都是教科書級的;而如果你選擇在b站觀看,從彈幕中即可知,許多人同我一樣,大力稱贊這部電影的配樂為天花板級。特別是菲利普過生日時那段古典樂vs流行樂的編排。
因為這部電影,我才從感官上真正領略到了巴赫和古典樂的魅力,而不是通讀知乎文章“如何理解巴赫”,然后在某些場合盡力回憶、努力背誦、現場表演《裝腔啟示錄》。
Wellendorff華洛芙第三代和第四代家族成員
很顯然我不是一個人,頂級珠寶品牌Wellendorff華洛芙的第四代家族傳人Christoph Wellendorff被問到“是否會根據不同文化的品位和特點對珠寶作品進行調整”時這樣回答:
有位客人對我說,說我們的珠寶就像巴赫的樂曲一樣,是糅合對立元素對比沖擊。你知道巴赫的迷人之處實際上就在于,他成功地將兩個獨立的旋律帶入同一個和聲當中,而這種和聲呈現出的效果遠遠超過兩個獨立旋律自身的魅力。
非常棒的回答,我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一位品牌高層以如此浪漫藝術的類比來代替“不會”這個簡單的否定答案。
這里的潛臺詞還有一層:像巴赫、梵高、貝多芬這樣的天才會為不同文化的人重新調整/改編自己的藝術作品嗎?不會的,因為偉大的、有靈魂的作品一定會穿越種族、語言和文化的限制,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就好比所有人都會被《觸不可及》的配樂震撼到一樣。而不是非要仰仗什么“中國特供”才能短暫收割異域好感。
或許這個回答本身也道出了Wellendorff的家族哲學和對自己珠寶作品所持的態度:植根于家族的歷史和過往,擷取精髓,聚焦在天花板級的珠寶制作工藝上,將其凝結為可以永恒的藝術作品。由這種出發點而來的珠寶,更傾向于把幾代人對珠寶的情感放入創作過程、并將其視作不斷回望的初心,也因此會完全不同于將季度銷售額擺在第一位的品牌和其目標。
與老鄉巴赫一樣,Wellendorff看名字就知道是德國姓氏,它在1893年經由創始人Ernst Alexander Wellendorff創建于德國西南部的“黃金之城”Pforzheim,憑借著嚴謹至臻的金匠手藝服務皇室和名門貴族。一百三十年來一直將經營權牢牢地攥在自家傳人手中,不從屬于任何奢侈品集團。
實話實說,哪怕是業內人士,Wellendorff也并非是我第一眼就會注意到的品牌。因為想要扒拉開一眾被有錢大集團經營的、即便在線上也能到處看到巨福廣告畫面開屏的珠寶品牌去看到它,無異于擁有越過卡拉瓦喬、貝尼尼、魯本斯、倫勃朗這些高山,執意要把亞當·埃爾斯海默的《逃往埃及》率先收入囊中的魄力和品位。
畢竟,想要連基層群眾都唬住的話,提前面幾個名字顯然更好使。沒錯,Wellendorff之于珠寶世界,就好比亞當·埃爾斯海默、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這寥寥無幾個德國古典繪畫大師之于整個藝術史一樣,被無窮無盡個法國和意大利的大名字組團兒包圍住,表面看起來顯得弱小、無助。
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會在藝術史上擁有不可撼動的一席之地、是巴洛克/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人物。那是因為他們永遠有本事以自成一派的畫法、一騎絕塵的意境和精神層面的認知,將同樣的主題以完全不流于俗的筆觸表達,并成為后世此類風格繪畫的參照或模仿模板。
Wellendorff在珠寶屆就是這樣的德國少數派。
它明明起家于服務身世顯赫的尊貴客群,有那么多故事可以包裝、輸出,但從不以此為餌炒作營銷。似默默奉行“好東西無須時時標榜自己”的、更嚴謹低調的德國式行事風格:將所有家族的驕傲和聚光燈都留給了天花板級的金匠工藝和發明上。
在不那么中意黃金且被時尚和潮流牽著鼻子走的年齡,或許我并未細看就曾“嫌棄”過它不夠時髦;還有戒指上的天使圖案有可能會帶來的、與我們文化并不相融適配的宗教意味。但今天再回頭看、貼身戴,會震驚于Wellendorff的重工重料和對珠寶形態的塑造——這是在那些為了走量而被倉促制作出來的珠寶產品上永遠不可見的細膩質感。
Wellendorff最經典的珠寶工藝有三種,恰好對應了項鏈、戒指和手鐲這三大類別。
應用在項鏈上的,是誕生于1977年、名為金絲編花的黃金加工工藝。它由最纖細的18k黃金編織而成,柔軟絲滑得好似織物一般在脖頸間流動。
只要你在電影中看到、或者旅行中進入到某些歐洲古典宮殿中(比如凡爾賽宮),就一定會有意無意間近距離觀賞到那幾股編織在一起、順滑精致的金色窗簾繩細節。Wellendorff的金絲編花項鏈就是它的迷你版本。
如何讓黃金這種人類歷史上最出名的材質展現出魅力,從公元前的米諾斯文明起就成為匠人們樂于付出心力和智慧的課題。
伊特魯里亞人曾以精湛絕倫的金珠工藝在黃金表面編制出細膩紋理,那些帶有鈍感的大型珠寶在古典年代成為流行;從中世紀一路到文藝復興,金工工藝被認為是最受人尊重的技藝。在意大利,頂尖的藝術家(波提切利、多納泰羅)接受金工訓練更是家常便飯;
更無須說到了資源豐富、技術成熟的年代,黃金被以不同工藝創造出截然相反的各異光澤:比如用化學試劑輕微浸漬讓黃金表面變得啞光,或用鏤刻工藝在黃金表面創造出那種凹凸不平的樹皮效果。
在華洛芙的工坊中,德國金匠們的處理方式是通過反復加熱擠壓再拉伸,將金棒最終拉成0.3毫米的金絲,緊密盤旋纏繞在內軸工具上后,抽出內軸工具,接著馬上注入18k金的內芯。這個18k金內芯就是讓項鏈變得順滑流動的靈魂一筆,而這項工藝之所以得以誕生,幕后故事是:
第三代家族傳人Haspeter Wellendorff的太太Eva,就是希望這位頂級金匠師伴侶,為自己做一條與眾不同的項鏈,像小時候祖母家真絲編花窗簾繩那么柔軟絲滑。所以Wellendorff的品牌slogan說“由愛而生,臻于至善”,這里的愛不僅指向傳承綿延的家族之愛,更因為這項工藝和項鏈,是因為愛才會存在這件事。
交織項鏈,點擊即跳轉小程序查閱細節???
今天,金絲編花工藝已經更迭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流動感卓著的窗簾繩形態作品依然被家族后代視為傳統而得到沿襲。
Wellendorff生命之悅金絲編花項鏈我長短兩種戴法,點擊即可跳轉查閱詳情?
但更有新的形態脫胎于經典,將金絲編花與奇妙琺瑯18k金方槽合二為一,就獲得了兼具項圈和項鏈感的、自帶疊戴效果的新作。
無垠浩海項鏈
我最喜歡Wellendorff的部分在于,傳統上我們會認為重工制作的項鏈必然要與高級禮服或者什么了不起的大場合打包出現,但實際上我們凡人的人生怎么會有那么多頭頂爆星星的、高于生活本身的大場合?
“適合日常佩戴”是Wellendorff慣用且熱衷于使用的來形容自己作品的表述,或許這就是德國式的樸素質拙:將撐得住聚光燈的驚艷之物落地尋常,成為不需要向外人證明的、每日貼身悅己的單品。
旋轉指環是另外一個更好的實例,也是Wellendorff帶給珠寶世界的另一件one of a kind式作品。在它誕生前的幾十年,Wellendorff家族一直遵循傳統“老錢們”的喜好,慣用四種顏色去設計作品:象征著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鉆石這四大名貴寶石的紅藍綠白。
直到1993年的某一天。
他的兒子們說想要做些不一樣的東西,因為這四種顏色看久了也會生厭,于是鑲嵌著冷琺瑯的旋轉指環應運而生。“天使羽翼”就是我曾看到過的第一件華洛芙珠寶單品,也是當年覺得“宗教意味”過濃的作品;
黃金天使指環
今天再度欣賞,除了湊近可辨的精湛黃金微雕手藝和通透明亮的琺瑯質地,也因為知識的積累,更似乎可以結合著手工藝理念和新藝術風格在19世紀末的德國初次現身這樣的創作背景去理解它。
唯愛之心指環?
旋轉戒指本身的玄妙之處在于,每個戒環都由至少四個小型的獨立環排列而成,之間的縫隙僅0.01毫米,以保證它們都可以流暢順滑的轉動。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曾在開會時、看電影時、無聊放空時,都喜歡有意無意地轉戒指?但我們從來轉的都是戒指整體、跟皮膚有摩擦的部分,天知道戴上了這種戒環可以自由順滑轉動的戒指后,我手指多動癥的陳年陋習將會被如何重新激發出來。
Wellendorff甚至在2018年為此項技術再次升級,創作了獨鉆旋轉指環,Pforzheim珠寶工坊的金匠發明了一種極為特殊的鑲嵌方式,將單顆鉆石的托座嵌在指環內側的旋轉結構之中。每次我手動旋轉指環,都有一種幫助火車在經過隧道的穿越感。
感恩無垠浩海指環??
這樣的工藝和巧思,你又在曾哪個珠寶世家的作品中感受過呢?
更不消說旋轉指環戴在手指上時,內側接觸面那種極為順滑舒適的佩戴觸感;且Wellendorff為了避免琺瑯開裂,一次次將指環扔在地上,去測試自己開發出的具有抗震耐磨特點的冷琺瑯,以至于有位客人送來被貨車碾壓過的指環修復時,哪怕指環的黃金部分都已彎曲走形,但冷琺瑯卻毫發無損,因為它是有彈性的。
這些只有在經年累月佩戴中才能驗證其舒適度和可靠度的細節,才是每一個宣稱自己是“高級”的珠寶屋今日今時真正需要拿出時間和態度嚴肅面對的產品質量問題。
畢竟民智開化了,來來回回都在說藝術、時尚、璀璨也挺無趣,挺有助于大眾建立起耐受度的。藝術和時尚可以見仁見智,舒適的佩戴感和不脆弱的產品質量卻不分國界,是消費后才真正開始的核心產品體驗,身披“奢侈品”三個字卻連這個最基礎的分內之事都做不到,應當自以為恥。
金絲編花和旋轉指環之后,Wellendorff歷經17年的研發,將彈性黃金引入到“EMBRACE ME”金絲編花手鐲上。金絲編花的工藝雖然纖細卻韌性很高,彈性金的開發,一方面讓手鐲無需搭扣也可自行開合,對沒有伴侶的女性也很友好;另一方面就是讓作品更具張力。
但想要增加黃金的彈性特質,就一定會讓它變得堅硬、生脆和易斷,所以十七年來華洛芙珠寶專家孜孜以求的,實際上是突破黃金變形的物理極限,并將其與金絲編花工藝完美融合,幻化成為以下這件自帶疊搭感的、很般嬉皮士風格的彈性黃金金絲編花手鐲。
擁抱我日光 彈性金手鐲
這幾項創意、發明和黃金加工工藝,是Wellendorff這個德國金匠出身的家族品牌的基石。在這之上,他們每年組合以新鮮的巧思和小發明,讓作品永葆新意。
比如我特別喜歡“GOLDEN RAINBOW”戒指和“ENDLESS OCEAN”項鏈/戒指上的這些如馬賽克般的奇妙方槽,它們是華洛芙珠寶工坊的最新工藝成果:
八個工作組通過26個步驟,打造出一個個2?2毫米的18k金精巧方槽。在它之上,覆蓋有精心設計組合的冷琺瑯色彩,彩虹般明亮或像擁有不止五十度藍的海洋,與周邊鑲嵌的鉆石彼此成就、碧波蕩耀。
無垠浩海指環??
這個琺瑯的運用,別出心裁又特別復古,有二十世紀初工藝美術的風范。
關于Wellendorff所用之金匠工藝,我閱讀過幾期他們的內部刊物,內容豐富知識翔實,連家族幾代人的采訪都沒有什么夸夸其談的空話,全部落在實實在在的、外行也能秒懂的知識點和價值理念上。雜志同時也分享有許多華洛芙世界各地客人的故事,我發現他們購買Wellendorff的初衷,大多與時尚、潮流、藝術都關系甚微,幾乎全部源自愛:愛情、親情、自愛、愛人。
Franziska說自己選擇了“紅木槿”指環作為婚戒,丈夫的那枚則是“勿忘我”,選購婚戒的過程,讓她想起和媽媽在卡爾斯魯厄商店櫥窗前那段快樂無比的童年時光:自己是如何喜歡把鼻子貼在櫥窗上觀望,媽媽又是如何難將她帶離卻鼓勵她熱愛所有美麗的事物;
Bessonava回憶,自己在柏林的西方百貨公司(KaDeWe)選購Wellendorff項鏈時心里想的是,要為孫女Valentina準備些具有傳承意義的禮物,好讓她覺得無論生活把我們帶向哪里,她都始終與我聯系在一起。
這樣的故事看多了我才理解Wellendorff的這句“由愛而生,臻于至善”是從何而來。這前半句是初心,后半句是工藝,合在一起是它安身立命的兩大根基。
在珠寶世界,好的設計和達成它的手藝是相輔相成的;家族堅守的傳統和未來的革新也絕不是相互對立二選一的關系,而是新的事物總會脫胎于舊的事物這般的你中有我。但品質是這個德國家族永遠不可能妥協的目標,因為徒有其表的東西總歸難抵時光而永存。
你會覺得這樣深情而專注的品牌不夠潮不夠時髦嗎?
那給你看,連他們自己設計的小禮物都充滿了德國式的幽默:一個長得像榴蓮似的的彈性包,具體能裝多少東西不好說,你的東西有多大它就可以多大。我看到時笑到半死,沒見過以這種洗盡鉛華的方式暗喻自己彈性黃金工藝的。
索性從評論里抽兩位送好了,愿你我既在人間遨游,就爭取永葆此等想象力和幽默感,或許這也是某種形式上的“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