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張克)黑龍江廣大地區有許多江河湖泊。魚類豐富,滿族人的先世女真人和滿人基本上都是以漁獵為主業的。怎樣才能多打魚呢?自然以張網捕魚為主。“瓢舀魚”自然好,但不是常有的美事。能不能“請君入甕”讓魚兒自投羅網呢?在生產過程中,先民們終于想出了這樣的絕招——擋亮子,也稱魚亮子。
(鏡泊湖冬天捕魚)
擋亮子就是在江河湖泡里用碎石頭堆筑撲魚的亮子,也有寫做魚梁子的,亮梁音近,都是民間的叫法。在今天黑龍江的、吉林的江河中也還可以見到魚亮子。今天的牡丹江和它的幾條較大支流如海浪河、烏斯渾河和發源于老爺嶺主峰牡丹峰(即天嶺)的穆棱河中,也會見到過去擋亮子的遺址。其中歷史最久遠的最有名的應該是牡丹江中游(寧安縣石巖鎮西)的三道亮子。
“魚亮子”捕魚法,在東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現在能見到最早的記載是300多年前的《寧古塔山水記》,這是黑龍江第一部山水專志,其中就有關于“魚亮子”捕魚的詳細記載。
清·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雜記》寫道:“捕魚,以石橫截水中,留水口,以柳條織如斗樣,下急湍中,名曰亮子。魚來流入其中,不能回轉,盡取之。若捕大魚,則在水坑中,用網數面四圍,盡絕其流,滿載而歸。若網止一面,則用牛骨系繩上,二人牽之,遠遠而來,至網則舉網。魚畏白骨,盡竄入網矣?!?/strong>
張縉彥記的是清代初期即三百多年前黑龍江東南地區的撲魚方法。這種擋亮子撲魚,就是在水位不深的江河湖泡里用石頭筑梁子——從江底壘石頭到與水平面或高出水平面擋住一段江水,在石梁子內側挖坑。然后用柳樹條子或榆樹枝編成斗狀下到水中,魚游進水坑進入柳條圍子很難鉆出去,人們便可“甕中捉鱉”了。所以江河中壘石頭處就叫亮子或梁子,用石梁子擋水撲魚的方法就是擋亮子。
(魚亮子)
民國時期的秦岱源在《東陲紀聞》里也記載了東北地區“魚亮子”使用方法:“有所謂魚亮子者,每年五六月間,江水泛濫,魚多隨水于分岔之小河。捕法乘江水泛濫時,以柳條密編成笆,橫插河口,下流既無出路,上流又被阻塞。至秋后水落,用網打撈,大小無遺?!?/strong>
它的意思是說,在河岔的地方用柳條編成堤壩狀,使水沿著魚亮子的開口處流動,開口的上方安置一個柳條編制的魚筌。由于魚群春天逆水而游,秋天順水而下的習慣,魚群穿過魚亮子以后即自投羅網,紛紛陷入魚筌之中,而魚筌的開口處裝有倒須式蓋,魚能入不能出。不過,秋天使用擋亮子,魚筌要放在亮子下邊,魚順水而下,紛紛入筌。
無論是張縉彥寫的是三百年前牡丹江地區“擋亮子”撲魚方法,還是秦岱源記敘的“魚亮子”漁獵法,在后來的黑龍江各地或東北各地山區、農村已經推廣開來,普遍用這種辦法撲魚了。
擋亮子這種撲魚辦法非常省氣力,容易捉到魚??此圃己唵?,其實顯示了古代黑龍江——東北人的聰明才智。
(清代赫哲人捕魚圖)
誠如張縉彥這位關里來的“高官”的解釋:有了橫在水中、高出水面的石頭梁子和亮子內側的坑,并且四周有斗形的柳條圍子,魚兒們進去后便“不能回轉”,人們會輕松地“盡取之”,“若撲大魚”,“則要在亮子水坑中用網數面四圍”,“下圍網,盡絕其流滿載而歸。”如果只有一面網也可撲到魚,那就在網的兩端穿繩,在繩的下頭墜上石頭等重物沉到江底。然后兩個人各扯網一面,從河中慢慢向岸上走去。等到河岸,水流盡,魚兒被網住,束手就擒。張縉彥還講了一個并非所有東北農村人都知道的“秘招”:魚兒們怕白骨(白色的物件亦然),“若網止一面,則用牛骨系繩上。魚畏白骨,盡竄入網矣?!边@確實是一高招。
擋亮子如今仍是黑龍江各地撲魚一法,仍然行之有效。但漁獵早已不是農村主要生產內容。
聞名黑龍江東南地區的牡丹江中的三道亮子,也已因江中的魚被上游鏡泊湖等處截流大量減少,廢棄不用。但在春天和秋后水量不大的季節,路過石巖鎮西四合村,仍然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三道擋亮子遺址。盡管三百年江水晝夜沖刷,亮子已高低不平,但其長度、寬度在東北依然少見。這樣大的工程量,在三百年前不是一個或幾個百姓人家修得了的。這是清代康熙朝廷撥款修建的,還留下一個有關《黑妃娘娘》的美麗傳說……
(寧古塔黑妃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