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中,發生“餐后低血壓”的老年患者時不時可以見到。
上周二門診,接連遇到兩位。
第一位是82歲的老先生,高血壓,兒女陪著來的。每天早上測血壓,高壓也就是收縮壓在140到150mmHg,洗漱過后8點吃早飯,到了8點半、9點的時候,老先生就會覺得困倦、乏力,精神不佳了。這時候測血壓,高壓就降到110mmHg了。
問早飯吃的什么?稀飯、雞蛋、饅頭。
第二位是71歲的李女士,高血壓、糖尿病。早上起床后測血壓138~142/70~80mmHg,也是8點左右吃早飯,到了10點左右血壓就到了110/70mmHg,感覺有些頭暈,可之后血壓又升高到140+mmHg。12點左右午餐,到了下午2點多又是頭暈,測血壓,高壓又降到了110mmHg。
飲食早餐是牛奶麥片、雞蛋、面包;中午是面條。
每次一問吃什么,患者和家屬都會有些不解。來看高血壓,問吃什么干嘛?
因為血壓的變化也跟飲食有關啊!
這兩位都是老年人,都是高血壓患者,都是餐前血壓在130到140mmHg或以上,餐后半小時到2小時左右收縮壓下降了30mmHg或更多,并且出現了頭暈、乏力、困倦等表現,這符合餐后低血壓的診斷標準。
李女士還做了動態血壓監測。結果顯示在中午1點半左右的時候,血壓最低到了90/60mmHg,之后持續到2點半才恢復,這也挺符合老年人血壓“兩峰兩谷”的晝夜節律變化。
餐后低血壓,被認為是老年人常見并特有的病癥。是指在進餐后2小時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縮壓≥100mmHg,而餐后收縮壓<90mmHg;或者進餐后收縮壓降幅雖然沒達到以上標準,但出現頭暈、暈厥等。這兩位老人都挺符合吧!(醫生提醒:老年人的高血壓,還有兩種“低血壓”要警惕)
而老年人血壓晝夜節律的“兩峰兩谷”,是說老年人的血壓低谷比一般成年人多一次。正常成年人的血壓晝夜節律是“兩峰一谷”,就是血壓水平在上下午各一個“高峰”,夜間凌晨時有一個“低谷”,血壓降到最低。而老年人呢?在中午12點到2點左右多出來一個“低谷”。這就成了“兩峰兩谷”。
中午的低谷正好趕在午餐后,進食后血壓下降和晝夜節律的血壓降低重合,就可能降得更低,出現明顯的餐后低血壓,就像李女士。
為什么會發生餐后低血壓?從面上看,就是進食后血液都趕到胃腸道去幫助消化了,老年人一時調節不過來。實際上還有很多復雜的機制,涉及到神經內分泌激素、自主神經的調節等等。
發生了低血壓,有人會想是不是吃降壓藥降的?其實,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不穩定時更容易發生餐后低血壓(老人清晨血壓142/80,上午低到100/48,是降壓藥吃多了嗎?)。糖尿病人常常會有神經系統的損害,也會影響對血壓的調節,另外,血容量不足、飲酒、飽餐、進食高糖(碳水化合物)食物、過熱飲食等,都可以誘發或者加重餐后低血壓。
了解了餐后低血壓發生和加重的因素,就可以想些辦法預防了。
第一,當然是好好降血壓、控制糖尿病了。降壓藥要選擇長效、作用穩定的藥物。這兩位患者都是服的長效降壓藥,氨氯地平、沙庫巴曲纈沙坦,血壓也還平穩,暫不調整。糖尿病人如果還有餐后血糖高,可以選擇“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可以延緩血糖的吸收,改善餐后低血壓。
第二,就是調整飲食了。歸納起來就是,少量多餐,不喝粥,餐前喝湯或者飲水,不吃過熱的飲食等。
- 少量多餐。像這兩位患者,可以把早餐的饅頭,分一半在上午10點左右吃,早上攝入的碳水食物少一些。
- 不喝粥。喝粥吸收快,升高血糖快。像第一位老先生,就可以把早餐的粥改為牛奶,午、晚餐想喝粥,可以先吃菜、飯,最后喝點兒粥“溜溜縫”。
- 餐前喝湯或者飲水。這是為了增加血容量,防止進食后血管擴張容量不足,血壓下降。像李女士牙口不好,喜歡吃面條。告訴她面條不要煮得太爛,吃面時先喝湯、再吃面條。
其他不吃過熱的飲食,戒酒都是很清楚的了。
第三,餐后適當活動有助于改善餐后低血壓。有研究發現,餐前、餐后間斷步行,有助于減少餐后低血壓的發生。所以,如果血壓不是太低,癥狀不是太重,可以餐后適當走動一下。像李女士,原來血壓偏低就臥著,低血壓持續的時間就長,餐后適當走動一下,癥狀還真改善了。當然,活動時要注意防跌倒。如果血壓下降明顯、癥狀嚴重還是要休息。
中秋、國慶雙節將至,老年人進食也要注意呢!
(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