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鑒賞》出版
ISBN 978-7-5140-2687-0
北京民俗博物館 編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
本書收錄了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170余件套,從十二生肖的意義,十二生肖文化探源,中外屬相對照以用本命年之說,各生肖的特征及生肖時辰,五行和性格,寓意,健康,血型等多方面闡述“十二生肖”,并配備精美文物圖片和文物介紹,比較全面的展現了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的特點。本書采用銅版紙高清印刷,以最大限度的把十二生肖文物的特點展現給讀者。
前 言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十二生肖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紀年的符號,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生辰標記。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首屆生肖文物展,至2015年已完成了十二生肖的全部專題展覽。十二年中,每次生肖展均受到了民眾的極大喜愛與肯定,博物館在社會各界的鼓勵下繼續研究、征集,豐富生肖文物館藏,十二生肖系列文物得到了廣泛充實,于2016年推出了“降以祥瑞 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展”,綜合展出了博物館在十二生肖文化方面的文物研究、征集、保護成果,展覽一經推出,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涵蓋面廣、貼近民俗生活的十二生肖文化主題展覽,受到各界的關注。謹此回報多年來社會各界給予的關注與支持。
《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鑒賞》從館藏十二生肖系列文物中選取每個生肖文物精品逐個進行撰文鑒賞,并遵循傳統文化中十二生肖地支的排序,輔以生肖文化介紹、十二生肖的探源、中外生肖的對比等內容,讓觀眾了解到更多生肖文物以外的文化信息,感知傳統民間生肖文化、文物的深厚底蘊與魅力。
《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鑒賞》編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不足,在此懇切希望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理解與幫助。北京民俗博物館將始終秉承“傳承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主旨,深入研究傳統民俗文化精粹,主動引進社會各界優秀資源,開拓進取,不斷推出更多豐富多彩的展覽,多視角的研究成果,回饋社會。
1999年春節,北京民俗博物館所在地北京東岳廟塵封半個多世紀后首次對外開放,再次拉開了東岳廟廟會的序幕!不足2萬平方米的中路皇家廟宇,初一、初五兩天來訪的游客都突破了2萬人的極限。當時幾乎零藏品的博物館在廟會總結時,就定下了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文物系列征集方向。2001年,筆者作為博物館展陳策劃負責人,奔赴河南、陜西等省,征集了民間剪紙、布藝、竹扎、泥塑、馬勺、木版年畫等關于龍題材的民間工藝品,推出了北京民俗博物館首屆 “十二生肖之龍展”,這是繼東岳廟廟會首屆“老北京玩具”“第二屆老北京風物專題民俗展”后,再次轟動京城的展覽。
歲月如梭,之后北京民俗博物館持續推出了系列生肖展,自2004年至2015年,歷時12年,完成了各生肖的專題展覽。博物館在社會各界的鼓勵下,繼續豐富展出文物,一鼓作氣,于2016年推出了“降以祥瑞 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展”,綜合展出了博物館在十二生肖文化方面的文物研究、征集、保護成果,展覽一經推出,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涵蓋面廣、貼近民俗生活的十二生肖傳統文化主題展覽,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博物館同事們自建館以來,以“十二生肖”文化主題展覽為契機,開展文物征集和研究工作,豐富博物館館藏,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博物館如今館藏十二生肖主題文物1000余件/套,文物材質多樣、種類廣泛,時間跨度可達5000年,涵蓋了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十二生肖文化,其中不乏代表各地風土人情、非遺工藝的珍貴文物。近年來,北京民俗博物館陸續推出的“紫氣東來”“虎嘯龍吟”“玉兔使者”之牛、虎、兔文物展覽,借助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學習強國、北京電視臺及騰訊、搜狐、央視頻等媒體在春節前后廣泛傳播,關注度與日俱增。2022年,春節主題展覽“虎嘯龍吟——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虎生肖文物展”更是獲得2022年度北京市博物館優秀展覽特別獎。感慨之余,不由得想起荀子《勸學》里的名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文博工作何嘗不是如此!
十二生肖之名,史書所載最早為東漢時期的《論衡》,唐代《事始》中將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對應起來,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清代學者趙翼的《陔余叢考》提到“后漢時其說甚行,更推之漢以前,則未有言及者,此本于北俗,至漢時呼韓邪款塞,入居五原,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中國”。趙翼將十二生肖形成的時間定為東漢,創制民族推測為匈奴。
從出土文物看,河南濮陽城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距今已6500年左右;紅山文化出土的C型龍、玉豬龍距今也有五六千年;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了大量竹簡,里面有兩種《日書》,其中之一《盜者》一章中提到了十二生肖。睡虎地11號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由此證明十二生肖的產生絕不會晚于該年。
史前考古表明,我國傳統被習稱為“六畜”的馬、牛、羊、雞、犬、豬,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基本馴育成功。豬、狗南北方都有飼養,差異表現在南方多水牛,北方則有雞。龍山文化時代,北方馴化成功家馬、家山羊和綿羊。所以“六畜”最早是由北方先民馴化出來的。另外,虎、兔、鼠、蛇這些游牧、狩獵民族常見的動物,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的草原青銅器紋式及藝術造型上多有表現。
十二生肖動物按其習性和與人類的關系程度劃分,可隸屬于游牧、狩獵、農耕三種生產方式,即馬、牛、羊與游牧民族關系更近,虎、兔、猴、鼠與狩獵民族似乎接觸更多,豬、雞應屬農耕文明中的動物,龍、蛇、狗是上述三種生產方式的民族所共同崇拜或擁有的動物。把三種生產方式歸于同一國家、同一民族,以之衡量戰國時代十二生肖形成期的秦國抑或楚國,我們會立即發現,符合條件的國家是秦。商代已有了甲子紀日法,但是否有了十二生肖紀時的概念還缺乏實據。干支紀年法始行于戰國時期,秦墓竹簡又有完整的十二生肖說法,十二生肖動物所處的農耕、游牧、狩獵三種生產方式,又唯有秦國最完備,故我們主張將十二生肖歷的形成定為戰國時代的秦。
十二生肖歷是由十二地支紀日演化而來的。干支紀年法約始行于戰國時期,與十二生肖歷的形成期相同,只是干支紀時流通于各諸侯國,而十二生肖歷限于秦國和北方的戎、狄等游牧民族。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推行“大一統”政策,統一度量衡、貨幣、律歷等,紀年以王位正統紀年為主,歲星紀年、太歲紀年、干支紀年為輔,十二生肖歷僅限于民間流傳而難入官方歷書。漢武帝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施政方針,將“大一統”思想推向了高潮,十二生肖歷在中原地區瀕臨失傳。戎、狄與秦同俗,十二生肖紀時的習慣在戎、狄等游牧民族中傳承,趙翼推測十二相屬本源于北俗,且依據史料斷言其起源于東漢時的匈奴,我們認為匈奴的十二相屬則是承繼了戎、 狄等游牧民族的紀時法,其根和源在秦。
《太平寰宇記》記載黠戛斯“以十二屬紀年,假若歲在子,則謂之鼠年;在戌則謂之狗年,與回鶻同也”。突厥人是以十二相屬紀年的,突厥文《闕特勤碑》同樣是以十二生肖紀年:闕特勤于羊年十七日去世,九月二十七日舉行葬禮。陵墓、繪畫、碑銘于猴年七月二十五日全部竣工。遼朝契丹人使用十二生肖歷,在發掘的契丹族墓志中常見志蓋四周刻以十二生肖或人身、十二生肖頭的畫像,部分墓室頂部畫有十二生肖圖。蒙古人使用十二生肖歷,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奉命修撰的《史集》,在記述蒙古歷史時,采用的紀年形式就是按蒙古人習用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女真及其后裔滿洲人承繼了草原地帶傳承已久的十二生肖紀年,如以滿語譯蘇東坡的《赤壁賦》,便將其中的“壬戌之秋”譯為“黑狗之秋”。按五行學說,壬屬水,主北方,色為黑, 再按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系,戌、狗相應,故有此譯。
兩漢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讖緯、巫術思想泛濫,十二生肖動物被神化并與五行、干支結合起來,加速了十二生肖歷在民間的傳播。但是,中原歷代王朝在統一律歷的旗幟下,推行王位紀年為主,干支紀年為輔的紀時方式,單純的十二生肖紀年在中原流傳并不廣,故漢文史籍中難覓其蹤、難溯其源。北魏、遼、金、元、清等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的同時,又時斷時續地促進了十二生肖紀年法在農耕地區的民間流傳。
十二生肖歷在中國北方古代游牧民族間流傳不息的原因很多。客觀上講,十二生肖歷形成于戰國時期與戎、狄同俗的秦國,其簡便易懂且生肖均為游牧民族所熟悉、喜愛甚至崇拜的動物,以其替代草木紀年也是歷史的進步。古代游牧民族之間統治、征服、融合等活動不斷,基于血緣、地域、生活方式的相近或一致,各民族從心理上有一種彼此認同感,從主觀上自愿繼承、吸收游牧民族的文化傳統。十二生肖以神的形式與人的命屬聯系到一起后,主觀精神對其傳承又起到客觀上的加持作用。到了唐朝,十二生肖動物已演變為十二神,墓碑常常雕有十二生肖動物畫像或人身獸首、手執兵器的十二生肖神像,有的碑蓋畫有十二生肖動物像,還題字曰:夜半子,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正中午,日昳未,哺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遼代以十二神伺時辰、守方位無疑是契丹接受唐宋中原漢文化的產物。
草原民族在傳播十二生肖歷的過程中,發現十二生肖紀年循環時間短,會有百年內一種獸重見幾次的弊端,便借鑒漢人干支紀年的方法,創造出以五氣(五行、五色)與十二獸配合的紀年形式,如回鶻人使用過的火羊年、土猴年、火牛年等。民國之后,政府采用西歷紀年形式,但民間十二生肖紀年習俗相沿至今,歷久不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堅韌和包容!
十二生肖文化方興未艾,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社會各界企盼看到一本“物說十二生肖”的專業書籍。應廣大讀者要求,北京民俗博物館業務研究人員不揣淺陋,借助館藏十二生肖文物,分門別類研究,內容既包含生肖科普知識,又有單件文物鑒賞,涉及民俗、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工藝諸多學科的知識,并將學術成果結集成冊。這是落實中央精神,讓珍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火起來”的一次有益嘗試。當然,限于我們的專業知識水平,舛訛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
北京民俗博物館館長 曹彥生
二〇二三年端午節寫于北京東岳廟榮慈軒
十二生肖文物鑒賞節選
漢代?灰陶玉鼠獻壽
長:8cm 寬:6cm 高:12cm
灰陶地,前足抬起,似捧桃獻壽作揖狀,下足呈蹲坐狀,尾部自然垂于身后。整體形態飽滿傳神,鼠首五官明朗聚氣,一派虔誠狀,是件精美絕倫的鼠形器物吉祥擺件。鼠乃倉神、谷神,鼠身碩大,寓意五谷豐登、糧倉飽滿,作捧壽狀,象征子嗣綿延,福壽永續。
唐代?白釉瓷老鼠
長:2cm 寬:2cm 高:3cm
造型小巧精致,靈動可愛。鼠后肢蜷臥,耳朵直立,雙目傳神,前肢對合抬起,似作揖狀,憨態可掬,十分機靈可愛。
清代?銀雕鼠形裝飾煙嘴
長:11cm 寬:1cm 高:1cm
煙嘴通體銀質,似如意狀,桿端雕小鼠,呈雀躍奔跑狀,小巧可愛,為整器增添了一派靈動生氣。
清代?銅質鼠形擺件
長:6cm 寬:3cm 高:5.5cm
銅質,通體布滿綠色銹層,下透紅色銅原色,鼠造型靈動逼真,三足點地,一足抬起,回首張望,雙目凝視,形象動態中似有警覺,體現了民間工匠對鼠生活習性及特征的細微觀察和準確把握。
漢代?灰陶牛首形塤
長:5.8cm 寬:6.6cm 高:2.8cm
灰陶質地。牛首輪廓隱現,雙目直視、傳神,牛首頂端置吹孔,兩眼通透作音孔。構思奇妙靈動,整器彰顯出肅穆古拙之氣。
塤是一種歷史極為悠久的樂器。《詩經》中記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用以形容手足情深。原始的塤制作簡單,山西省荊村遺址曾出土過單音孔和雙音孔的塤。
唐代?白陶彩繪牛
長:14cm 寬:5cm 高:9cm
白陶施紅彩。鼻、口、耳、角清晰可見,部分施紅彩裝飾,抬首直視,氣聚神全,遙望天空。整器呈跪立狀,體態渾厚蒼勁,一派端莊大氣之象。這件具有寫實主義風格的文物帶有十分濃郁的唐代風格,膘肥體壯的外表給人強而有力的感覺,是件精美的藝術佳品。
宋代?白陶彩繪牛
長:7cm 寬:3.5cm 高:4.3cm
白陶點褐彩,突出五官及背部花紋。牛首微抬,回首向內側,五官清晰,似凝望前方,若有所思。牛體健碩,伏臥于地,渾然一體,憨態可掬。胎質堅硬、潔白細膩,褐彩勾畫線條十分自然流暢,展現了藝人嫻熟的技藝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宋代?醬釉瓷牛
長:5.3cm 寬:2.5cm 高:5.4cm
施褐釉,四足直立。牛首向天,牛角向后,雙目凝神聚氣,呈犀牛望月之勢。身側以壓花工藝施花紋裝飾,整器骨力雄健,鮮活靈動。在民間傳說中,犀牛望月常用來形容牛郎對織女的思念之情,富含長相思勿相忘之意。
漢代?鑄鐵虎鎮
左圖:長:8cm 寬:7cm 高:3.5cm
右圖:長:7.5cm 寬:7cm 高:3.5cm
二者皆為鐵質,整體鑄造而成,氧化嚴重,隱約能看到兩只臥虎頭部大眼、直鼻、方口。席鎮器形水平對稱,形態威嚴安泰。鎮為壓物之器,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戰國時就已流行,《楚辭·湘夫人》記載的“白玉兮為鎮”可見一斑。古人發明席鎮,用以壓住席子四角,以求席子平整美觀。在民間,席鎮逐漸演變為壓石。其中,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的,則被當作一種文房用具,即鎮紙。
宋代?黑釉瓷虎
長:5cm 寬:3cm 高:5.5cm
黑釉瓷又稱“天目瓷”,是吉州窯中最具代表性、裝飾工藝最具地方色彩的產品,始燒于北宋,極盛于南宋。這件虎形黑瓷玩具呈直立狀,四肢渾圓,頸部粗長,虎首高昂,向右回顧,張嘴,目視前方,突顯威武之勢。器形雅致,釉面瑩潤,部分黃褐色胎質裸露,似有虎斑美感。腹部兩側穿孔,可系繩帶,供掛、佩使用,是一件精美的宋代動物形佩飾。
明代?白釉黑彩瓷虎
長:4cm 寬:6.5cm 高:8cm
白釉黑彩,黑白對比鮮明,點彩線條醒目雅致,具有山水畫寫意之風范。整器呈蹲立狀,后半身蹲坐,前足蹬立微傾,昂首挺胸,面部表情生動,雙目瞪圓,呈探望狀,以勾畫填彩的手法把眼部、鼻子、胡須勾勒出來,線條粗細相間,嘴部用褐彩裝飾,張口似矩形,顯得十分憨態可掬。
清代?木雕黑地朱漆虎首形儺戲面具
長:28.5cm 寬:35.8cm 高:12cm
通體施黑漆作底色,以金漆與朱漆點綴出老虎的眉毛、眼睛,臉部輪廓,額頭上飾紅漆寶珠,如同鑲嵌其上,工藝精妙。面具虎有驅邪、避災、降福的寓意,有著深厚傳承與信仰基礎,飽含華夏各民族原始而熱烈的情感。
金代?兔形鐵權
長:6cm 寬:7cm 高:9cm
由生鐵鑄成,實心。通體中度銹蝕。鐵權呈玉兔伏臥狀,頂部雙耳旁施提梁。全身毛發紋理清晰可見,雙目滾圓,四肢線條流暢有力。整器精致可愛,生動溫順。以動物形象鑄權,古代較為常見,其中,猴、鼠居多,兔形權實屬少見。
宋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瓷兔形哨
寬:7cm 高:10cm
以磁州窯民間瓷器畫寫意風格為特點,前腿蹬直,后腿呈坐立式,瞠目傾視,含矜傳神,雙耳豎起,呈現出一副乖巧可愛、忠誠溫良的形象,背部開圓孔,用作哨口,演繹出古代社會中兒童游戲的市井風情。磁州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創燒于北宋中期,窯址在今河北磁縣,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創造性地運用中國繪畫的技法,注重寫意風格,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元代?磁州窯白釉黑彩瓷兔玩具
長:7cm 寬:4cm 高:9cm
整器由白釉黑彩陶瓷制成。以寫意裝飾為顯著特點,器面潤澤明亮,簡潔明快,呈蹲立狀,頭部高仰,雙耳自然下垂,夸張有度,雙目凝神注視上方,似有望月之感或呼應主人之意。前足直立,后足蜷臥并與前足緊靠,后腿兩側飾以花瓣式墨色釉彩,黑尾短小下垂,全身線條流暢,把蓄勢待發和機智靈敏的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
清代?白釉點彩兔形陶瓷硯滴
長:3cm 寬:2cm 高:4cm
兔形陶瓷硯滴,施白釉,以褐、青彩點綴,簡潔明快,靈動活潑。白兔呈蹲臥狀,兔首微抬,兩耳直沖,雙目如珠,注視前方,炯炯有神。后足蹲坐,前足直挺,呈等待主人召喚之狀,充滿動態美感。整器渾圓可愛,小巧玲瓏,是件精美可人的民間文房器具。
民國 紙扎彩繪坐虎持“仙藥”兔兒爺
長:25cm 寬:17cm 高:50cm
兔兒爺由紙扎彩繪工藝制作而成,正襟危坐于老虎之上,雙目傳神,目視前方,雙耳直矗,身披金甲,頭戴金盔,手持仙藥,綾羅華蓋于身后,呈現一派威嚴景象。兔兒爺是老北京最負盛名的兒童玩具之一,最早出現在明代。在民間,兔兒爺與祛病禳災的傳說故事相關,寄托了古人對健康美好的期盼。
宋代?黃釉龍形陶權
長:6.5cm 寬:3cm 高:5cm
施黃釉,采用陰刻技藝,紋理清晰。四爪龍,頭頂元寶,即“財運當頭”,有招財、旺福、吉祥的寓意,同時也是權威、地位的象征,與權力之意相合。龍首魚形,象征“魚龍變幻”之意,嘴大張,氣勢奪人,龍鱗排列有序,龍尾上盤卷曲,龍爪雄勁,奔騰在海水江崖之上。龍形陶權的頂部中間開有一孔,供稱量時懸掛使用。整器構思巧妙靈動,活靈活現,是件精美的民間器具。
金代?黃釉魚化龍形硯滴
長:8.5cm 寬:6cm 高:7.2cm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為文房用具。龍司水,古代民間有到龍王廟祈雨的習俗。硯滴盛水用以研磨,同樣與水相關。“魚躍龍門”常被用于激勵士人高中狀元,出人頭地,有吉祥寓意。整器呈提壺狀,龍背圓蓋連接龍首、魚尾,上設有一提梁,方便提拿使用。鱗片密布,龍首高昂,龍口大張,壺身兩側刻有吉祥花卉,有出水孔。整器小巧玲瓏,器小寓深,充分展示了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
明代?龍頭形金簪
長:14.5cm 寬:2cm
簪,是古時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在古代,發簪被稱作“笄”。古代男女發式,以挽髻為主,發髻挽成之后,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工具是發簪。此件金簪簪首作龍頭形,雙角后抿,龍嘴大張,氣勢威嚴。簪身扁長,實心金質,打磨光亮潤澤,前端龍鱗時隱時現,華貴精美,是一件別致的傳統頭飾。
明代?賽龍舟銀擺件
長:20cm 寬:3cm 高:5.5cm
賽龍舟是我國端午節傳統節日民俗,在南方比較普遍,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早期是為紀念屈原而設,后演變為祈求保佑一年里風調雨順、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器形由兩部分組成,即銀制龍舟與紫檀木鏤雕底座。龍舟華麗壯觀,舟頭龍首高昂,龍角挺立,龍口大張,龍髯下垂,舟尾龍尾高翹,曲線優美有力,盡顯生猛活脫,凸顯了龍舟的靈魂。舟身飾以龍鱗,鱗次櫛比,銀光閃亮。龍舟前后各插旗幟,其上布滿人,各有分工,有劃手、舵手、鼓手和鑼手,有序分列、緊密配合,人物鏨刻生動,一幅激昂的龍舟競渡畫面呈現眼前,令人遐想神往。
漢代?龜蛇合體玄武青銅飾件?一組四件
長:6.5cm 寬:5.5cm 高:0.4cm
主體紋飾為“四神”之一的玄武:龜蛇纏繞,龜蛇同體。充滿神異色彩。以青銅制作而成,表面銹斑古樸,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古時人們把甲介類動物鰲、黿、龜屬乃至蛙等都視為水中之神。在古代神話中,玄武本名玄冥,是位水神。東漢張衡寫的《思玄賦》就明確提出:“玄武宿于殼中兮,騰蛇蜿而自糾。”
漢代?人戲雙蛇青銅飾件?一組八件
長:8cm 寬:1.5cm 高:7.5cm
一組八件。青銅質地,表面銹色古樸自然,陰刻紋路細膩,蛇鱗、衣服紋飾清晰可見。器物居中一人物頭戴冠帽,目視前方,雙手執兩條與人等高的蛇,兩蛇交尾,呈圓形。整器鑄工精良,人獸形象刻畫夸張,神態可愛,富有動感,給人帶來想象與美感。人馴獸,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一種習俗,多見于各式祭祀中,也是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愿景。
清代?銀蛇送子長命鎖
長:39cm 寬:6cm
銀制長命鎖,表面光澤明亮。鎖鏈兩側分別綴飾一片菩提葉,其上雕刻有“袁柳”“鄭王”字樣,代表夫妻雙方。長命鎖主體采用鏤空雕鏤的手法,居中男童喜笑顏開,目視前方,頭戴官帽,雙手執蓮,騎坐于一條大蛇上;四周有纏枝花卉圍繞點綴。整器雕工精良,人物、蛇形神情細膩。童子手持蓮花,寓意“連生貴子”。古代民間有蛇仙送子的神話傳說,集中表達人們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子孫滿堂的美好期盼。
清代?鐵藝蛇形擺件
長:15.5cm 寬:5cm 高:2.8cm
整器呈現動態,蛇腹部纏繞一周,姿態輕盈柔婉。蛇首大,口大張,探出分叉信子,似乎是在尋覓事物,感知世界,動態美感十足,是一件簡單大氣的陳設擺件。蛇在古代民俗十二生肖文化中又稱“小龍”,有納吉避兇,解沖辟沖,招財等寓意。
唐代?白陶馬上人
長:23cm 寬:7.7cm 高:29cm
白陶質。馬膘肥體健,四足站立在矩形底座上,馬首略微側向左前方,雙耳直立,兩眼目視前方,呈俯首帖耳狀。馬前額佩戴簡易馬轡,眉嵴與鼻孔之間黑色鼻革清晰可見,胸部環繞韁繩,馬背縛有馬鞍,其上馱有一位頭戴“鸚鵡”式冠飾的女子,身著長袍,形體豐滿,面部飽滿,下頜微抬,目視遠方,雙手抱持胸前,腳踏馬鐙。整器展現了唐代女俑艷麗豐碩、端莊樸實、神情悠然的特點,給人以自信、堅定之感,展現出唐朝女子颯爽的個性和生活的自然之態。
宋代?黃釉瓷騎馬人
長:5cm 寬:3cm 高:4.5cm
通體施黃釉,有深淺變化,瓷面光潤,富有質感。似孩童坐騎于馬上,雙眼注視前方,嘴大張,表情夸張,似有恐懼感。坐下馬,彪肥體壯,雙目圓睜有神,雙耳直矗,馬尾高翹,鬃毛、韁繩通過陰刻手法展現,線條流暢,頗具動態美感。整器四平八穩,人馬刻畫手法夸張有度,各具神韻,憨態可掬,是件精美的民間玩具擺件。
金代?白釉黑彩瓷臥馬
長:8.3cm 寬:3.2cm 高:5.3cm
白釉黑彩,馬首抬起,四足盤曲,呈跪式。眼睛、鬃毛、馬轡施黑彩,描繪頗具水墨畫風格。五官清晰靈動,雙目傳神,似若有所思。馬身骨力矯健,肌肉厚實,呈現出忠實溫良之狀。整器凸顯金元時期風格,充分彰顯藝人率真豪爽的寫意風采,是件精美絕倫的陶瓷藝術品。
遼代?彩繪陶馬上人
長:8.7cm 寬:4cm 高:13.8cm
陶馬,用白、朱兩色施以彩繪。男子側坐于馬背上,戴朱紅頂帽,頭部略向一側抬起,表情淡定,目視前方,似有所思。右衽,右手抬至胸前,牽引馬韁,足蹬小蠻靴,坐于馬背之上。馬呈站立狀,四足有力,馬身輪廓依稀可見,馬首昂起,目視前方。朱色點彩描繪出五官、鬃毛,手法精妙靈動,經歲月侵蝕仍不失氣韻,令人嘆為觀止。
北魏?紅陶羊
長:13cm 寬:4.6cm 高:10cm
紅陶質地,器面光滑潤澤,厚重古樸。運用夸張與寫實手法,羊首高昂,雙目深邃遠望,角與耳置于臉頰兩側,腰長而直沖,前足后足連柱并立,身長體壯。器形簡約大方,古樸自然。
東晉?青瓷羊
長:6cm 寬:3cm 高:5cm
以動物造型表現器物,是兩晉時期瓷器制造的工藝手法之一。整器通體洋溢著渾厚質樸、大氣莊重的魏晉風范。青瓷質,母子羊形,造型獨特夸張,呈現出“小器形,大氣象”的鮮明特點。母羊角、耳、嘴大,瞠目昂首;子羊仰天長嘯,亦有嗷嗷待哺之象。整器既展現母對子的保護,又體現了圖騰文化中對天地、自然的崇拜。
唐代?白陶羊
長:12cm 寬:6cm 高:8cm
白陶質地,整器古樸厚重、雅致大方。羊蜷伏跪臥于方形底座上,頷首善目,體形渾圓豐滿,肌肉結實有力,寫實風格濃郁,神態細膩傳神,體現了古代制陶工匠的高超技藝。羊是吉祥平安的象征,在古代多用于陳設與祭祀。
宋代?白釉黑彩瓷羊
長:5cm 寬:4.5cm 高:8cm
四肢直立,抬首挺胸,頭部施黑彩釉,脖長直沖,羊角碩大后彎呈圈狀,雙目如珠,似有長嘯祈盼之意。羊身施白釉,四足似錐體,造型夸張,精致可愛,具有宋代民間陶瓷羊的典型特色。
漢代?灰陶猴
長:4cm 寬:3.5cm 高:2cm
灰色地,造型古樸簡括,陶猴呈四肢團抱狀,五官清晰,神情專注,遠古氣象撲面而至。猴子乃瑞獸,有長壽之寓,俗語有“猴壽八百歲”之說。
唐代?黃釉母子猴
長:3.5cm 寬:4.2cm 高:7cm
通體施黃釉,母猴懷抱兩只幼猴,兩只幼猴似在母猴懷中吮吸乳汁,母猴、幼猴形象采用擬人手法刻畫,神情親切溫和、氣氛溫馨。古人聰慧,母子猴玩具器物,展現了母愛情切,有寓教于樂之意。
宋代?影青釉瓷猴
長:4cm 寬:3.5cm 高:6.5cm
猴身施影青釉,采用擬人手法,表情恭敬,五官清晰,神情專注,猴毛發、雙耳排列直聳,嘴微張,雙手抱桃于懷,雙足彎曲,呈蹲坐狀。整器技藝精湛,線條流暢,刻畫入微,呈現出畢恭畢敬之態。在傳統紋飾中“猴子捧桃”“白猿獻桃”寓意健康長壽。
布藝真假猴王
左圖:長:22cm 寬:10cm
右圖:長:26cm 寬:6cm
布藝猴造型精致,形象生動,是難得的民間精品玩具。真假猴王均身著京劇服飾,手持金箍棒,唯有頭部帽子裝飾不同,用以區別猴王之真假。美猴王孫悟空是猴文化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人物,深受孩童喜愛,是懲惡揚善、正義勇敢的化身。竹木布藝工藝是中華古老民間手藝絕活,制作手法獨特,集扎、塑、貼、染、繪等多門技藝于一體,是傳統民間民俗較為多見的玩具與擺設之物,深得民眾的喜愛和青睞。
漢代?綠釉陶雞
長:23cm 寬:9.5cm 高:24cm
雞冠高聳,尖喙突出,眼部呈孔狀,脖頸直立,胸部挺起,兩翅緊貼于身側,尾部分叉,底足裸釉,露白胎。整器造型氣宇高昂,一派雄雞高歌之狀。先民馴化雞的重要作用是用來司晨報曉,故雞也雅稱“司晨”“知時畜”。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載:“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
唐代?褐釉瓷雞
長:6cm 寬:2.8cm 高:5cm
通體施醬釉,整器流褐明顯,但輪廓突顯,用雞喙、雞冠、雞尾等部位的典型特征顯現雞的形態,體現了民間制作匠人的寫意風格和豐富想象力。
宋代?素陶抱雞俑
長:7cm 寬:7cm 高:22.5cm
人物頭戴幞頭,五官清晰,神情肅然,身著長袍,右衽,雙手交疊于前,懷抱雄雞。雞身刻畫線條紋理清晰,凸顯雞羽豐滿、旺盛。在古代,抱雞人物形象不僅見于各類陶俑,在壁畫中也較為常見。雞為六畜之一,六畜者:豬、牛、羊、馬、雞、狗,是主要的食養,在喪葬禮儀中,雞形隨葬文物作為六畜之一或作為十二生肖之一也較為常見。
清代?青花瓷雞形香插
長:16cm 寬:10.8cm 高:11.4cm
雞身用青花寫意手法描繪,昂首翹尾,色彩淡雅明快,神情專注,呈現出安詳之狀。雞具司晨一職,有報時職能,而香在古代亦有代表時間的功能,兩者合二為一,匠心巧用。香插是用于插放線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是香具之一。古人將香插設計成各式形態,頗具雅藝。
漢代?灰陶狗形權
長:17cm 寬:8cm 高:10cm
灰陶,呈站立狀,體魄肥壯。雙耳豎立,兩眼圓睜,張口露齒,脖頸粗壯,頸部后側有凸出的圓形穿孔。其四肢直立,尾巴雖缺失,仍可見其翹立的根部。印模制成的紋飾清晰可見,細節處堪稱精巧,如眉眼、花紋、頸帶等。
受古代喪葬習俗的影響,陶狗常被人們隨葬墓中。古代先民普遍有“侍死如侍生”的訴求,祈盼能在另一個世界倉廩豐足、平和寧靜。
唐代?青釉瓷狗
長:7cm 寬:3cm 高:7.5cm
施青釉。體態健碩,昂首側視,張嘴探舌,前肢豎直,后腿稍彎,尾部揚起,仿佛正應和主人,呈撒嬌狀,靈動有趣。頸部有一裝飾帶,正中點紅釉,如寶石一般,象征著主人對其的喜愛之情。狗是人類最親密的伙伴,它忠誠、無畏、勇敢的品性受到人們的喜愛。
宋代?黃釉立狗
長:5cm 寬:3.5cm 高:7cm
通體施黃釉。頭部上昂,兩耳微趴,雙目前視,炯炯有神,頸部有寬帶裝飾。尾向上卷曲,四肢佇立,表現出隨時待命,聽從主人召喚的樣子,給人一種忠實的感受。整器雕刻技法寫意,線條流暢,裝飾意味強,凝勁聚氣,十分靈動可愛。
明代?銅鎏金狗形鎮
長:7cm 寬:5.5cm 高:5cm
銅鎏金工藝。整體呈跪臥狀,犬首回望,雙耳豎起,五官莊重,呈忠誠之狀。整器鑄造工藝精湛,線條簡潔流暢,神態刻畫凝神聚氣,是件精美絕倫的文房雅器。古代,狗是忠誠的象征,鎮最初為壓物之器,隨著古人生活方式的變化,鎮席的功能逐漸消失,作為鎮紙這類文房用具開始應用,成為文人雅士案頭常見之器具。
漢代?紅陶豬
長:17cm 寬:5.5cm 高:9cm
紅陶質地。頭部較小,腹部渾圓,四足對排,呈立體狀。造型獨特,為出土的典型漢代器物。雙耳下垂,五官隱現,形態盎然,呈現出家豬的典型特征。漢代,豪強多建立莊園和碉樓保護土地與財產,在莊園經濟的牲畜養殖業中,豬的占地面積最小,最易呈規模化。漢代時,人們普遍視死如生,故用各種陶器作生活用具隨葬,其中豬形俑存世量較大。
晉?青瓷豬形紐器物蓋件
直徑:10cm 高:4.5cm
瓷質,施青釉。器物中間立塑瓷豬,站立,嘴部微微張開,雙眼凸顯圓睜,雙耳直聳有力,用刻畫的方式表現鬃毛,表現出野豬機警、好斗的天性,野趣十足。整器造型獨特,形象夸張,神態鮮活,地域特征明顯,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的卓越技藝。
唐代?紅陶豬
長:11cm 寬:7cm 高:2cm
紅陶,陶范制成。雙目、長嘴、獠牙、鬃毛刻畫清晰,四蹄飛揚,突顯豬的矯健和勇猛。初唐時文化經濟興盛,社會面貌呈現出激昂之態,除了動物雕塑,各種民俗氣息的塑像同樣有著張揚的生命力,無不顯露出民族和國家的興盛氣象。
宋代?三彩生肖豬俑
長:5.5cm 寬:7cm 高:22cm
頭部施綠釉,內衣領、袖口施淡黃色釉,外袍施黃褐色釉,袖口用綠釉,豬首微抬,兩耳自然下落,嘴微張,雙目直視傳神,身著交領廣袖拽地長袍,雙手交于胸前,作站立拱手狀。整體釉色光潤,層次鮮明,神態安詳自若,彰顯“豬”形特征。
豬在十二生肖形成的過程中,占了地支亥這一席位。東漢王充的《論衡·物勢》“亥,水也,其禽豕也”。隋代《五行大義》引《式經》說“亥為雜水,穢濁廁溷之象,豬之所居。豬色玄。象水色也。其蹄分者。陰象也”,所以古人認為豬是喜水的獸。在生產生活中,也借此表達,如觀云測雨方面,《述異記》云“夜半天漢中黑氣相連,俗謂之黑豬渡河,雨候也”,即民間氣象諺語所謂“烏豬爭河”。豬能游水,喜在泥水中踩、臥,這些習性特點,連同天空中帶來大雨的黑豬一樣的烏云,使人們將豬視為屬水的牲畜。
后 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文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北京民俗博物館作為國辦民俗類專題博物館,肩負著研究好、保護好、利用好、展示好館藏豐富民俗文物,傳承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十二生肖文化蘊含深厚民俗內涵,同每個人密不可分。北京民俗博物館自建館初,就將十二生肖文物征集和文化研究納入博物館長期規劃,從2001年開展首屆 “十二生肖之龍展”后,博物館從2004年開始,歷時12年,完成了12個生肖的專題展,隨后又于2016年推出了“降以祥瑞 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展”。經過20年不懈努力,館藏十二生肖主題文物已達1000余件/套,材質多樣、種類廣泛,時間跨度大,涵蓋內容廣。館藏十二生肖文物,其親近民俗、親近生活的獨特魅力,已成為我館的主要優勢和突出特色。在廣大觀眾的青睞與鼓舞下,近年來博物館陸續推出“紫氣東來”“虎嘯龍吟”“玉兔使者”系列館藏生肖專題文物展,展覽借助新媒體和網絡平臺廣泛傳播,關注度與日俱增。“虎嘯龍吟—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虎生肖文物展”獲得2022年度北京市博物館優秀展覽特別獎。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各級領導的支持、鼓舞與幫助下,北京民俗博物館在做好文物研究保護、展覽展示的同時,加強研究成果轉化,探文物之源,究文化之本,求發展之長,將點滴積累落在筆尖,集合眾力出版了《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鑒賞》。書中收錄生肖文物170件/套,均是從館藏十二生肖文物中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生肖文物。全書圖文并茂,精彩紛呈,將會給讀者帶來獨特的民間藝術享受。
這是繼《醫道華夏—傳統中醫藥器具文物展》《老北京商業民俗》等書后,北京民俗博物館推出的又一部以館藏文物為主題,講述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圖書。在未來,博物館將持續推出“傳統金銀佩飾”“匾額招幌”“物說—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習俗文物”等多部館藏文物主題圖書,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貢獻微薄之力。
十二生肖,吾在其中,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中尋覓自我,超越自我。由于本書工作量大,加之編者水平有限,書中舛誤之處,還請讀者專家不吝賜教,尚祈斧正。
編委會
吾在其中——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十二生肖文物鑒賞
北京民俗博物館系列展特集編輯委員會
主編:曹彥生
執行主編:呂鑫
編委:曹彥生 呂鑫 何揚 和佳樂 褚聰 馮陽 周鼎 成洪娜
攝影:董帥
設計:周文鋒
文物鑒賞文字撰寫
虎、兔、羊、龍、蛇、馬 / 呂鑫 褚聰
牛、狗、豬 / 何揚
猴、雞、鼠 / 和佳樂
聯系方式
官網:https://dym.com.cn
博物館座機:010-65510151
何揚:15810292705
褚聰:18519517794
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外大街141號
北京民俗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北京民俗博物館微博二維碼
2023年10月8日
藝術家投稿:lulingculture@163.com
圖書出版 I 書畫收藏 I 衍生品開發 I 媒體傳播 I 展覽策劃
精彩藝術內容請關注本公眾號!
點擊進入商城小程序
可收藏您喜歡的藝術品或藝術衍生品哦!
往期內容導覽
5
2
周松 ? 化蝶現場 I 微展覽NO.52
周正 ? 明心見性 I 微展覽NO.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